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好了明理 2019-10-25

卷三 古 文

〈原 文〉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今 译】

(次日)甲子日是个好日子。天子做客于西王母。就拿着白玉圭、墨绿色的玉璧,来会见西王母,献上表示交好的织锦百匹,£绢三百匹,西王母行两拜之礼后接受了礼品。£

(次日)乙丑日,天子在瑶池边宴请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唱歌道:“白云飘荡在蓝天,山谷丘陵兀自出现。道路漫长遥远,相隔千山万水之间。希望你健康长寿,还能再回还。”天子答歌道:“我即将回归东土,和谐治理华夏诸邦。亿万人民公平富裕,我一定回来把你看望。等到三年以后,我一定回到你的身旁。”西王母又对天子唱道:“从西边的故土迁来,就住在这旷野之上。虎豹成群结队,乌鸦盘旋在身旁。我奉命守此一方,我是天帝的女儿此地的女王。他们是什么样的臣民啊,牵挂着你的心房。吹起笙哟鼓起簧,我的心像鸟儿飞翔。亿万人民的骄子啊,你是上天的期望。”

天子就让驱马驾车,登上了弇山,就将这次远征的行迹刻纪在弇山的石崖上,在旁边种上一颗槐树作为标记,铭文眉题是“西王母之山”。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考古发现的楼兰美女可能为穆王所见之西王母之邦人

﹝说 明﹞

西王母之邦大致在罗布泊北滨孔雀河下游北岸台地铁板河墓地一带。白圭玄璧分别代表男女两性,加之好献,都是求婚定情的聘礼。详见报告第二部分“西王母与瑶池新考”一章。

此处前文有缺。按理说西王母应尽地主之谊,主动宴请穆王才对。而却是穆王宴请西王母,说明穆王在西王母这里已经反客为主。因为,西王母此前已经接受了穆王的交好求爱。故而出现了穆王宴请西王母的场景。

瑶池就是罗布泊。据王炳华《亲历考古:悬念精绝楼兰》一书可知当时唯一可能的路线应为从楼兰遗址往北过库鲁克塔格山脉(即弇山)的东麓峡谷隘口一带,因为弇山是中原传说的“日之所入”之山,故而在当时的观念里,就是西极。这里是天山山脉的东南麓,向西看群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日落于山西天际,古人认为此山西端即天山主峰海拔7443米的托木尔峰及帕米尔高原一带是太阳回家休息的地方所谓“日之所入”。详见本书第二部分“西王母与瑶池新考”一章。栽种槐树,有怀念、怀远的用意。

据《古本竹书纪年》后来西王母劝穆王不要再西行,就是不让穆王去塔克拉玛干沙漠冒险,而所言“甹人”之鸟,可能是生活在塔里木河湿地的一种对人有攻击性的大型猛禽。

西王母之邦在罗布荒原罗布泊滨,这一带出土的三四千年前的干尸,其中外国学者所谓的小河5号墓地的“楼兰公主”后亦称“小河公主”,还有建国后考古发现的铁板河“楼兰美女”、古墓沟“楼兰美少女”、女巫等地位尊崇的女尸,其实很可能就是数代西王母。考古发现说明小河5号墓地及古墓沟早期是女权社会,以女为尊为王。加之随葬麻黄枝,研究者认定这便是文献传说所称的“不死之药”,现在与《穆天子传》中所言地理位置相合,则判断此处即“西王母之邦”。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罗布泊卫星图像“大耳朵”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穆王西征西王母之邦的瑶池即古罗布泊

像王书那样认为西王母之邦和瑶池分别是库尔勒和博斯腾湖,其实不确。首先是里数不合,从群玉之山往西三千里,到不了这里。第二,不要说三千年前的西周中期,就是两千年前的西汉中期,张骞通西域时期,从楼兰都不能沿塔里木河谷直接往西到达库尔勒一带。据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33页,上图是“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下图是“丝绸之路”路线图,二图均清晰表明当时的路线,从河西走廊到达楼兰,不能直接往西,要往北绕道吐鲁番乌鲁木齐南再往西,或者往南绕到若羌、且末、精绝、于田一线。总之,两千年前尚且不能直线从楼兰到达库尔勒一带,三千年前就更是不可能了。因为中间要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当时的塔里木河河谷也不具备交通条件。加之博斯腾湖与罗布泊相比,不堪称瑶池。据以上种种证据,可以坚信,西王母之邦就在罗布荒原。详见报告第二部分“西王母与瑶池考”一章。

〈原 文〉丁未,天子饮于温山,□考鸟。

【今 译】(四十二天后)丁未日,天子在温山(博格达山西南麓)饮酒,□考鸟。

﹝说 明﹞

此处脱漏严重,四十二天之中,应该有不少内容,但据后文里西土之数一段看,穆王往西最远基本上就到了西王母之邦。所以这四十二天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西王母之邦逗留和往西北大旷原行进,而且如果是42天,则恰好在隆冬季节翻越天山,可能性不大,所以应该再加上一个甲子60天,即102天之后,即《史记 赵世家》所谓“乐之忘归”。冬去春来,才告别了西王母,翻越天山往北疆的大旷原。

温山应该在溽水(玛纳斯河玛纳斯石河子一带)距乌鲁木齐方向两日路程处,应是乌鲁木齐东南达坂城西南海拔4562米的天格尔峰东北麓,或达坂城东北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西南麓一带。达坂城至乌鲁木齐的山谷间至今分布着盐湖、柴窝堡湖等湖泊,是鸟类栖息地;博格达山有天池,也可能吸引大量鸟类栖息,故而天子在此“考鸟”。根据郭沫若编《中国史稿地图》的西汉丝绸之路线路,从楼兰故城往北沿着大约东经90度经线一路往北,经过伊尔托古什布拉克,从觉罗塔格山以东往北到达今天吐鲁番盆地一带,一路到达坂城、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玛纳斯河。大旷原应该是今天山北麓乌鲁木齐至乌苏往北的玛纳斯河冲积平原。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从罗布泊经达坂城到乌鲁木齐一带

据唐善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b11af20102wz9j.html

希腊神话中鹰首狮身、背生翅膀的怪兽狮鹫称格里芬(G ryphon/Griffon)或格律普斯(Gryps)。它的身体比8个狮子还要大,高度比100只老鹰还要高,有很长的耳朵,豹子嘴,脚上有爪,大如牛角。有人认为狮鹫代表恶魔,有人则认为它是基督的标志。据说狮鹫像老鹰一样筑巢,它们居住在从现代乌克兰延伸至中亚的斯基泰草原,在那里金子和宝石的储藏量非常丰富。狮鹫负责看管金矿和暗藏的珍宝,要是有陌生人靠近想要挖掘金子或宝石时,狮鹫会扑上前去把他们撕成碎片。斯基泰人(Scythians)用了在这个区域发现到的巨型石化骨头作为狮鹫存在的证明,从而使外人不敢前去采集金子和宝石。有传说认为天神们在巡视时,都是坐在以狮鹫拉动的车子上。也有个传说是狮鹫严守一夫一妻制,对异性伴侣很忠实,要是对方先死了,它不会再找第2只异性同伴,独自一个过完余生。另外有人认为狮鹫是马的天敌,它们会攻击马匹,但偶尔也会有例外,公狮鹫如果与母马交配,则会生出骏鹰(Hippogriff;前半身像狮鹫但后半身像马的怪物)。狮鹫不只出现在希腊神话,在其他的古代文化也多少有着与它们有关的记载或艺术创作,尤其是在中亚地区,狮鹫的形象常成为宫廷里的雕塑和标志之一。古埃兰人(Elam)在他们的建筑中也很广泛地使用了狮鹫的标志。在建筑图案里,狮鹫通常以1只长着4只脚、拥有豹子头或者鹰头的神兽形式出现。它的形象是斜躺或蹲坐,常与斯芬克斯(Sphinx)成对;其作用是避邪。Gryps源于印欧语词根ger-(扭弯,旋转),可能因其钩状鸟喙而如此称呼。【按,狮鹫就是像狮子那样大那样凶猛的一种猛禽,竹书纪年里说穆王仍欲西行,西王母止之曰“有鸟甹人”,能对人构成威胁的大概只有这种狮鹫了。本书认为西王母之邦即属于斯基泰人的一支,详见第二部分西王母一章。】

迦陵频伽,又译作歌罗频伽、羯罗频伽、伽罗频伽,简称迦陵频、迦陵、迦毗,等等。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故又名美音鸟。试比较梵语kalam(温和地,悦耳地哼着);vac(声音,语言)。《翻译名义集》卷6:“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并引《慧苑音义》卷下:“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又引《正法念经》:“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所及音,唯除如来言声。”【按,此说果真,则此鸟颇可考,温山即天山中段,正其地也。】另外,《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穆王此处所到之温山即在今天山中段,南距前文“弇山”今库鲁克塔格不远。

〈原 文〉

己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乃发宪命,诏六师之人□其羽。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硕鸟解羽。六师之人毕至于旷原。曰: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勤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乃奏广乐……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得获无疆,鸟兽绝群。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乃驻于羽陵之□,收皮效物,债车受载。天子于是载羽百车。

【今 译】

(两天之后)己酉日,天子在溽水之上饮酒。于是发布命令及规定,诏令六师将士£(收集)鸟羽。既有£草甸湿地,还有丘陵漫滩平原,无数大鸟脱解下铺天盖地的羽毛。六师将士都来到这片空旷的原野上。说,天子驻扎在空旷的原野上三个月。£天子大规模宴飨公卿诸侯,王的亲兵卫队七萃之士,在堆积如山的羽毛边,就演奏起盛大的乐舞。六师将士在这片空旷的原野上驰骋狩猎,捕获的猎物不计其数,成群的鸟兽被猎杀光了。六师将士进行了九天大规模捕猎,就在铺满羽毛的山丘£,收点毛皮和猎物。很多部队都借来车辆装载猎物。天子在这里装载了上百车羽毛。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玛纳斯河-湖 流域一带

﹝说 明﹞

溽水为今玛纳斯河。当时此地为原始生态环境,因而形成面积广大荒无人烟的湿地。核心地区在今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地,如《竹书纪年》说的“积羽千里”,合今300多千米,则相当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一带的范围。可见三千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良好,生物尤其鸟类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系统脆弱,这次大规模捕猎破坏,是这里荒漠化的一个人为原因。此处即《竹书纪年》里的“积羽千里”,也是希罗多德《历史》第四卷第31条,斯基泰人听从今伊犁河流域阿尔吉派欧伊人(秃头人)传说来的,山那边天空飘满羽毛以致人都无法看清以及到达的地方。今天我们知道,这里处在全球6条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之一,是著名的“鸟道”,加之沿线湖泊众多,当时玛纳斯湿地生态良好人类尚未涉足,因而不计其数的鸟类于此停歇栖息,换季脱毛,因而羽毛铺天盖地,加之风力扩散,范围达千里之广,基本上包括了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古湿地。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过此次人为破坏之后,这里后来成了一个“地上不长草,天上没有鸟”的不毛之地,荒漠戈壁滩。近年克拉玛依引额尔齐斯河水,蓄水为湖,发展了灌溉农业,鸟类逐渐又多了起来。

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这里地处西风带,盆地西部有多个山口盛行西风。从北至南依次为阿尔泰山以南萨吾尔山以北的额尔齐斯河谷,萨吾尔山以南玛依力山以北的老风口,玛依力山以南天山以北的阿拉山口,这三个山口基本上等距排列,两个山口之间的距离大概在两百千米上下。两个山口之间的山脉东麓是背风坡,风力较小。形成以克拉玛依为核心,东起乌鲁木齐以西,北到玛纳斯湖北滨,南到奎屯、乌苏,西南到精河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带,就是“积羽千里”所在。而伊犁谷地的斯基泰人当年西迁的路线,从塔城出老风口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可能性最大,南边的阿拉山口当时应该不具备通行条件。走捷径穿越天山只能沿着当今的312国道、G30连霍高速一线,从霍尔果斯到赛里木湖南边的果子沟大桥进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博乐、精河,地形崎岖,难度极大,在当时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是无法想象的。

〈原 文〉

己亥,天子东归,六师□起。

庚子,至于□之山而休,以待六师之人。

庚辰,天子东征。

【今 译】

(一百一十天之后)己亥日,天子向东踏上归途,六师£启程跟随在后。

(次日)庚子日,到了£之山进行休整,来等待六师将士。

(四十天之后)庚子日,天子向东进发。

﹝说 明﹞

看来回程与来时路线并不一致,大概是为了巡游更多地方。这里的某之山据上下文推断,应为准噶尔盆地西北今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萨吾尔山。郑杰文书言,卷三文字仅及他卷之半,疑此上脱落过多,故时日不连贯。

〈原 文〉

癸未,至于戊□之山,智氏之所处,□智□往天子于戊□之山,劳用白骖二匹,野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献食马四百,牛羊三千。曰:智氏□天子北游于貍子之泽。智氏之夫献酒百□于天子,天子赐之狗采,黄金之婴二九,贝带四十,朱丹三百裹,桂姜百□,□乃膜拜而受。

【今 译】

(三天之后)癸未日,到达戊£之山,这是智氏所生活的地方。£智氏头人£来到戊£之山下朝觐天子,慰劳物用的是两匹白色骖马,野马野牛四十头,看家狗七十只。就进献食物,肉马四百匹,牛羊三千匹。说:智氏,£天子向北巡游到了你这里的狸子湖泊。智氏的男人们给天子献上百£美酒,天子赐给智氏狗采美玉,黄金罐十八个,贝纹衣带四十条,朱红大红丝绸三百包,肉桂生姜这些香料上百£(筐),£就顶礼膜拜地接受了。

﹝说 明﹞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阿勒泰乌伦古湖一带

“戊某之山”疑即福海南喀拉玛盖一带宜居宜牧的低矮山地,是萨吾尔山东南断裂之余脉。 看来这几天行进的总体方向大致是东北向,因为前文都说是东,这里又说是北。这符合沿着准噶尔盆地北缘从西向东行进的方向。智氏疑今天新疆准葛尔盆地北部福海一带,即希罗多德《历史》第四卷第23条提到的分布最西的蒙古人种部族“秃头族”阿尔吉派欧伊人,当然那个时候该部族已经迁至今伊犁河谷一带,当仍然保留了山麓东边关于上文“积羽千里”的传说。这里称其为“智氏”,或与当今俗语“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反映的观念相关。甚至与《庄子·逍遥游》里说的“穷发”以及后来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南凉政权的鲜卑秃发氏相关。至今已经发现了西周时期准噶尔盆地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有阿勒泰克尔木齐文化,另外有青河县三道海子古巨石堆及多处鹿石。书中第三次出现野马、野牛,还有白骖,都显示出这个部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畜牧业。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17日文章“新疆石人之谜”显示黑石所刻即为“秃头人”的形象。古希腊文献里的“秃头人”,很可能就是这里的“智氏”。

可能与“智氏”、“秃头人”相关的文献信息,大致如下,

其一是《史记》里的“东胡”——

《史记·匈奴列传》“东胡”条下索隐——伏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

其二是《汉书》里的“乌桓”——

《汉书·匈奴传》几乎全文引用《史记·匈奴列传》,除了继续提到“东胡”,还有始元六年即前81年,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击乌桓,霍光命范明友击乌桓事。

其三是《三国志》里的“乌丸、鲜卑”——

《三国志·魏志》有“乌丸鲜卑东夷传”,注有《魏书》曰:

乌丸者,东胡也。……悉髡头以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

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

其四是《后汉书》里的“乌桓、鲜卑”——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乌桓……以髡头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

其五是《山海经》“海内西经”(实应入“海内北经”)——

“东胡在大泽东”句注为,郝懿行云“国名也。《伊尹四方令》云‘正北东胡’。详《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广韵》引《前燕录》云‘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云云。其后为慕容氏。”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此鹿石的形象即秃头人、智氏

【按,乌桓、鲜卑这种独特的髡头风俗,源远流长,其先“东胡”当亦如此。游牧民族在历史上大范围迁徙是常态,西从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中间跨越蒙古草原。因而东胡此前曾在阿尔泰山游牧也是可能与合理的。古代民族多不理发,除了南方酷热人民“断发纹身”,北方各民族多完发,髡头民族仅见于中原古籍上述几条记录,当然《山海经》之女魃亦为髡头,曾率军参与了黄帝对蚩尤的战争,后留居下来,殆春秋时今天津蓟县的无终国。而在东北辽河流域的无綮民即其部族祖居之地。《山海经》之外,《吕氏春秋》、《淮南子·坠形训》也说在天下或“海外”西北隅的“无䏿”、“无綮”、“无啟”、“无继”等,其字可能为“絜”,指束发、头发,或为《康熙字典》中的“系上+幺+系”,音拘,束也,指束发、头发。或为綦(指头巾)等类似的字,总之是指头发,只有“无发”才能讲得通。无小腿、无肯綮、无人体其它重要器官都不合理。而希罗多德《历史》所说之陆心山结西麓很可能即伊犁河谷的“秃头人”即“阿尔及派欧伊人”,赫德逊《欧洲与中国》一书里则称为阿尔及巴埃人。在比希罗多德《历史》更早数百年的《穆天子传》里,秃头人“智氏”则在阿勒泰福海一带。后来应迁至伊犁河谷,而被希罗多德记录于他的著作《历史》一书里。

貍,今简化为“狸”,原字相当复杂,各本笔画不尽相同。这类古字第三、四卷尤多,本书根据前人观点尽量定为今字,一般读者实在不必在这些字形上纠结。对于无人能识或辨识不通之字,则皆采用郑书之手写字形,不再一一解释。这里的“狸子之泽”,应为福海(吉力湖)甚至连同北边附近的乌伦古湖一起,当时两湖可能连为一体。湖边多河狸这种啮齿动物,故名。今清河县乌伦古河上游支流布尔根河沿岸一带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布尔根河狸保护区”,便是最好的证明,这种河狸是珍稀的物种,在亚洲大陆乃至全球只有此地才有。同时也显示出3000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河狸的分布地已经从乌伦古湖向乌伦古河上游退缩,“狸子之泽”变成了“狸子之河”。幸好建立了保护区,否则这种珍稀动物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然后与《穆天子传》这样的古代文献记载相对照,就“死无对证”了。河狸这种动物非常珍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穆天子传》能提到“狸子之泽”,作为中原人,除非亲见实录,否则无法准确虚构出这种只在此域外荒野极小范围分布的珍稀物种“狸子”。】

百度百科:《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简介》http://baike.so.com/doc/7631231-7905326.html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河流域保护区内设有河狸保护站。面积50平方千米。河狸也叫海狸,身长60-70厘米,色灰黑,是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河狸肉味鲜美,毛皮珍贵,其香腺分泌物为名贵香料,叫海狸香,是世界上四大动物香料和定香剂之一,也作为医药中的兴奋剂。蒙新河狸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200万年前第四纪早更新世幸存的物种,被称为'活化石'。但是,其仅生活在发源于蒙古国阿尔泰山南麓的布尔根河下游,蒙古国约有50千米,另一段在我国新疆青河县内,蒙新河狸也就在这一范围内活动,因而命名为'蒙新河狸'。……因在水中生活,所以当地人称海狸。潜水能力很强,一次能潜100米以上。河狸是食草类动物,喜欢吃香蒲草、荆三菱、水葱等禾本科植物,还喜食杨柳树皮和幼嫩枝叶。……因此人们戏说河狸是天才的'建筑师'、'伐木工”、'潜水员'。1981年,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设立,当时仅有蒙新河狸四五十只,现在已发展到130只左右。也许是河狸占域性极强的原因,在布尔根河汇入到乌伦古河处,也有了蒙新河狸。据调查,现在乌伦古河水系共有165个蒙新河狸家族,约700只左右。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原书中的狸子——蒙新河狸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的位置在图中只是一个小点

【按,关于古丝绸之路肉桂、生姜的传播,中外很多学者已经发表较为深入全面的专著与论文①,肉桂为岭南桂、粤、闽、滇一带特产,生姜为中东部较佳,西周时期已成为北方中原地区特别重要的食用香料,此处不详述。只是提醒读者注意,穆王赠送出产于东南方的桂姜给西北内陆民族,其地多为中温带草原地区,这些地方是肉乳为主食的游牧部落,桂薑可以化腥膻,而其地不出,故而对其十分宝贵。】

〈原 文〉

乙酉,天子南征,东还。

己丑,至于献水,乃遂东征,饮而行。乃遂东南。

己亥,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阏氏胡氏之所保。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

【今 译】

(两天之后)乙酉日,天子向南进发,从东边回来。

(四天之后)己丑日,到了献水,于是就向东进发,饮酒之后继续行进,就向东南进发。

(十天之后)己亥日,到达瓜纑之山,三圈分层像城墙一样。是阏氏胡氏守卫的地方。天子就向东前进,向南准备跨过戈壁沙地。

﹝说 明﹞

向东南方向回归中原。献水即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河。此“三周若城”的山,即为准葛尔盆地东缘的北塔山。郑书亦持此说。此处不见阏氏胡氏来迎接贡献,可见其并非周王朝的属国,很可能还有敌对关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前文的等待六师。在此穆王一行没有得到当地的补给,才造成后来渴于沙衍的困难局面。这里的“阏氏胡氏”亦作“阏胡氏”,可能是后来将王后称作“阏氏”的匈奴人。据林梅村《丝绸之路十五讲》一书的说法,该族群从黑海一带东迁,到达北疆,再南下罗布荒原,后来塔里木盆地成为其势力范围,详见本书第二部分西王母一章。前文的剞闾氏在酒泉一带,鄄韩氏在玉门一带,似乎都不是月氏。月氏应是齐桓公西伐之后引起的民族大迁徙多米诺骨牌效应之后才占据了这一地区。

〈原 文〉

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饮未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颈,取其清血以饮天子。天子美之,乃赐奔戎佩玉一只,奔戎再拜稽首。天子乃遂南征。

【今 译】

(两天之后)辛丑日,天子在戈壁沙地中口渴了想喝水,但是负责供给水源的后勤部队没有跟上。七萃之士里有个叫高奔戎的,将他马车上左边的骖马脖颈刺破,取来一些血清给天子解渴。天子觉得很可口,就赐给奔戎一只玉佩,奔戎行两拜叩首大礼。天子就继续向南进发。

﹝说 明﹞

沙衍,疑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北塔山以南的将军戈壁、霍景涅里辛沙漠一带。这一段路线后代成为丝绸之路一条支线,也说明了穆王西征至此的可能性。

〈原 文〉

甲辰,至于积山之边,爰有蔓柏。曰:畴余之人命怀献酒于天子。天子赐之黄金之婴、贝带朱丹七十裹。命怀乃膜拜而受。

乙巳,□诸飦献酒于天子,天子赐之黄金之婴,贝带朱丹七十裹。诸飦乃膜拜而受。

【今 译】

(三天之后)甲辰日,到达积山北麓,还有藤蔓缠绕的松柏林。说:畴余之头人命怀进献美酒给天子。天子赏赐他一个黄金罐,贝纹衣带,朱红大红丝绸七十包。命怀就顶礼膜拜地接受了。

(次日)乙巳日,£诸飦进献美酒给天子,天子赏赐他一个黄金罐,若干贝纹衣带,朱红大红丝绸七十包。诸飦就顶礼膜拜地接受了。

﹝说 明﹞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传》第三卷译文与说明

博格达山北麓奇台一带

“积山之边”疑今新疆昌吉州奇台、木垒县南一带的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北麓一段。 “边”,原字相当复杂,各本笔画不尽相同。木垒四道沟遗址发现有青铜戈,就其形制看当为中原所出,与本地的石器、陶器明显有文化上的区别,该戈或即穆王西征时所留,该地很可能就是书中此处言及的畴余或诸飦之族。详见本书第三部分相关内容。

畴余氏,据王书卷二“畴某氏”条下注,引小川琢治的看法,以为“畴某氏”即《逸周书·王会解》的“州靡”,《吕氏春秋·任数》的“寿靡”,《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寿麻”,《山海经·西次三经》的“丑涂(之水)”,还有《史记》、《汉书》的休屠王、酋涂王、梼余山。而高夷吾认为畴某是《山海经·海外南经》“在昆仑墟东”的“寿华”(之野)。据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第14页,“考古发现已经确认,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欧人在新疆的分布已达天山东麓的奇台”。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山海经·海外南经》的“寿华之野”在山东临沂临沭北沟头龙山文化遗址一带,与穆王西征路线无涉。而小川琢治说的“畴余” 即《逸周书·王会解》的“州靡”,与《吕氏春秋·任数》的“寿靡”,《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寿麻”、《山海经·大荒南经》的“(歹丂)即朽涂”相关,即汉代的匈奴“休屠”部所处之地,在今甘肃民勤一带。“畴余”显然为游牧部落,穆王西征之时,该部落在新疆天山东段北麓今奇台一带。汉代叫“休屠泽”即甘肃武威石羊河潴泽,《禹贡》里称为“都野”,历史上水量曾经极大。这也是早期河西走廊道路为什么要绕道昆仑之丘的一大原因,就是像《山海经·西山经》说的“自宓山以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说从冷龙岭到焉支山之间,遍布沼泽湿地,无法通行,加之西边的乌鞘岭和东边的陇坂这些天险,这些原因最终造成从中原哪怕是关中到河西走廊,都要绕道青海河湟及昆仑之丘即大斗拔谷。据《史记》秦文公时代开通了陇坂道路,而武威平原至少在战国时候已经由湿地变为沃野,成为后来匈奴休屠部的地盘。所以说这里的“畴余”,当与丑涂之水、酋涂王、梼余山相关。

“诸飦”为某部族头人名,其部族名惜缺,不可考。根据路线推测,当在今木垒一带。

注释:

1,《海市蜃楼中的帝国》 (法)于格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