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奎龄|博古通今,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

 闲人品悟 2019-10-25

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有两位来自天津的父子画家格外引人瞩目,他们的艺术风格既有相承的一面,又有各自的面目。1954年,毛泽东在天津看到了他们的画作,忍不住大赞:“博古通今,刘氏出人材!”此刘氏不是别人,正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后裔刘奎龄、刘继卣父子。

 



刘奎龄(1885—1967) 字耀辰,天津静海人,生长于天津土城,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
 


刘奎龄自幼喜好绘画,5岁起即仿描乡间的窗花动物花卉纸样和书籍插图。在读中学期间,开始对马、牛、羊、犬等动物写生。1905年在私立敬业中学毕业后,即辍学在家,临摹、研究古今中外之名画,探索创作动物画的新途径。




1953年,徐悲鸿先生在评选赴苏联参展作品时,见到刘奎龄老先生的《上林春色图》,大为惊叹,称赞不已,后悔相识太晚,并赞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并不无疑惑地说:“我怎么连这么一位画家都不知道。”语气中不无自责的成份。





刘奎龄是自学成才的全能型画家,现代杰出的动物画巨匠。他画路宽,擅长走兽、山水、人物、花鸟、昆虫、翎毛、佛像、罗汉、博古等,其中尤以狮、虎、孔雀见长;他作品精,创作一丝不苟,平时喜欢种花养鸟,豢猫犬鸡鸭,以观察摹写,故他的画作几乎幅幅精湛,没有敷衍之作。




特别是刘奎龄作为一个职业画家,往往会按求画者所索而制,但重复者,非刻板地再现,在背景或细节上,多有修饰改动,故对构图运用娴熟,别开生面。




他的画既有工笔特色的精意结构,又有水墨小写意的笔墨韵趣,二者结合得水乳交融。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刘奎龄却躲在津门近郊土城小院成“一统”,他没有出国留洋,也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却在中西文化互渗的花鸟画,动物画的技法结合上做的是如此优秀,这或许是其得成功的“秘笈”之一吧。




当然这一切亦和刘奎龄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基础上较早的接受“新式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其笔下的花鸟畜兽大多来自生活,源于他对大自然动物的细微观察,既不照搬自然也不复制古人,在章法与造型等方面均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和出众的艺术才华。




他真正做到了将古今优秀的笔墨传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西洋画的真实感和整体感与其丰富活泼的艺术想象极为圆满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刘奎龄的艺术是通俗的,能让人们轻松愉快地感受,所以有广泛的读者。刘奎龄的画又是高雅的,他对传统的意境美有着独特的体验,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将西方绘画的写实精神挖掘得恰到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