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穴位是每一位中医人必学的项目,但是人身体穴位众多且复杂,想要准确的找到穴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各个穴位的分布更是让学中医的焦头烂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常用穴位的功效与位置,帮助你准确找到常用穴位!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 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 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 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阳白 [位置] 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主治] 面瘫、头痛、眼疾。 4.攒竹 [位置] 前额眉毛内侧端。 [主治] 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5.睛明 [位置] 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 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6.风池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与乳突平齐。 [主治] 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7.风府 [位置] 后正中发际直上1寸。 [主治] 眩晕、项颈痛、中风不语、癔病、咽喉肿痛等。 8.迎香 [位置] 鼻翼旁0.5寸。 [主治] 鼻炎、鼻塞、口歪。 9.印堂 [位置] 两眉头线之中点。 [主治] 头痛、眩晕、鼻疾、皮疾、高血压。 10.人中 [位置] 人中沟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主治] 昏迷、癫狂、口眼歪斜、腰脊痛。 11.神庭 ![]() [位置]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眼疾、鼻话、癫狂。 12.头维 ![]() [位置]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眼疾。 许多人感觉提及中医经络与穴位养生,觉得很神秘,遥不可及,其实中医穴位养生方法非常简单,许多操作都可以自己解决,如按摩,艾灸,拔罐等,穴位养生视频。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13.膻中 ![]() [位置] 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主治] 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14.中脘 ![]() [位置] 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 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15.天枢 ![]() [位置] 腹部,肚脐旁开2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肠炎、痢话、便秘等。 16.气海 ![]() [位置] 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 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17.关元 ![]() [位置] 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主治] 腹痛、腹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18.大横 ![]() [位置] 脐中旁开4寸。 [主治] 腹泻、便秘、腹痛。 人体经络是个大药库!经常按摩穴位,尽量用人体自身药库中的药,减少对外在药物的依赖。 其实吃药就是通过药的各种性能,通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脏腑特别缺少的各种营养物质元素,使人体阴阳平衡,如果不依赖于外界的摄入也能达到如此功效,何乐不为呢? 三、上肢部常用穴位 19.曲池 ![]() [位置] 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上肢关节疼痛、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 20.合谷 ![]() [位置] 第一、二掌骨之中点。 [主治] 感冒、五官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 21.尺泽 ![]() [位置] 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 [主治] 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 22.内关 ![]() [位置] 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主治] 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 23.劳宫 ![]() [位置] 手掌中心,握掌时,中指尖所点处。 [主治] 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 24.神门 ![]() [位置] 腕横纺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善忘、不寐。 25.外关 ![]() [位置] 腕背横纹上2寸,心烦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热病、头痛、耳聋、耳鸣、肘臂屈伸不利。 26.扭伤 ![]() [位置] 屈肘,掌心向内,曲池穴与腕背侧横纹中央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 [主治] 急性腰扭伤。 穴位疗法对疾病的治疗,的确有极高的效果,这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了,而且,最近也逐渐借科学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四、下肢部常用穴位 27.环跳 ![]() [位置] 在股骨大转的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麻木等。 28.血海 ![]() [位置] 髌骨内上方2寸处。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闭经、股内侧痛等。 29.足三里 ![]() [位置]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 [主治] 脾胃不和、恶心呕吐、胃痛、急性胃肠炎、关节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 30.阳陵泉 ![]() [位置] 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肝胆疾病、高血压、偏瘫、下肢麻木疼痛等症。 31.委中 ![]() [位置] 腘窝横纹之中点。 [主治] 急性胃炎、呕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偏瘫、腰痛、牛皮癣等症。 32.承山 ![]() [位置]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腰痛、腓肠肌痉挛、便秘等。 33.三阴交 ![]() [位置] 内踝高点直上3寸,在胫骨后缘。 [主治] 泌书法、生殖系统疾病、下腹痛、腹泻、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34.悬钟 ![]() [位置] 外踝最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主治] 胁痛、胸腹胀满、足与小腿挛痛、痔出血等。 35.涌泉 ![]() [位置] 足底,足趾屈时呈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眩、头昏、咽痛、小便不利、大便困难、昏劂等。 结论: 穴位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穴位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 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 因此,通过给予穴位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穴位疗法的目的了。 |
|
来自: 杜锐洪 > 《健身动作,穴位及疗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