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挺身而出——说“身”

 杏坛归客 2019-10-25

朱英贵

成语“挺身而出”的字面意思是说挺直身体站出来,借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迎上去。那么,所挺之“身”的表意范畴究竟有多大,是指整个身体还是仅指人的躯干部份?这就涉及到“身”字的构字理据问题了。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身”字。

一、“身”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一些研究文字的学者认为,“身”与“孕”的构字理据是一样的,“身”字的初文也就是“孕”的意思,因为“身孕”二字常常放在一起说,真的是这样的吗?“身”字的最初意思真的就是“孕”的意思吗?其实未必如此。让我们先来看看许慎的《说文》是如何解释这个“身”字的。

《説文解字》卷八身部:“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𠂆声。凡身之属皆从身。

许慎对“身”字的解释大致意思为:“身”,就是人的躯体。它是一个象形字,就象人的身体之形。它的字形采用“人”作为表意偏旁,采用“厂”作为标音的声旁。大凡与“身”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身”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躳也”作了这样的补充解释:

呂部曰:躳,身也。二字爲互訓。躳必入呂部者,躳謂身之傴,主於脊骨也。

《说文》段注的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呂部》解释道:“躳,身也。”可知“身”与“躳”二字为同义互训的转注字。而一定要将“躳”字归入呂部,那是因为“呂”本是脊柱骨的意思,所以“躳”也就是对身躯的称谓,它的意思侧重在脊柱骨范围内的身躯。

综上所述,许慎的《说文》以及段玉裁的补充注释已经将“身”字的字义讲得很清楚了,它的构字理据就是像人体的身躯之形,它的造字本义就是人的头和下肢以外的身躯。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身”字并非如许慎所说的“从人,𠂆声”的形声字,而应看作一个独体象形字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事字。这需要依据“身”字的古文字形体来进一步辨识(参见下图):

 “身”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前两个甲骨文之“身”,貌似隆起腹部的人,但是,造字者为了怕你误解为有孕之身,故其构形取弓腰收腹之形,这显然不是孕妇的正常体态。第三个甲骨文之“身”,则进一步在人形的腹部增加了一点,有人认为这一点正是表示腹中的胎儿,其实也未必。愚以为,这一点只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它的用意在于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指身体的躯干部份。

因此,拙论认为,“身”字的构字理据及其造字本义都不是怀孕之像,而是强调表示人体的身躯。或者不妨做这样的理解:“身”字跟“孕”字并没有共同之处,而与“人”字却有相似之处。“人”字的构字理据侧重于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能够直立的动物,故“人”取侧立人形表意;而“身”字的构字理据则是侧重于人的躯体,是指不包含头部与四肢的躯干,它的构形也是侧立人形,然而突出强调的仅仅是身躯的主干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身”字就没有“孕”的意思,而“孕”的意思又恰恰是“身”字的一个重要引申义,比如寻常所说的“身孕”一词就已经将“身”与“孕”捆绑在了一起。其实“身孕”的确切含义当为在身躯部分怀有孕,并不是说“身孕”就等于“孕孕”。

“身”字的金文字形继续沿袭甲骨文的构字理据,上图前一个金文字形用填实的方式(也可能是金文铭铸的需要)以显其意,后一个金文字形在第三个甲骨文字形于腹部增加指事符号的基础上,在人体下部又增添了一个短横,借以强调所要表示的是人体在此处以上的部分,那就是躯体,这样借助两个指示性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其表意就更加明确了,可见“身”字的造字本义就是人体的躯干部份——躯体。

“身”字的小篆字形是在上图后一个金文字形基础上进一步线条化与艺术化的结果,于是下部的那个短横线便演变成了一条弯曲的斜线。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现代汉字的隶书与楷书的“身”字,其初文的原形以及相关的构字理据也就被湮没了。

   二、“身”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身”字的造字本义当指头和下肢以外的躯体,即指颈以下大腿以上的部分。例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以今尺度之,中人颈以下股以上约有一尺八寸,一身之长也,再加九寸,为一身之半,则二尺七寸矣。”

 “身”字由身躯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身孕的意思。例如:“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大明》)毛传:“身,重也。”郑玄笺:“重,谓怀孕也。”孔颖达疏:“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重。”再如:“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汉书·长沙定王刘发传》)又如:“一脚蹑滑了,把个六七个月身扭吊了,至今再谁见什么孩子来?”(《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

其二,表示包括头与四肢的人的整个身躯例如:“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三国演义》第一回)再如:“人自顶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又如:“程家宝一听,楞了一下,气的回身就走。”(方之《兄弟团圆》)

其三,表示人体头以外的部分,即包括四肢的身躯。例如:“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再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又如:“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王述之《经义述闻》)

其四,指动物的躯体例如:“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再如:“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山海经·南山经》)

其五,指物体的主体或主干部分例如:“为剑……身长五,其茎长。”(《周礼·考工记·桃氏》)再如:“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唐·白居易《有木诗》之七)又如:“船身猛烈地往后一挫,就像要平空跳起来似的。”(茅盾《子夜》十七)




其六,表示自身,自己例如:“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楚辞·九章·惜诵》)洪兴祖补注:“人臣之义,当先君而后己。”再如:“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谷梁传·昭公十九年》)又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南唐·李煜《浪淘沙》词)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例如:“身,我也。”(《尔雅·释诂下》)郭璞注:“今人亦自呼为身。”再如:“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又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文秀厉声曰:‘身是。’”(《宋书·沈文秀传》)

二是表示亲自,亲自担任或担当例如:“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管子·入国》)再如:“事不身历,则无真知。”(明·高攀龙《重刊采运条议序》)又如:“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天入。琯身中军先锋。”(《新唐书·房琯传》)

三是表示身体力行,亲身经历例如:“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尽心上》)赵岐注:“身之,体之行仁。”再如:“身君子之言,信也;中君子之意,忠也。”(《淮南子·缪称训》)高诱注:“身君子之言,体行君子之言也。”又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史记·项羽本纪》)

其七,表示佩带,穿着例如:“(胡人)身刀,囊靴挝绦。”(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再如:“(乌克逊泽)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身份,地位例如:“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再如:“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唐·杜甫《新婚别》诗)又如:“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红楼梦》第五回)

二是表示品德,才能例如:“称身就位,计能定禄。”(《晏子春秋·问上二十》)再如:“自此敕身脩志,州里称其高。”(《后汉书·逸民传·周党》)又如:“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

三是表示功名,事业例如:“权文公德舆,身不由科第。”(宋·王谠《唐语林·企羡》)再如:“君之言不用而身无成,亦岂其命也欤!”(宋·叶适《陈秀伯墓志铭》)

其八,表示生命例如:“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楚辞·离骚》)再如:“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汉·班昭《东征赋》)又如:“听说罢魂离了壳,现放着祸灭身,将袖梢儿搵不住啼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摺)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毕生,一辈子例如:“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公羊传·隐公八年》)再如:“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史记·李将军列传》)又如:“敝衣菲食,以终其身。”(明·陈本立《书〈夏荣传〉后》)

二是表示年寿,年纪例如:“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书·无逸》)郑玄注:“中身,谓中年。”再如:“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逸周书·文传》)又如:“人生自苦身余几,天色无情岁又寒。”(宋·范成大《阊门戏调行客》诗)

三是表示佛教身世轮回说的一世例如:“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晋书·羊祜传》)再如:“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又如:“夏剥皮因名偿实罪,杨义勇感梦见前身。”(《后水浒传》第三八回回目)

其九用作量词例如:“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晋·法显《佛国记》)再如:“叫个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马褂。”(《老残游记》第三回)又如:“浑身上下出了好几身汗。”(康濯《腊梅花》)

根据上面对“身”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身”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身”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身”字的相关成语很多,其中“身”字的含义主要有身躯、自身、身份等几种情形,先分别例释如下:

其一,“身”字表示身躯的意思。例如: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语见《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语见《旧五代史·周·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

以养伤身——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语见《庄子·让王》:“夫人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

葬身鱼腹——尸体为鱼所食。指淹死于水中。源自战国·楚·屈原《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磅?”

澡身浴德——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源自《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祝发文身——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语见《毂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孙绰《喻道论》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异域,祝发文身,存之不反,而论称至德,书著大贤。”

著述等身——著述:编写的著作。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亦作著作等身”。语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其二,“身”字表示自身、自己的意思。例如: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薄技在身——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语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见《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语见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源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洁身自爱——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源自《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立身扬名——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播。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源自《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源自《诗·大雅·焌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语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设身处地——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源自《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语见《资志通鉴·后唐纪·庄宗同光三年》:“且群臣或从陛下岁久,身经百战,所得不过一州。”

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源自《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

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源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语见《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守身如玉——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源自《孟子·离娄上》:“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一身二任——任:职务,责任。一个人承担两种职务。源自《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以身试法——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语见《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以身殉职——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源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正身率下——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语见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三》:“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

其三,“身”字表示身份、地位的意思。例如:

身轻言微——身轻:身价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语见《后汉书·孟尝传》:“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