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轻风的起点 2019-10-24

初心就像指南针,让你始终把握前行的方向

探索人生哲学 | 追求自我成长

『自言稚语』

这篇文章有点长

但值得你花时间阅读

前段时间,有个曾见过一面的年轻人约我吃饭,想要聊聊关于公众号写作的事情。

说实话,在写作方面,我并不出色,更没有太多建树,所以能够给他提供的价值也有限,但看了看日程,既然有时间也就爽快赴约了。

年轻人主要的问题都放在写作如何变现,怎样获得流量以及公众号可能带来的机会。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当初我开始公众号写作的时候,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是为什么开始写作的?在持续写作的过程中,我是否始终把持着哪些最原始的动机和目标?

按照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在审视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初心。

那初心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要“勿忘初心”?初心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初心」这个话题。

1

初心是什么?

先来听一个小故事。

一个老教授在课堂上问大家:“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笑了笑,接着问:“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学生们想了想,觉得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接着老教授又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扭八歪,你们会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但很快他们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继续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这时候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老教授想到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最终,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些不断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选择的学生,因为已经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那个出发时候的为什么,就是所谓的初心,但是,这个为什么却并不简单。

你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工作,为什么创业,为什么奋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并不是每一个答案都能够被称之为「初心」。

一个人看到有人因为公众号名利双收,所以就给自己设置一个写作的初心,希望能够借由写作获得可观的财富和地位,这样的初心只是人生的欲望。

初心不是随口一说的欲望,不是一时兴起的盲从,不是简单的一个起心动念。

相反,真正的初心是建立在你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经验之上,来自于你内心真正的热情和信念。

明白自己的初心,你就明白了自己人生追求的理由,这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

所以,初心应该来自于内在的需求,是我们自己可控的,而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这些不受我们控制的东西。

2

初心背后的黄金圆环

审视初心,就是要审视出发时候的为什么,只有那个直击内心的答案才能激发你的动力和潜力。

那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美国学者Simon Sinek在TED上做了一个有关领导力的演讲,其中说到了他有一个新发现,完全改变了他对这个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他发现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令人振奋的领袖和组织,无论是苹果公司、马丁·路德金还是莱特兄弟,他们思考、行动、交流沟通的方式都完全一样,但是和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却完全相反。

这种模式,Simon称之为黄金圆环。

最里层的是Why(为什么),然后是How(怎么做),最外层是What(是什么)。

世界上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其中有一些知道该怎么做,而How这一层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价值,比如你的独特工艺,你的独特卖点,但是非常非常少的人和组织明白为什么做。

很多人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往往会说为了钱,但是钱只是一个What,一个结果,而且永远只能是一个结果,它无法触及到黄金圆环里的那个核心Why。

这里的「为什么」,指的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你怀着什么样的信念?你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从Why出发,然后经由How,才能更好地达成What,而那些优秀的个人和组织,他们的思考,行动和交流方式都是由内而外的。

大多数人都没听过塞缪尔·兰利这个人。

20世纪初期,投入机动飞行器的热情就像当今互联网创业那样热,每个人都在做尝试。

即便是现在,如果你问别人“为什么你的产品或者公司失败了呢?”人们总是会用同样的几个答案回答你:缺乏资金,用人不善,形势不好,或许只是顺序上有一些差异。

但对于塞缪尔·兰利而言,他拥有所有大家认为成功的要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国防部给了他5万美金作为研制飞行器的资金(这可是20世纪初的5万美金哦),他在哈佛大学工作过,人脉极其广泛,认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并且雇佣了用资金能吸引到的最优秀的人才,并且当时市场也对他很有利,纽约时报对他跟踪报道,每个人都支持他。

可是,为什么你连听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呢?

与此同时,几百公里之外的俄亥俄州代顿市有一对兄弟,奥维尔·莱特和维尔伯·莱特,他俩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成功的要素。他们没有钱,得要用自行车店的收入来追求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周围更是没有很多人支持他们。

不同的是,莱特兄弟追求的是一个事业,一个目标,一种信念,他们相信如果能研制出飞行器,这将会改变全世界的发展进程,这是从Why的层面出发来做一件事情。而塞缪尔·兰利想要发财,想要成名,他追求的是最终结果,是变得富有,他只是停留在了What层面。

接下来怎么样呢?那些和莱特兄弟一样有梦想的人跟着他们热血朝天地奋斗着;另一边的人则只是为了工资而工作。

最后,在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成功起飞,而兰利在莱特兄弟成功的当天就辞职了,因为他没有成为第一个制造飞机的人,他不能因此变得富有和有名。

只有从黄金圆环里的Why这个圆圈出发的人,才有足够的动力来激励自己并且影响别人,才有可能在人生的路上实现梦想。

黄金圆环这个模型,其实有着深厚的生物学基础。

当你俯视大脑的横截面,你会发现人类大脑实际上分成三个主要部分,而这三个主要部分和黄金圆环匹配得非常好。

我们最外层的大脑皮层,对应着「What」这个圆环,负责对外界的显意识感知,能让我们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但却不足以激发行动,特别是在外界给予我们负面反馈的时候。而里层的边缘脑,对应着「Why」这个圆环,反映出内心潜意识层面的真正需求,负责所有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比如,你明明知道学习这件事情能够让你的能力提升,但是你内心就是很抗拒,你就是感觉不对,不想学习,这其实是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你学习的理由,动机和信念并不清晰。

从黄金圆环的「Why」出发来审视初心,会让你真正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到能够激励你前行的那个有力的答案。

有人问联想的柳传志,是应该坚持初心还是应该顺势而为?

他的回答是,初心是大方向,比如要从北京到洛杉矶,确定了大方向之后,要考虑怎么去,如果是坐船,那要考虑中间要停靠几次,可以从什么地方补给。

而初心就像是指南针,让我们能够始终找到前行的方向。

3

如何找到初心?

初心来自于那个「Why」,那在人生路上,面对很对选择和诱惑,我们该如何发掘自己真正的初心呢?

1. 感受人生,向内探索

前面讲了很多,就是想要说明,初心这个东西来自于我们内心隐藏的真正需求,它是需要人生的历练来铺垫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可获得。

心理学者采铜曾在文章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东京爱情故事》的编剧坂元裕二,在他23岁写这个剧的时候一炮而红,但是后来尝试写了很多东西都不太成功,事业也走向了下坡路。

直到他在35岁的时候,有了孩子,他就做了全职爸爸,专门在家带女儿,而老婆负责挣钱养家。

带孩子的过程甜蜜又艰辛,这让他感受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内心有了非常深的体悟,而这些内在的变化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一个个点子在生活里生根发芽,到他43岁的时候,他终于从自己育儿的经历出发,写出了一个名叫Mother的剧本,没想到这部剧上映后一下就火了。

后来他陆续又写出了《最完美的离婚》,《四重奏》等广受好评的剧集,重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编剧。

而当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能持续写出让大家很有共鸣的作品?

他的回答是——

“如果有多数派少数派这个说法,我想为少数派写故事,将他们放大,让他们觉得,啊,原来不只有我这么想。鼓舞活力值为10的人到1000的作品很多,我想让那些是负值的人至少先到达零点,让-5的人变成-3,这是我的目标。就算达不到那样高的收视率,就算被评价严肃阴暗,我也要认真地写出背负生存痛苦的人们的故事。哪怕只有一个人被救赎也是好的。”

从事业的巅峰,然后跌落谷底,从历经落寞,回归平淡,到中年厚积薄发,重获新生,他从人生很多很多年的历练里找到的那份持续创作的冲动,而他的回答就是他的初心所在——为那些活力值为负数的人发声。

一个人的初心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你得要向内探索,找到你人生里最让你感动或者最让你痛苦的那个东西,而这些东西才会给你的追求带来强大的力量,让你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不畏艰难,发力前进。

这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自己,重构自己的过程。

2. 以终为始,明确方向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平淡,并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所以面对未来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没劲,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初心似乎只是一个很眼熟但自己却并不真正明白的词儿。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有一个习惯叫「以终为始」。

所谓以终为始,就是从人生终点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你走进教堂,花香伴随着风琴音乐,一路上你见到好多亲友。

到达前厅,看到棺木时,你赫然发现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你其实是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是姑且假定这时候你的亲朋好友,即将走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你找到一个座位,阅读手上的葬礼程序说明,等待仪式开始。

这时候,注视着眼前的发言台,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呢?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人格?你希望他们回忆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你希望对周围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走过这样一趟心灵之旅,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就更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就能够在面对一个目标一个梦想的时候,回答好有关初心的那个「为什么」。

你可以拿起笔,给自己写一份墓志铭,明确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情,想要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你必须自己作答,不能偷懒,任何别人的答案都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就算再多临终的人告诉你该如何过好这一生,这都无济于事,因为如果没有对自己深刻的探索和认识,那我们终究还是会走进“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窘境。

所以,你不仅要把答案写下来,还要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地去审视你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而做出调整,更新迭代。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的时候,当我们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摇摆不定,而是能够扬起风帆,坚定无畏地驶向彼岸。

通过「以终为始」的原则找到了基于内心的答案,那你的初心就昭然若揭,那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份有关初心的指导说明书。

3. 审视每一次选择的初心

面对生活的选择,我们更需要回到出发的原点,找到自己当初为何出发的理由,发现那个快要被自己遗忘的内心力量。

在国内,社交软件一家独大的是微信,但这个地球上真正的社交软件鼻祖却并不是微信,而是WhatsApp,它比微信早2年诞生,在全球拥有15亿用户。

它最终以190亿美元的天价被FaceBook收购,而它的创始人简·库姆也因此成为Facebook的董事之一。

不过去年5月份,在Facebook被爆出隐私泄露门事件不久,简·库姆就宣布退出Facebook董事会。

尽管Facebook去年诸事不顺,但现在它仍然是全球投资者趋之若鹜的标的,那为什么简·库姆选择退出呢?

从创建WhatsApp的那天开始,简·库姆就坚持不在产品服务上加广告,为了生存,也只向用户收取每年1美元的服务费,而在库姆办公室墙上一直贴着这样一张便签:

NO ADS! (不卖广告)

NO GAMES! (不做游戏)

NO GIMMICKS! (不耍花招)

而他最终跟Facebook分道扬镳,他给出的解释是:“对用户隐私的尊重,写在我们的DNA里,我们创立WhatsApp的追求之一,是对用户了解得越少越好,如果与Facebook合作意味着必须改变我们的价值观,那我们不会这样做。”

简·库姆就是为了坚守自己的初心,而做出了符合自身内心价值观的选择。至于他的选择是否正确,其实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他的选择彰显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而不忘初心的选择,能够让你专注地,长时间地去做那些真正能够激起内心动力的事情,这时候的你不是被外界理性的目标所裹挟,比如得赚多少多少钱,要达到什么样的地位,你是被一种情感的强大力量所鼓舞,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在抉择的时候,你要时常问问自己内心所向往是什么,问问自己做一件事的意义在哪里,问问自己什么东西是你真正在意的。

4

写在最后

回到文中开头,扪心自问,当我开始公众号写作的时候,我的初心是什么?

其实去年我就反思过这个问题。

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一开始是兴奋而激动的,这时候你开启的是一个梦想和征途,接着,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成就感,让你能够更有信心地去把事情做得更好,然后,日复一日的做同一件事情,新鲜感早已消失,你的欲望越多,你设置的目标越大,门槛也越高,这时候,各种不好的情绪感觉就开始滋生起来。

写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经历过很多头脑空白毫无灵感的时刻,也会在苦思冥想之后依然毫无头绪,那真是一个个让人难受的煎熬时刻。

但最让我焦灼不安的不是无料可写,而是自己开始有了比较心,越来越关注所谓的阅读数和点赞数,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甚至想要尽快通过写作实现财务自由。

我想要赢,投入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能输,特别是看到别人做得比你好的时候。

这种内心杂草丛生的状态持续了有一两个月,这种想要获得成功的迫切感也让我的生活多了许多焦虑和倦怠,被自己的欲望裹挟着。

这种欲望的背后,是与时间为敌,不是把自己长期要做的事情当做一种享受,而是把这件事情当做现在就要回报的工具。

但是,倦怠,焦虑,不安的状态,是根本吸引不了那个赢的状态,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结果就是一场空。

也正是这种痛苦的经历,让我重新去反思自己的初心。

回顾自己刚开始写作,其实就是为了记录自己感悟,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价值,更进一步,我也希望借此能够将写作发展成自己的一项事业,通过它,实现人生更大的可能性。

这样的初心来自于内在真正的需求和信念,是我自己可控的。

重新找回简单的初心,与时间为友,我就又能够从焦灼的状态里跳脱出来,重新回到积极生活的状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

任何美好的旅程,当开始起航的时候,都有必要慎重地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出发。

什么样的事情值得你去做,为自己,也为别人,值得你为之奋斗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

什么东西能让你心动,什么东西可以让你专注地,长时间地去做一件事情,这些才是你面对初心时候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你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