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0年人物画:500幅大观

 大好河山万里长 2019-10-25

【君和艺品】轻触订阅 

 001 《人画鱼纹图》

002 《舞蹈纹彩陶盆》

战国

003 《人物龙凤帛画》


004 《人物御龙帛画》


西汉


005 《侯家属墓生活图》


  006 《鸿门宴图》

007 《赵氏孤儿图》


东汉



008 《乐舞百戏图》

东晋

012 《斫琴图》

009 《列女传》


 010 《女史箴图》




011 《洛神赋图》



 012 《斫琴图》

北魏


 013 《供养菩萨》


 014 《飞天》


015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


北齐

  


 016 《仪卫出行》


 017 《北齐校书图》


018 《本生故事图》


 019 《猎兽图》


 020 《乐伎与百戏图》


021 《牧牛图》





 022 《职贡图》



 


 023 《授经图》



024 《备骑出行图》






025 《锁谏图》



026 《步辇图》


027 《历代帝王像》



028 《伏生授经图》




029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030 《六尊者像》




031 《宫乐图》





032 《游骑图》


033 《牧马图》



 034 《虢国夫人游春图》



035 《捣练图》



036 《挥扇仕女图》



 037 《簪花仕女图》


038 《调琴啜茗图》





  039 《内人双陆图》


040 《侍女图》



  041 《舞乐屏风》


042 《宫女》


043 《弈棋仕女图》


044 《舞乐》



  045 《高逸图》


046 《双骑图》


 047 《胡服美人图》


 048 《侍马图》


049 《反弹琵琶图》


050 《引路菩萨图》


051 《金刚力士像》


052 《观世音像》



  053 《说法图》


054 《树下美人图》


055 《各国供养人》


056 《各国王子图》


057 《男侍从图》


058 《骑马人物图》



  059 《宾客图》

五代



060 《卓歇图》


061 《神骏图》




062 《韩熙载夜宴图》



063 《阆苑女仙图》




064 《勘书图》




  065 《重屏会棋图》


 066 《文苑图》


067 《宫中图》


068 《琉璃堂人物图》


 069 《仙女乘鸾图》


070 《罗汉图》


072 《八达春游图》



 073 《调马图》




  074 《菩萨头像》

南北宋

075 《瑶台步月图》


076 《莲舟仙渡图》


077 《柳溪闲憩图》


078 《槐荫消夏图》


079 《二祖调心图》



080 《番王礼佛图》


081 《蕉荫击球图》




082 《女孝经图》




083 《蚕织图》




084 《朝元仙杖图》



  085 《纺车图》


086 《绣栊晓镜图》


087 《清明上河图》


088 《十八学士图》


089 《五马图》




  090 《听琴图》



  091 《维摩诘像》


 092 《宋仁宗皇后像》


093 《浴婴图》


  094 《四美图》



 
095 《采薇图》


096 《村医图》


097 《杨贵妃上马图》


098 《秋庭戏婴图》


099 《杂技戏孩图》


100 《妆靓仕女图》


101 《罗汉图》


102 《天女献花图》


103 《补衲图》


104 《中兴四将图》


 105 《博古图》


106 《斗荼图》


  107 《夜宴图》


108 《货郎图》


  109 《骷髅幻戏图》


110 《文姬归汉图》


111 《大傩图》


112 《鹿鸣之什图》


 
114 《文姬归汉图》


115 《大士像》


116 《晓雪山行图》


117 《踏歌图》(局部)


118 《王羲之玩鹅图》


119 《秋江渔隐图》


120 《孔子像》



121 《竹涧焚香图》


  122 《西园雅集图》


 123 《憩寂图》


124 《静听松风图》


125 《夏禹王像》


126 《八高僧故事》


127 《布袋和尚图》


128 《泼墨仙人图》


129 《六祖斫竹图》


  130 《三高游赏图》


131 《李白行吟图》


132 《秋庭戏婴图》


133 《小庭婴戏图》


134 《春游晚归图》


 135 《百子嬉春图》


  136 《竹林拨阮图》


137 《松荫论道图》


138 《观音像》


  139 《布袋和尚图》


140 《老子图》


141 《天官图》


142 《地官图》


143 《五百罗汉·布施贫饥》


144 《牧牛图》


145 《五百罗汉·洞中入定》


 146 《番骑猎归图》


147 《初平牧羊图》


148 《十六罗汉·降龙》


150 《虎溪三笑图》




151 《燃灯佛授记释迦》


152 《田醉归图》


153 《东丹王出行图》


154 《猴侍水星神图》


155 《十六罗汉·第二尊者》




149 《地藏十王图》
 
  156 《明妃出塞图》

辽代

 157 《骑射图》



  158 《采药图》

金代

159 《维摩演教图》


160 《文姬归汉图》


161 《西夏王妃供养图》



  162 《回鹘王子供养像》

元代

163 《归庄图》


 164 《消夏图》




165 《梦蝶图》


  166 《中山出游图》


167 《浴马图》


168 《人马图》


169 《红衣罗汉图》


170 《秋郊饮马图》


171 《调良图》


172 《挟弹游骑图》


173 《人马图》


 174 《临李公麟人马图》



  175 《高峰原妙禅师像》


176 《狩猎人物图》


177 《张果见明皇图》


177 《张果见明皇图》



178 《人马图》


179 《李仙像》


180 《铁拐仙人像》


181 《蛤蟆仙人像》

182 《杨贵妃上马图》

183 《扶醉图》


184 《人马图》


185 《伯牙鼓琴图》


186 《渔父图》


187 《芦花寒燕图》


188 《雪夜访戴图》


  


189 《九歌图》


190 《瑶池仙乐图》


191 《洛神图》


 192 《职贡图》


192 《职贡图》


193 《霜浦归鱼图》




  194 《杨竹西小像》


195 《杜秋图》


196 《朝元图》


197 《庆有尊者像》


198 《元世祖像》



199 《元世祖后像》


200 《搜山图》



  201 《十六罗汉图》

明代
 
202 《陶渊明像》


203 《友松图》


204 《杏园雅集图》


205 《琴高乘鲤图》


206 《归去来兮图》


207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


208 《关羽擒将图》


 209 《明宣宗行乐图》


 210 《四仙拱寿图》


211 《达摩六代祖师像》


  212 《钟馗夜游图》


 213 《砺剑图》


 214 《聘庞图》


 215 《武侯高卧图》


216 《月下吹箫图》


217 《起蛟图》


218 《一团和气图》


 219 《雪夜访普图》


  220 《刘海戏蟾图》


221 《汉殿论功图》


222 《云中送别图》


223 《杂画册》


224 《琵琶行图》


225 《东山携妓图》


226 《古贤诗意图》


227 《题竹图》


228 《宫中图》


 229 《伏生授经图》


  230 《山水图》


231 《梅下横琴图》


232 《武陵春图》


   233 《歌舞图》


234 《女仙图》


 235 《东方朔偷桃图》


236 《琵琶美人图》


237 《马球图》


238 《吹箫女仙图》


239 《溪山放艇图》


240 《苏轼回翰林院图》


241 《骑驴图》


242 《听琴图》


243 《老子骑牛图》


 244 《寒山拾得图》


245 《胡人出猎图》


246 《醉饮图》


246 《醉饮图》


247 《秋林觅句图》


248 《汉钟离像》

明代

248 《汉钟离像》

249 《流民图》


250 《春泉小隐图》(局部)


251 《货郎图·春景》


252 《货郎图·夏景》



253 《货郎图·秋景》


254 《货郎图·冬景》


  255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256 《湘君湘夫人图》




257 《惠山茶会图》


258 《泉石高闲图》


  259 《兰亭修禊图》


260 《孟蜀宫妓图》


261 《秋风纨扇图》


262 《杏花仕女图》


 263 《东篱赏菊图》


264 《牡丹仕女图》


265 《嫦娥执桂图》


266 《临韩熙载夜宴图》


 267 《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


268 《吹箫图》


  269 《李端端像》


270 《招仙图》


270 《招仙图》


271 《玉洞仙缘图》


 272 《人物故事图》


273 《桃村草堂图》


 274 《桃源仙境图》


 275 《修竹仕女图》


276 《捣衣图》

明代




277 《临肖照中兴瑞应图》


278 《清明上河图》


279 《幽居乐事图》


280 《南极老人图》


281 《谪仙玩月图》


282 《竹亭对棋图》


283 《春庭行乐图》


284 《红拂图》


285 《人物山水图》


286 《罗汉图》


287 《佛像轴》

288 《涅磐图》



289 《明宣宗坐像》


 290 《达摩面壁图》


291 《漉酒图》


292 《三教图》


293 《达摩图》


294 《六祖像》



295 《观音图》


 296 《山水花卉人物图》


297 《千秋绝艳图》


298 《瑶池仙剧图》


299 《渊明醉归图》


300 《三驼图》


301 《杏园宴集图》


  302 《藏云图》


302 《藏云图》

303 《云中玉女图》


304 《吹箫仕女图》

 305 《顾梦游像》


306 《张卿子像》


 307 《葛一龙像》


308 《徐光启像》


309 《庵簪花图》


310 《麻姑献寿图》


311 《戏佛图》


 312 《发图》


313 《对镜仕女图》


314 《授徒图》


 315 《南生鲁四乐图》


 316 《陶渊明故事图》


 317 《仕女图》


318 《芭蕉美人图》

清代

319 《乾隆洗象图》


320 《乞巧图》


321 《无量寿佛图》


322 《扑蝶仕女图》


323 《仕女图》


324 《奚官放马图》


325 《洛神图》


  326 《东坡博古图》


327 《踏雪寻梅图》


328 《进酒图》


329 《康熙南巡图》


330 《醉儒图》


331 《人物图册》


332 《弄胡琴图》


333 《朝妆缓步图》


334 《豳风图》


335 《秋林舒啸图》


336 《罗汉图》


337 《幽篁坐啸图》



338 《王原祁艺菊图》


339 《王世祯放鹇图》


340 《芭蕉仕女图》


341 《双英图》


342 《乔元之三好图》




343 《豪家佚乐图》


344 《石谷骑牛图》


  345 《仕女图》


346 《历朝贤后故事图》


 347 《孔子圣迹图》


348 《杂画册》


 349 《乞儿图》


350 《胤行乐图》


351 《天山积雪图》


352 《白描仕女图》


353 《西园雅集图》


354 《弄莺图》


  355 《小青小影图》


356 《梅边吟思图》


 357 《李清照小像》


358 《幽栖图》


359 《对牛弹琴图》


360 《山桥小坐图》

清代


361 《人物图》


 362 《人物图》


 363 《乾隆朝服像》


364 《孝庄文皇后朝服像》


 365 《莲塘纳凉图》


366 《负担图》


367 《大士图》


368 《婕妤挡熊图》


 369 《瞎子说唱图》


 370 《罗汉图》


 371 《月曼清游图》


 372 《白描仕女图》


373 《华清出浴图》


374 《持节仕女图》


375 《孟母断杼教子图》


376 《三娘子图》


377 《贤母图》


378 《仕女图》


  379 《连生贵子图》


  380 《十六罗汉图》


381 《庐山观莲图》


 382 《纨扇仕女图》


383 《戏婴图》


384 《巴蔚祖像》


385 《采桑图》


 386 《八子观灯图》


387 《蛤蟆仙人图》



  388 《秋闺思妇图》


389 《钱东像》


390 《竹下仕女图》

清代


 391 《元机诗意图》


392 《宫娥梳髻图》


393 《秋风纨扇图》


394 《靓妆倚石图》


395 《惜花图》


396 《仕女图》


397 《红楼梦人物图》


 398 《仕女图》


 399 《平安春信图》


400 《弘历观画图》


401 《大阅读》


402 《玛斫阵图》


403 《射猎图》


 404 《阿玉锡持矛图》


 405 《允礼像》


 406 《李香君小像》


407 《湔裙图》


408 《梧桐仕女图》


 409 《朝云小像》




410 《九日行庵文燕图》


411 《好消息图》


412 《倚栏图》


413 《姚燮忏绮图像》


414 《十二金钗图》


415 《柳荫仕女图》


416 《昭君出塞图》

418 《罗浮梦景图》


419 《柳下佳人图》



 420 《弄镯图》

清代

 
421 《南天雁影图》


 422 《镜影水月图》


 423 《自画像》


  424 《设色佛像图》


  425 《罗汉图》


426 《蕃马图》


428 《蹴鞠图》


429 《捧花老人图》


430 《渔翁渔妇图》


 
431 《八仙图》


 432 《春夜宴桃李园图》


433 《携琴仕女图》


434 《麻姑捧壶图》


 435 《人物册》

 436 《果老仙姑图》


437 《山鬼图》



438 《易安像》


 439 《丁敬像》


440 《荆蛮民图》


441 《出浴图》


  442 《寇眉像》


 443 《梅下赏月图》


444 《落花独立图》


 445 《皆大欢喜图》


446 《观音图》


447 《五老图》


448 《听阮图》


 449 《仕女图》


 450 《太白醉酒图》

清代


 
《清平调图》

苏六朋纸本设色纵132厘米 横101.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此图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的故事。画面构图完整,有开合之意,人物呼应紧凑。李白神色飘逸,文采气象夺人。此图用全焦墨完成,落笔草草,风致宛然,人物头像似不经意,却刻划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苏六朋代表作品之一。



 
 《五羊仙迹图》

苏长春纸本设色纵178.5厘米横67.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苏长春(生卒年不详),字仁山,别署教圃,广东顺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图中作者自题:“五羊仙骑羊,蝗神骑驴,分野之下,能修德政,则蝗神逐蝗于柳,种种兆年丰,九谷遍阡陌,故附祀之,帝高阳苗裔跋。”传说苏先祖为皇帝之孙,古帝颛顼,国于高阳,故称帝高阳。五羊仙是广州城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里播下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之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是否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蝗神?



 
《怡园主人像》

吴榖祥纸本设色纵116.5厘米横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怡园主人为顾文彬(1811—1889),字子山,元和(今苏州人),1841年为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怡园原为明代尚书吴宽的旧宅。清代为顾文彬所得。同治年间文彬之子顾承为设计怡园,与当时在苏州的画家任阜长商量,任阜长推荐虚谷设计,文彬因虚谷为和尚而加以反对,便请阜长设计。他吸取苏州园林诸优点,独运匠心,使怡园成为苏州园林中景观丰富精美的私家花园之一。顾文彬坐在松树下的石块上,手执书卷,身穿圆领长衫,衣纹线条遒劲,表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风度。



 
 《昭君出塞图》

倪田纸本设色纵118.5厘米横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题:“一望关河萧索。宣统辛亥新春”。可见作于1911年。王昭君名嫱,汉代美女。汉元帝后宫既多,不能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能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元帝见后,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图》为历代画家所重视。过去的“百美图”上常见此图。画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



 
 《四红图》

倪田纸本设色纵122厘米 横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四红图》格调精细严密,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绘画技巧,既有前辈大师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画家个人特色的表现。设色方面,画家更有独具的匠心。用环境来衬托主要人物,画家在人物心理状态的刻划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钟馗仕女图》

倪田纸本设色徐悲鸿纪念馆藏

倪田(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江苏扬州人。侨居上海,画初学王小某(愫),人物、仕女、古佛像等皆佳。尤善画马。因喜爱任伯年画,故作画亦受伯年画法影响。设色花卉、人物,风格近似伯年,古拙绝俗,意境清新。《钟馗仕女图》将钟馗的粗率勇猛与仕女的沉秀纤柔构成一种诙谐的对照,画面显得生动而有趣。



 
《梅花仕女图》

倪田纸本设色纵138厘米 横48.4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人物画家在画人物时,有时为了避免单调,往往将人物置于一种精心构置的氛围和环境中。此《梅花仕女图》就是将一妩媚清丽女子的倩影安置在高洁清雅的梅影中,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衬托,更能表达画面意境。



 
 《蕉荫读书图》

吕彤纸本设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吕彤生卒不详,以擅画人物著称。《蕉荫读书图》绘一纤柔清丽女子正凝神静气在蕉荫下读书的情景。画家用白描手法,细劲而游刃有余的线条,将仕女轻噘的唇、倾国倾城的媚眼表现得无与伦比,充分体现了仕女的美质。



 《雪窗仕女图》

叶道本纸本设色南京博物馆藏

美人欹窗,而且是飘满白雪的窗,本身就是一种美景。叶道本生卒不详,擅画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他笔下的仕女,多采用白描手段,上述宋代院画的富丽,下承西画光影和透视的影响,颇具有艺术表现力。


《雍正妃行乐图》

佚名绢本设色

《雍正妃行乐图》描绘雍正皇帝的妃子在漫长而清冷的后宫中行乐的情景。虽然描绘对象是妃子,却以明清美女的模式绘出,再加上具有明暗效果的晕染,画面具有一种难得的通透感和立体感。但由于描绘对象的特殊性,为了显示妃子们的雍容端庄,只得以千篇一律的矫揉造作的面容示人。




《送子得魁图》

任淇绢本设色纵97.6厘米 横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代人物画家受陈洪绶的影响颇大。任淇无论在人物造型还是线条的运用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陈洪绶的影响。《送子得魁图》很显然是一幅临摹之作。图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纹线条,甚至右上角“老莲洪绶画于狮子林”九字,都仿陈洪绶的艺术风貌。




 《樱姹丹源图》

任淇绢本设色

任淇,生年不详,卒于1861年。字竹君,号建斋,浙江萧山人,任熊族叔。工书法,精篆刻,擅画花鸟、人物、界画。此幅《樱姹丹源图》画风工细,设色浓艳。




《柳荫仕女图》

任熊绢本设色纵141.7厘米横39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任熊的此幅《柳荫仕女图》画面层次井然,人物欹石,以人的纵向动感破石的横向结构,石又半遮着柳树。这种被表现的物象的相互遮挡穿插,形成了变化的韵律、含蓄而又令人快慰的艺术节奏,进而使这幅简约、单纯的《柳荫仕女图》显得丰富而耐人寻味。




《桐荫抚扇图》

任熊绢本设色纵154.5厘米横41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任熊所作仕女主要继承陈洪绶传统,然有所变革。造型夸张而比例却大致准确。线条圆润而遒劲,出方折之笔,或变为钉头鼠尾描,具更强的装饰性;设色浓艳,呈更多世俗趣味。《桐荫抚扇图》就是这类风格的典型。




《湘夫人图》

任熊纸本设色纵121.4厘米横3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湘夫人图》画的是《楚辞》中的“湘君”和“湘夫人”。人物的造型、服饰和神态明显接受了古代人物绘画风格的影响。画家用圆转劲利的细线,画出宽袍大袖、长裙曳地、神气高古拙朴、意态飘逸的仕女。




 《元女授经图》

任熊绢本设色纵129厘米 横41.5厘米 天津人民出版社藏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长枪大炮无情地打开了古老封建帝国的森严壁垒。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艺术家们不能不对自己的创作观念和民族传统进行重新理解。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文人的雅逸、宫廷的富贵、民间的粗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容态度融洽和凝铸到一起,成为中国绘画的新的传统—这就是以赵之谦、任熊、任颐、虚谷、吴昌硕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所创造的“海派”绘画艺术。《元女授经图》就代表了这种趋同的艺术风尚。




《瑶宫秋扇图》

任熊绢本设色纵99.2厘米 横3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以任熊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大都擅长诗、书、画、印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文人画家那样讲求水墨清淡的“墨戏”,而是大胆地将大红大绿用于画面,显出一种绚丽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审美风尚。《瑶宫秋扇图》工笔画一手执纨扇、姿容清丽的女子。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颇有脱俗趣味。


《大梅诗意图》

任熊 绢本设色纵27.3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任熊的绘画艺术继承了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很多因素。在人物造型上,较陈洪绶的夸张变形又有所区别。“大梅”是指号称“大梅山人”的晚清诗人姚燮。任熊与姚燮交从甚厚,曾得诗人器重,得以观赏诗人所藏金石字画。此画中的人物形象比例大体准确,头与全身的比率约在一比七上下,相对而言,更有头小身体大的趋势,略带一点臃肿。但很能体现诗人的那种意气风发和气质。




《临陈洪绶钟馗图》

任熊绢本设色纵97.6厘米 横35.6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陈洪绶的人物造型多作极端的夸张变形,躯干伟岸,头大身体小,折射了一种神经质的畸形人格和变态心理。任熊此幅《临陈洪绶钟馗图》正是体现了这种风格。在线条的运用上,也是以圆转细劲为主,神闲意定,舒展自如,极其高古渊穆。图中钟馗骨相奇伟,一手持剑,一手捧爵,似正在驱鬼。


 《采药图》

任熊绢本设色

中国绘画的发展,宋代以后,出现了文人、宫廷和民间三支队伍于基本独立体系中纵向嬗递的趋势。文人画重清高雅逸的韵致,宫廷画多富贵靡丽的气氛,民间画尚粗野艳俗的格局。任熊的绘画艺术则是结合了三者,走向趋同的代表之一。《采药图》即体现了这种趋同的审美特征。




  《丁蓝叔小像图》

任熊绢本设色

此幅《丁蓝叔小像》在线条运用上,以方折的笔势出之,有如屈铁盘丝,方棱出角,一方面强调了装饰趣味,另一方面也多少流露出刻意造作的迹象。人物的音容和神态在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的刻画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


《人物》

任熊绢本设色

任熊(1823—1857),晚清画家,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自幼聪慧机智,喜爱绘画,童年时常画灯画,后从师塾学画行像,即画祖宗之像,久而厌之,到杭州谋生,有机会接触许多书画名家,提高了艺术修养。任熊此幅《人物》,笔法圆劲,形象奇古夸张,带有装饰趣味,衣纹如行云流水,铁画银钩等多种描法,流畅而奔放,得顾恺之、阎立本、陈洪绶神髓而别开生面。




  《仕女图》

任熊纸本设色纵88厘米 横28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任熊与任薰、任颐合称“三任”,加任预,也称“四任”,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他的《仕女图》在设色方面,厚重浓郁,鲜爆活跳,特别是衣纹的折角处小块的对比色,与整体色相比极不协调,但因此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




 《吹箫仕女图》

羊文森纸本设色纵104.9厘米横41.2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羊文森为晚清画家,生卒年不详,擅长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此画中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画法用勾勒填彩法,勾线如铁划银钩,赋彩浓淡并用。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梨花仕女图》

沙馥 绢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3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此幅《犁花仕女图》中的背景十分简略,用以突出仕女的神情和姿态及内心活动。


 《芭蕉美人图》

沙馥纸本设色徐悲鸿纪念馆藏

沙馥(1831—1906),晚清花鸟画家,也善画人物。此图笔法清新活泼,气味静穆,富有装饰趣味。画芭蕉美人,具有写生的效果。




《扑蝶图》

费以耕绢本设色纵91厘米 横3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费以耕,生卒年不详。费丹旭长子,画承家传,工仕女画。风格清丽。画中仕女柳眉细眼,身材修长,一副弱不禁风而楚楚动人的样子。同时又身姿活泼地在花丛中追逐着上下翻飞的彩蝶,神情煞是可爱而迷人。



《牡丹仕女图》

任薰纸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31.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薰(1835—1893),字舜琴,又字阜长,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任薰自幼受父兄影响,喜爱绘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与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牡丹仕女图》描绘了一瘦弱清丽的女子,其娇嫩妩媚的风姿与雍容华贵的牡丹一样,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蔡文姬》

任薰纸本设色纵145.5厘米横39.5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他的画承父兄,人物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此幅《蔡文姬》用方折有力的线条描绘了才女蔡文姬的形象,将其聪慧而富有正义感的内在品质表现得生动传神。




《吹箫引凤图》

任薰纸本设色纵145.5厘米横39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任薰擅画人物,在人物画方面具有杰出的艺术天分。《吹箫引凤图》藉妩媚清俊的吹箫仕女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也传达了画家内心对于美好的一种向往。




《灯下沉思图》

任薰 纸本设色 纵130厘米横33厘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任薰的人物画同任熊一样,受陈洪绶影响很深。人物造型夸张而不乏写实倾向,力透纸背,很有艺术表现力。《灯下沉思图》描绘一淡妆女子,在灯下陷入沉思的娇丽姿容,那中蹙眉凝神的模样很是惹人爱怜。




《麻姑献寿图》

任薰纸本设色纵172厘米 横81.5厘米 江苏省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据葛洪《神仙传》,麻姑修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莱仙岛。三月三日,王母寿辰,麻姑用灵芝酿酒作寿礼,后来民间多画此以贺女寿。任薰此画很有陈洪绶笔意而出新,用工笔重彩绘出,敷色浓郁,颇能表现寿喜之日的热闹纷繁的场面。




《瑶池霓裳图》

任薰纸本设色纵243.5厘米横122.2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瑶池霓裳图》画仙雾缭绕的瑶池盛宴场面。画中裙裾飘举若飞的众仙女吹奏的天籁之音,似乎从画面传递而出,令人心旷神怡、绕梁三日而不绝。雍容华贵的王母娘娘驾彩凤乘祥云、徐徐而来,场面很是幽雅热烈。




 《华天跨蝶图》

任薰 纸本设色《华天跨蝶图》是任薰的传世名作。人称“任阜长精于绘事,名噪当时”。除从学者任颐、任预外,宁波、苏州均有弟子,深受时人拥戴。他的人物画,格调清新,雅俗共赏,很有特色。




《绶砚作书图》

任薰纸本设色

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他所作仕女主要继承陈洪绶,然有所变革。此幅《绶砚作书图》中的人物,造型仍加夸张,然比例大致准确。圆润劲健的线条在刻画人物动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表现张力。




 《窦燕山教子图》

任薰纸本设色

画中设色十分清淡,人物的面部略加晕染。线条多为宛转回旋的行云流水描及飘逸的兰叶描,画风独特。窦燕山对孩子那种舔犊之情和拳拳之爱跃然画面。




《闺中礼佛图》

任薰纸本设色

任薰的绘画明显地继承了陈洪绶的风格,虽没有陈的高古、清逸之趣,却显得通俗平易,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闺中仕女姿容娇柔而清丽脱俗,具有典型的清代仕女审美特征。




《芭蕉仕女图》

任薰任颐纸本设色纵125厘米横31厘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此画是任薰与任颐合作而成。画法采用勾勒填彩,勾线如铁线银钩,有行云流水之妙而多一种劲健遒丽,芭蕉用没骨法晕染,仕女用线条勾画,颇具特色。


 《烹茶洗砚图》

钱慧安纸本设色纵62.1厘米 横5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在两株虬曲的松树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栏而坐。榭内琴桌上置有茶具、书函,一侍童在水边涤砚,数条金鱼正游向砚前;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人物线条尖细挺劲,转折硬健,师法陈洪绶而不受所围,其技法已臻纯熟,仪容闲雅,设色清淡,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


 《簪花图》

钱慧安绢本设色纵142厘米 横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耸立两株青松,虬枝盘折,古藤披垂,气势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药盛开。此图似是取意韩魏公邀客品赏芍药名品—金带之轶事。据说“此花开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赏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画用笔工整,以钱线描写衣纹,人物神态各异,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韵味高远。

 



《花容玉貌图》

任颐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横28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任颐(1839/40—1895),清末画家,原名润,字伯年,后更名。生于浙江山阴航坞山,卒于上海。其父任云淞是民间画工,任颐幼时随父学画肖像,在传神写照和默写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到宁波随任薰学画,同年春末与任薰离开宁波到苏州,后寓居上海近30年,以卖画为生。此幅《花容玉貌图》体现了一种费丹旭式的半工半写法,仕女形象则清丽娇柔,风雅脱俗。






  《仙姑图》

任颐纸本设色纵148厘米 横79.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任颐的人物画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他善于写真术,能够捕捉人物一刹那之间的神情动态,被誉之为“曾波臣后第一手”。《仙姑图》形象生动,构思奇妙,堪称近代绘画史上少见的佳作。






  《弄璋图》

任颐 纸本设色纵107厘米 横42.8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任颐兼善塑像,据说他曾用宜兴陶土塑制其父一小全身像,“状至入神”。他自幼植根于民间艺术之中,又适当吸取了西洋画的有益成分,画过人体,对民族传统艺术理解较深,敢于创新,成为“海派”的主将,被徐悲鸿称为“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此幅《弄璋图》用方折劲健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舔犊之情和弄璋之喜。

你怎么看?

本小编在留言那儿~

等你...不见不散

谢谢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