分享

这一个末代帝王,亡国亡家,为何人们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视

 花开无田 2019-10-24

历史上的末代帝王,除了亡国亡家之外,多是一些骄奢淫逸之流。一如夏桀,周幽王,为了宠幸女子妲己、褒姒,不惜牺牲家国利益,诛戮忠臣良将,以致于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最终也导致王朝更替,国破家亡。但是却有这样一个亡国之君,末代帝王,人们多是惋惜的态度,而非批判鄙视,这又是为何呢?

1627年,明朝末年,这一年明熹宗天启皇帝,因为贪玩落入最终不治而终,年23岁而崩。没有子嗣之下,他的弟弟18岁的朱由检“赶鸭子上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而在上任伊始,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危如累卵。朝堂之上,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权,东林党人被压迫残害;而在中原大地内部,一场场的气候灾害接踵而至,先是北方大旱,山东、陕西等地蝗灾,江左水灾;在辽东地区,努尔哈赤病死之后,皇太极继位,满洲八旗铁骑虎视环伺,西南地区的叛乱也一直尚未平定。

一个烂摊子,摆在这样一位年轻的帝王案牍之上。那么他又是如何理政呢?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帝王之术,但是想必勤能补拙也是他深信的至理名言。上任伊始,虽然天启帝在临终之前曾经嘱托他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但是他也一样有着种种不法之举,上任伊始他便先是优待魏忠贤与客氏,而后麻痹魏忠贤,大肆嘉奖,然后待时机一到,果断将其贬黜凤阳,而后随即对阉党大家贬谪,将大权收归己手,然后启用天启帝时期被罢黜的官员,又任用袁崇焕经略辽东,似乎大明王朝的国祚尚能饭!

但是也就在朝堂下, 干旱、瘟疫导致的流民遍野,易子相食,在小冰河时期的残酷气候之下越演越烈,而财政枯竭之下满洲铁骑亦是越战越勇。崇祯帝于是不能开源,只得节流,裁撤驿站之后,李自成下岗了。

而愈演愈烈的流民朝,终于李自成揭竿而起,张献忠也起事。于是在洪承畴、左良玉等人攻伐,辽东之地则有袁崇焕督师,但是接下来袁崇焕则斩杀了毛文龙,更甚者是袁崇焕将粮食出售给了与满清相近的蒙古人,在度过了1628年的大灾之后皇太极在双方相互交战之下,终于瞅准机会,1630年率十万大军入寇北京。

于法度而言,身为督师的袁崇焕有必死之由,而在击退皇太极之后,与其和谈消息泄露也让崇祯帝只得将尚书杀害。但是内部的局势更加糜烂,当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李自成势力已成,外部皇太极、多尔衮屡次入寇山东等地,事实上集聚了几百年的社会矛盾已经几无挽回之力。

此时的崇祯帝,依旧勤于政务,早晚不缺,对于宫中用度更是一减再减,但是当个人命运与历史前行趋势相悖,实则更像是螳臂当车。而为了能够稳定民心,他更是先后数次下罪己诏,希冀能够挽回局势,但是大势已去。

当明太祖朱元璋以分封制为宗室设下 “良策”,大明晚期的几十万宗室;财政枯竭;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尤甚;外部又有多尔衮强敌环伺,事实上崇祯帝已然尽力。最终崇祯十六年一场席卷京津的瘟疫爆发,所亡者无算。“昨年(崇祯十六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而当面对城破之时,他还拒绝李自成的谈判,最后选择自缢而亡。一句“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勤勉之君面对末世王朝无能为力,大厦之倾,绝非一朝一夕。

参考资料:《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