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写过“锄禾日当午”,死后为何被削官,还连累子孙永不得仕?

 老黄说史 2019-10-25

写过《悯农》的诗人:升官就变脸,日啖鸡舌三百只,歌姬随手送人。他写过“锄禾日当午”,死后为何被削官,还连累子孙永不得仕?写过“锄禾日当午”的诗人后来去哪了?官居宰相,变成奸吏巨贪。

人常说“文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为人相通,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观与做准则。这只是一般性规律,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有些人的文章虽然写得非常好,能体察民情,为百姓发声,但是,“写”是一套,“做”是又一套。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乏其人。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首诗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唐朝一位诗人写下的《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中对农夫辛苦寄予同情,并感叹一粥一饭都得来不易,是一首堪可与杜甫的“三吏”“三别”比肩的现实主义佳作。这首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就连识字不多农夫村妇,也会借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挑挑食的子女。

前外长李肇星都说:“六十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学了《悯农》这首诗。它简洁生动地反映了农民艰难辛苦的生活,倡导节约粮食,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我生长在山东胶南乡下,六岁就帮爷爷下地干活,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切身体会。”

诗的作者在唐代也是非常有名的大伽级人物,其人名叫李绅,与元稹、白居易是同时代人,并且,三人的交游甚密,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李绅是官宦之后,他的曾祖父李敬玄曾为中书令,其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晤任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县令时,生下李绅。

李绅的童年是不幸的,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这才是他能写出千古传诵的《悯农》诗的感情基础。

当时,李绅的《悯农》诗一共写了三首,上述是其中的一首,另外两首也是悯农愤世之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的第二首《悯农》诗也很有名,多种选本均有选。因为是在揭朝廷的短,结果还被人举报到皇帝那里,结果,皇帝不仅没有怪罪李绅,还夸他能体恤民情,给他升官了。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三首《悯农》诗,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其诗云: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因为这几首《悯农》诗是在揭朝廷的短,还被别有用心的人举报到皇帝那里,结果,皇帝不仅没有怪罪李绅,还夸他能体恤民情,给他升官了。

李绅三十五岁时中进士,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要职。有谁知,就是这样一位胸怀“悲天悯人”之心的大诗人,在一步步升迁之后,竟变得又贪又奸。李诗人进入官场慢慢发达后,已失初心,整个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一阔,脸就变。”,李绅不仅是脸变了,心也跟着变。

首先,生活腐化,追求享乐。

据史书记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红烧鸡舌,每餐一盘,每吃一顿饭,就要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全然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敬畏。与李绅同一时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对吃的有讲究,精神上的追求也不能放过,李绅家中私养了成群的歌姬舞伎。诗人刘禹锡去他家做客,被那李家灯红酒绿的排场给震撼了。刘老师对场中的歌姬舞伎也心向神往,于是,当声吟诵了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见刘禹锡如此着迷,便将自己的一个歌姬赠送给了刘禹锡。

其次,人品低下,负义寡恩。

《云溪友议》中记载了几则故事,就向后人描绘了李绅居官后的恶行。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得知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

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追求享乐还可以让人接受,但是,李绅的人品就为人不齿。

其三,官德有污,祸及子孙。

为了个人私欲,李老师积极参与派系斗争。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时,他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李德裕失势后,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李绅才又得到重用。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其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

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

办完“吴湘案”的第二年,老李就挂了,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李绅死后的第二年,“吴湘案”就获得平反。依照唐律,经办冤假错案的污吏,即使死掉也要追责,剥爵除官,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