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今世游 2019-10-25

草书是书法诸体中最深奥的领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在其专著《草论-三春堂狂草》一书中开篇即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这为学草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绘事后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李志敏早年求学武昌艺专,解放前还从事过党的“地下工作”,后常年授业北京大学。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篆隶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和《草论》,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仔细分析他的书法之路,他的最大贡献和特色,就在于开创了引碑入草独特书风。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无论软笔硬笔,皆以圆为得道境界。”

提起引碑入草,可能有人会认为其开创者应为于右任,而非李志敏。一次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实力派书法家、著名书法理论家寇克让先生曾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于右任的书法是“引草入碑”,而非“引碑入草”。的确,于右任是现代碑帖结合的代表人物,曾创立“标准草书”,影响甚广。但相比其草书,他的行书和楷书的造诣反而更高。其书风的最大特色也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引碑入草”,而是“引草入碑”,是在充分运用碑之雄健笔法基础上,融入草书之纵逸意蕴。他的草书实际上是怀素《小草千字文》和章草的结合,即使也带有些许碑蕴,实属无心插柳,无意为之。与于书探索方向不同,李志敏不仅率先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题,还自觉对其进行了可贵探索,将北碑之雄强方笔和开阔圆笔,自然嵌入狂草创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将碑学用墨的生涩老辣及饱墨法引入草书,形成线条点画更具张力、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的墨风特色;强调“曲、藏、和、圆”的笔墨技法和“情、气、神、境”的精神气韵,注重“以势带形”、化线为点、疏密互补、结构天成,丰富了当代草书的形式和风貌。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用张旭《断千字文》笔法写怀素《自叙帖》结体

需要指出的是,李志敏的狂草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绵体”,特别是其独特的“枯笔连绵”,历代书家鲜有触及。纵观千年书法史,狂草大师张旭、怀素、黄庭坚等,或许囿于当时纸张尺幅较小之限制,均没有大字书作,其狂草作品中虽也不时枯笔飞舞,却难见多字间的、大面积的“枯笔连绵”,多字连绵或“一笔书”基本是用匀称之墨来完成的,因为小字作品并不太需要使用更多的枯笔,《古诗四帖》、《自叙帖》等均是如此。后来写大字的王铎、傅山等在处理多字间的连绵时,也很少用“枯笔”这一高难度技法来实现。李志敏则在汲取前辈书家狂草精髓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枯笔连绵”技法,并将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笔在连续中锋绞转之中而不散、不断、不弱,历代草书大家鲜有触及,可谓李先生“独门绝技”,凭此即值得在当代书法史上浓墨重彩。另一类则是“散点书”,从书法史看,草书历来是连绵线的艺术,而李志敏在致力于“连绵体”探索的同时,也有另一种风貌的作品,即“点”的散步,每个线段都有“缩线变点”的趋势,整体看一幅作品就像是点的舞蹈,此类草书或可称“散点书”,这在中国草书史上绝无仅有,具有开创性。同时,为了避免点的增多阻碍笔势流动的快感,他还突破以往书家偏好单一取势的风格,在同一幅作品中,通过“横向取势”与“纵向取势”交替相映的字势变化,辅以“左高右低”与“左低右高”的字体姿态,实现空间的随性摆布和笔断意连,而对比、呼应、补救、依让等又多依靠多个字来整体促成,使全篇气势一气呵成,了无挂碍。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信札:“依华同志,奉上拙作两幅,请正。另一信转吉安,问好。”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手札:“满意者仍十之八九,索字者还应允许我再学习数年。”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对联

“南林北李”之李志敏:如何进入“草书”妙境?

李志敏魏碑楷书: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北京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