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

 老鄧子 2019-10-25

历史文化名城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文化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壮美画卷,对“一城三带”的研究近年来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一城三带”方案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首先,是文物部门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最先提出“三个文化带”的保护方案,即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及西山文化带。此后,有学者提出,三个文化带的核心是北京城,于是就有了“一城三带”的提法。再往后,又有学者提出,将永定河文化带与西山文化带合并,称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北京城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端,西北一带群山环抱,故而俗称西山。实际上,这处山脉是太行山的一条余脉,被称为太行山的“第八径”。这座山脉是北京的一座巨大宝藏。自古以来山明水秀,也就是今天说的“金山银山”,实际上正是如此。

群山植被茂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柴炭,作为生活中日常炊饮和冬季取暖的主要燃料。山石质量极高,又为人们建造大批房屋提供了优质的建材。而山体中蕴藏的大量金、银、铁矿,以及大量煤炭,又为这里的手工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及生产条件。山上的果木结出枣、栗、桃、梨等干鲜果品,既有经济价值(古人称有万树栗如同万户侯),又可为生活保障(饥荒时枣、栗等干果可以充饥救命)。

正是这片绿水青山,在为北京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为北京历史增添了独特的文化神采。最早在这里形成的是景观文化带。由于这里自然风景十分美丽,遂成为北京地区民众主要游乐场所之一。人们的游乐活动又给这里的山山水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在群山之中,以香山最为著名。香山者,非山有香味,而是山巅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虾蟆,故而得名。金人描述称:“西山苍苍,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香炉峰的气势尽显笔下。又如翠微山,又称平坡山,翠微者,言其植被之茂盛,古人将其与香山并称:“睹翠微一带,苍石碧瓦掩映白杨深柏中。而新柳、杏花,稀稠点缀,斜分倒插,尽有深情。盖香山如扬州花市,浓抹故佳;而此地则若耶曲径,其不厌正在淡妆耳。”

在群山之间,又有诸多山泉流涌,为西山景色增添了许多灵动的色彩。较为著称者,有玉泉山。山以泉名,可见泉水景观最胜,“燕京八景”中曾有“玉泉垂虹”一景,乾隆帝认为:“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因此将之改称为“玉泉趵突”。又如位于昌平的翠屏山,古人称:“下出泉,九穴,为池,名九龙池。池上亭台,金碧辉映,琼若仙都。”名山多有泉水相伴,增色不少。

随着景观文化带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从而出现了新的文化带,即宗教文化带。古人曾云:“天下名山僧占多。”由于西山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景色极其秀丽,故而引来大批僧人在此建造寺庙。如京西的马鞍山,以形似马鞍故而得名,又因为山上建造有唐代著名寺庙慧聚寺,明代改称万寿寺,寺中有一座著名的戒坛,故而这座名山又被称为戒坛山。康熙帝曾云:“西山地接神京,岭岫绵亘,林壑深美,中多精蓝古刹。考其历年久远,建置自唐以来者,则万寿寺戒坛为最古。”

又如卢师山,隋代有高僧卢师在此建寺修行,时人称之为卢师寺,山亦称卢师山。《长安客话》称:卢师山“与平坡山并峙,诸寺鳞次,曰清凉、曰证果、曰平坡,皆刹也”。文中所云清凉寺,即卢师寺。该寺在隋代称卢师寺,元代称大天源延圣寺,为皇家寺庙,到了明代则称清凉寺。以卢师寺为中心,在卢师山及平坡山(即翠微山)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区。今该地被称为“八大处”,既是景观文化区,又是宗教文化区。

在景观文化区与宗教文化区交相发展的基础上,西山一带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园林文化区。自远古至隋唐时期,由于到此游玩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西山景观文化区。从隋唐至元明时期,这里又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宗教文化区,众多寺庙、道观陆续在这里建造。而宗教文化区的出现,又进一步加速了景观文化区的发展,宗教文化为景观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到了明清时期,西山一带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从而成为了北京地区的一处园林文化聚集地。

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西山一带在私家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为著名的皇家园林文化区,俗称“三山五园”,由此形成了西山文化带中最重要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区。这个园林文化区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又融入了西方园林文化元素,成为中西园林文化结合的典范。

作为一条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地区的重要河流,在永定河流经的区域,自然形成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带,即永定河文化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北京城,就是永定河文化带的最主要产物,也是永定河文化带中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我们的祖先正是在几千年来永定河河道迁徙不定的巨大冲击之下,选定了北京城的城址。这里经受了几千年的漫长考验,一直屹立至今,成为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永定河文化带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从山西、内蒙古、河北流入北京地区的西山一带,这一段是永定河文化带的上游部分,与西山文化带相互交融。第二段是进入平原地区后,这一段是永定河文化带的中游部分,以北京城为核心,成为北京城市水系的主体部分。第三段是进入通州并由此流经河北、天津等地,汇入大海。这一段是永定河文化带的下游部分,与大运河文化带相互交融。从一定程度上说,永定河文化带所覆盖的范围,要远远大于西山文化带。

本文刊发于10月24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新媒体编辑:刘扬


北京日报副刊

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