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癖好,特别喜欢闻中草药的味道。 不是熬好的中药,是中药柜里放置的药材。 每次看中药师拉开抽屉,都有种想把药材掏出来闻个遍的我是不是有什么病! 近期的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纷纷患上“病”,弹幕区大呼: “我好想吃药啊” “谁也别拦我,我要喝中药” “这药给我来十副” “这个中医能不能给我看看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神仙节目,让网友把药当糖吃? 欢迎走进央视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 《本草中国》第二季 2019.8.28 《本草中国》第一季豆瓣评分8.6,第二季9.1,是一部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记录片。 纪录片本身很丰富,涵盖采药制药用药、民俗美食、医者与患者、中西医关系等等。 蕉姐就捡几个重要的点详说。 >>>>靠山吃山 国家名老中医周乐年,遇到一个严重水肿的患者。 经诊断,该患者体燥,夏季常喝冷饮降暑。 殊不知,喝冷饮一时爽,越喝越“寒湿”。 日积月累,就形成中医所讲的“湿邪”,这是造成水肿的主要原因。 周乐年对症下药,为患者开出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苓桂术甘汤”。 这味以茯苓为主的药,为什么对治疗水肿有神奇的疗效,那就要探索一下茯苓的秘密。 湖北大别山,雨后初霁。 53岁的老汉,在一颗枯树下停下了脚步。 他要采挖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部的一种真菌,松树的松油和纤维素,成为茯苓生长必需的营养成分。 因此生有茯苓的松树必有枯败的迹象。 老汉小心翼翼刨开土层,不破坏松树的根茎。 这是祖辈留下来的规矩,妥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天地心存敬畏,才能延续自然的馈赠。 在潮湿的山林,祛湿健脾的茯苓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中医药方里最常用的药材之一。 茯苓药性平和,无毒不烈,为药中上品,因此在所有方剂里面,组方用到茯苓的是最多的。 茯苓还有很好的除湿、利尿、健脾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治疗水肿的原因。 >>>>五谷养生 小时候我妈劝我吃姜就把古人的话搬出来: 早吃姜,赛参汤。 就是说,早上吃姜,比参汤还要滋补养身。 年近百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养生的秘密还真是“早吃姜”。 把切成薄片的嫩姜,放在醋中腌制半个月左右,做成醋泡姜。 ![]() 路志正每天早餐都要吃上几片醋泡姜,这一习惯保持了40年。 听听国医大师是怎么讲的。 ![]() 人在清晨胃中之气有待生发,早晨吃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消化系统,延缓人体细胞衰老。 药食同用,五谷养生,是路志正最看重的养生理念。 也就只有中医能做到美食与良药的合二为一了。 >>>>“送子观音” “莲子”谐音“连子”,古代有“连生贵子”的寓意。 原本以为送人莲子,只是图个吉祥,没想到“莲子”还真可以当“送子观音”。 在中医眼中,莲子是妇女调节生理的一味良药。 53岁的祁振萍,在15年前怀孕一两个月时,发现胚胎不发育了。 有两个医院都建议她刮掉孩子,不要保了。 还好祁振萍遇见了国医大师夏桂成。 临床行医61年的夏桂成,最擅长治疗不孕症等妇科疾病。 ![]() 中医会从根上去寻找病因,然后直捣龙穴。 夏桂成认为祁振萍是因为肠胃不好,导致子宫内的胎儿发育迟缓。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脾胃摄入营养提供能量,充盈的气血是健康母体的前提条件。 于是,夏桂成为她开了古书中所记载的“参苓白术散”,并加大莲子肉的剂量。 调脾胃,养心益肾的莲子肉,对保胎非常有特效。 ![]() 在夏桂成的调理下,祁振萍的胎儿终于发育正常。 ![]() 被民间称为“送子观音”的夏桂成的家里挂着一副大大的百子图,都是被治愈的母亲为感谢夏桂成送来的。 送来一个健康的孩子,是对一个家庭莫大的恩典。 ![]() >>>>医者仁心 在中医世界里,南少林骨伤流派靠一身功夫,赢得一世之名。 其中,正骨手法是它的核心技艺,这是一门全凭手上功夫的“武林绝学”。 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人王和鸣,正是利用这一祖传手法造福四方。 ![]() 首先要手摸心会,王和鸣采用传统的触骨手法,通过手摸患者在脑中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然后抖动患处,分离骨折位置,“咔嚓”一声,用轻巧地猛力瞬间复位骨折位置。 ![]()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正中要害,这是中医正骨的精髓所在。 手法要准、快,刚柔相济,如何用力,分寸如何把握,全在医生手上。 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掌握。 ![]() 每隔一段时间,王和鸣就会带着正骨专家到福建泉州的南少林寺进行义诊。 现在愿意出义诊的医生很少,大师级的老中医更是难得。 前来就诊的不仅容易患骨伤的习武僧人,还有远近慕名而来的乡邻。 ![]() 南少林寺是南少林骨伤流派的发源地,一代代高僧大德在这里留下印记。 普济众生,施惠于民,这是每一位传人必须牢记于心的宗旨。 常言道,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医术固然重要,比医术更重要的是仁心。 如果一个医生兼具高超的医术与普济众生的仁心,那就是百姓的福气了。 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 针灸,通过对人体穴位的疏通针刺,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 石学敏讲,“一手拿着针,手如握虎,捏针要非常紧,不然非但没治好,也把病人给扎死了。” 可见,针灸术是一门精确到毫厘的极致技艺,成败生死,都在分寸之间。 ![]() 遗憾的是,上古医书并没有对针灸的具体手法做过多描述。 这是传统中医保守的一面,故意遮掩真谛,不暴露给后人。 石学敏为了探索中医针灸手法的量化标准,推广给更多的医者,惠及后世, 他带领团队,以民间多发的脑中风病为切入点,耗时15年光阴,探索出了针灸量效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石学敏将其命名为“醒脑开窍法”。 石学敏的目标很远大,要做现代的中医奠基者。 他说中国的整个中医药学应该有新的起步,做这些会让他心里感觉安慰。 ![]() 中医的神奇在于,它无法用一种方式,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面对上千种药材以及复杂多变的病情,对于医者来说有太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他们去探索。 这其中就包括将西医运用于中医的探索。 纪录片专门在最后一集,讲述中医与西医的殊途同归,讲述二者的互通有无。 医学的开拓与发展,也是医者对病人的一份责任与诚心。 ![]() 纪录片共12集,所讲本草众多,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尽述。 《虫行》《毒攻》篇,讲了蟑螂、蚂蝗、中华大蟾蜍等作为中医药材所具有的奇效。 比如,美洲大蠊做的康复新液。 很多中医典籍提到,上古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本草入药,需要无数医人以身试险。 中药学便是在一次次毒与药的分辨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中描述过古人“以身试药”的过程。 “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大自然的万物,就这样经由先民的牺牲和医者的智慧,神奇地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药。 说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与病魔做斗争的产物,一点也不夸张。 ![]() 援引范行淮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中的见解: 如今,很多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发掘和诠释,那么中医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能否重获新生,拭目以待吧。 (想看的爱奇艺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