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之子》这样评价李刚:“一个画家,一生能有几幅代表性大作品的人并不多见。而李刚,不仅创作了数量惊人的宏篇巨制,而且小幅山水画也画得很精彩,有意境、有情调,表达了一种意境高远的天地。” 李刚作品早在1994年就同关山月、魏紫熙、陆俨少、何海霞诸位老一代艺术家同期上了天安门。如今,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军委等多家单位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其中丈二巨作《万壑雷鸣》现仍在天安门城楼陈列。 2005年,他用2个月时间创作长8米、宽2米的巨作《国都名园·钓鱼台》陈列于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的会议大厅。这是钓鱼台国宾馆目前藏画陈列品中最大的一幅,也是李刚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一幅画。 李刚出身于农村贫寒之家。 1960年,李刚参加工作之后,正赶上3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那时,他在县城里住独身宿舍,与家人两地分居26年。四分之一世纪的清苦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景,可李刚仍坚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作画,很少在夜里12点以前睡觉,因为“人生苦短,不能虚度一日”。 1983年至1985年,李刚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师承关东画派领军人物、鲁美院长王盛烈和孙恩同教授等大师。从那时起,他开始专攻山水画,三载寒窗,他较好地解决了笔墨技法问题,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现实主义艺术道路。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一个人在画室里日复一日地临摹古典山水画名作,每天临画12小时以上,手脚都冻伤了,但为以后继承和发扬传统打下了笔墨功力的坚实基础。 作为专业画家,李刚的勤奋、刻苦超乎常人想象,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创作状态,使他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成就斐然。 在李刚的笔下,东北、辽西、家乡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不只因为他熟悉生活的这片土地,更因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热烈。 他把体悟到的造化赋予山川草木的诗性、灵性,化入笔墨之中。 李刚喜欢画大画。他的山水画以画森林、杂木为主要创作题材,他笔下的树,展现出盘根错节的生命力。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形成了一套以树为主角的山水画技法语言和艺术风格。因此,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称赞他的作品为“真山、真水、真性情”,是创作的典范。 李刚以东北、新疆、宁夏、西藏、江南水乡、俄罗斯、南非等地的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十大山水系列》。每个系列都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记录当代、留存历史的画卷。 ![]() ![]() ![]()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社会文化工作中,李刚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许多学生被输送到高等美术院校,朝阳市许多大、中、小学美术教员、部队干部、工会干事都在他教导下得以提高。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朝阳市、县、区艺术馆和文化馆的专业人才,在朝阳市美术家协会担任领导职务,也有的成为扬帆商海的企业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ND- 书画论坛 后序: 本微信公众号为【书画论坛】微信群的服务窗口,要加入【书画论坛】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tea28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