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教,孩子才肯主动学:打破陈旧的思维惯性

 图说历史 2019-10-24

实际上,任何习惯都是一种思维惯性。心理学中说,要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喝一大杯水,需要21天。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做了21天,那么你就习惯成自然,就不用有意识的去控制调节这件事情了。通俗来说,你就不会忘了。这个举动最初从由你的大脑掌控,转而由你的小脑掌控(小脑储存了很多无意识动作,比如刷牙、洗脸),喝水成了一种习惯,而和喝水相关的想法就变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拿着杯子,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他要去倒水喝”。比如给你一张纸,你会想到什么?写字,画画,也许除了这些,很难再想到其他用途。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的思维很容易使头脑僵化,也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有的孩子总是不愿意主动学习,甚至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其实是参杂着许多消极的惯性思维在其中的。比如,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喜欢一会儿叫孩子帮忙干点这个,一会儿跑来和孩子说点事情,搞得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根本就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久而久之,孩子一到学习时间,他的思想中自然就掺杂了一种很神奇的情绪,叫做“期望”。他在期望你让他“干活”、什么时候来找他说话……如果孩子这种学习时三心二意的思维惯性已经形成了,后果会十分严重。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写道:“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就是说坏的习惯是很危险的,它能俏无声息地侵蚀人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想要打破这种思维惯性,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对冲的思维帮助他建立新的学习习惯。建立新习惯,首先要改变孩子的“期望”。“期望”是一个调节习惯性思维的重要的变量(心理学里称为变量,也就是常说的一个因素)。
比如,在孩子学习前明确跟他表示:我不会再让你帮我干活,也不会再和你聊天,你这段时间只能是安心学习,并且说到要做到。孩子脑海中逐渐减弱那种“期望”,久而久之,新的思维惯性入驻他的脑中,什么时候应该学习,学习时应该是怎样的状态,通通都在他的掌握之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