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林益 主持人: 各位『影像思考论坛』的朋友,周日晚上好,我是主持人郭勇。这是我们第5次微信分享活动,今天我们请到的是摄影家康林益,他1963年生于石家庄,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4年曾在省科协组织的摄影班学习。2001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为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河北师范大学行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编审。今天我们从康老师的作品入手,来听一听他的艺术创作历程与理念。下边就把时间交给康老师。 康林益: 大家晚上好!感谢主持人郭勇。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不见面地交流,来微信分享我的创意摄影尝试。 说起创意,这两年这个词儿提到的越来越多,比如:创意绘画,创意歌舞,创意设计,创意装潢,创意文案……创意摄影只是其中之一。 以创意商品为例,好多种商品已经是不再是以前那种圆圆的,或者是方方正正的,传统规矩的那种形状,而是被赋予了很多新奇的形状和色彩。最起码在包装上,厂家使用了新的创意。 下面大家可以看一看几幅关于创意产品的图例。 我说的创意是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它是基于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创意,是通过创新思维,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创意对摄影家来说,是对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大智大勇的智能拓展,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文化底蕴的表现。 之所以叫它创意,那肯定是跟普通的、平常的、传统的是不一致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思想闪光的震撼,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创意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是智慧的对接,也是一个创造性的系统工程。 创,是创新、创作、创造。意,应该理解为意识、观念、智慧和思维。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打开大脑智慧的金钥匙。从广义上讲,创意起源于人类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来源于社会,又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我同意这种说法,创意,并非臆想,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等和直觉、灵感等多种认知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 可以说创意思维+,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的创意摄影实际上就是创意思维+摄影的结果。 可以说,世界上最丰富多彩,最浪漫诱人,最漫无边际,最永无休止的活动,就是人的大脑的思维。而创意思维呢,又给思维这一活动蒙上了一层神奇独特的面纱。 什么是创意摄影呢?我理解的创意摄影就是以创新手法,表现出创新意识的摄影,贯穿其中的是创意思维。创意摄影是一种将抽象概念视觉化的摄影类别。 创意摄影的特点有哪些呢?我认为创意摄影的第一个特点是,灵魂是“意”,它追求一种崭新的意境,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新奇的艺术感觉,能使作者借助形象的视觉效果反映个体独有的深刻的思想。 第二个特点,创意摄影保持了摄影的基本特征,在它的纪实性,它的光影造型,还有典型性瞬间的抓取,用象征、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情景。 创意摄影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意无极限。人们常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是“存在即合理”,我们不妨倒推一下。创意摄影的强大力量,可以说是:一切合理的都能让它存在。就是不合理的,奇异、怪诞的梦境也可以通过PS技术让它展现出来。 第四个特点,一般来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从构图到画面内容的选取,都应该尽量的简练。而创意摄影,一定意义上说,我认为它是加法的艺术。在构思好一幅作品的主题之后,需要选择已有的素材,还需要补充一定的视觉元素,并且运用最适当的技法,来完善它的内容的表达。创意摄影的加法,不是简单生硬的形象的叠加,而是围绕主题的表现,通过表象的组合,实现意向的整合。说白了,就是每一个可视的形象化的东西,必须通过思考来把它重新组合得完美无缺,达到最佳效果。 创意摄影的两个主要途径,一个是前期,创意的导拍;另一种是后期,加工完善。 前期创意导拍指的是什么呢?它所做的工作,除了主题的决定,还有角色的挑选,服装和化妆,道具准备,场地选择,背景的布置,灯光设计,等等。它相当于微影视剧摄制中静态的画面。比如现在创意摄影比赛当中,有一个类别是插图方向,这就需要现场的组织、导演。 第二种就是后期加工完善。这个好理解,就是普通艺术摄影,再加上电脑的后期加工。这就明显突出了它的“加法”特点。现在是电脑,以前是暗房操作。 第五个特点,创意摄影与科技进步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相机、镜头的改革,计算机技术的发明,电脑软件的改进等等。科技进步为创意摄影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持。创意摄影是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 创意摄影有哪些条件和要求呢?我认为,简单说,它没有要求和条件。唯一要求的就是,要发挥大脑的作用。想到,做到。做到从技术上讲,是比较简单的,除了基本的摄影技术,就是软件操作技术的掌握。 创意摄影的创作手法是多元的,它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开放的,有锐度有深度的。创意摄影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比较、反复推敲的,用大脑思考和用手操作的一个实践过程。 创意摄影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就好像建一座房子,摄影师首先要设计图纸,建什么房子,什么形状,什么风格,他要设计好。然后呢,他要去收集,去买来砖瓦木头等等建筑材料,下一步他要当泥瓦匠,还得当木工,当油漆工。从头到尾,创作者对整个过程都要熟悉,都要掌握,而且他创作中的一些新发现、新灵感也源于这个过程。 创意摄影与商品摄影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基本上说是大同小异。商品摄影要突出、要宣传、要推广商品的产品属性。跟创意摄影相同的地方,是必须都具有视觉冲击力,都要以新颖的手法和形式来突出主题的表现。 限于条件,我没有大场面、大投入的相关创意作品。仅以我拍摄的作品《剃须刀》为例,解析一下。 剃须刀我们都经常见到,一把普通的剃须刀,怎么样能够拍出新意?这得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比如说我拍摄的这幅《剃须刀》作品,从表现的手法上,没有人给你限制,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幅首先是做了一个旋转的一个画面,第二和第三个,也大致相似。 《剃须刀》的不同版本 后几幅就抽出来了,有一定的概括。我之所以选择最后一幅作为成品,主要考虑三个剃须刀和它的电源线形成了一种节奏感,而且重复性的来诉说产品的属性。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完美,大家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创意摄影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推敲反复比较的过程。从哪个角度考虑,从哪个角度去表现,用什么手法,都值得玩味。第一个不行,我们可以采用第二个,第二个不行我们可以采用第三个,还可以请朋友来帮着参谋一下。从这个角度讲,无论瞬间定格,还是纪实的苛求,创意摄影与其他摄影类别相比较,占了很大的便宜。 这幅《面对面》作品,属于我的一个小小的尝试。我觉得它是比较的结果吧。我现在也有点举棋不定,到底是哪个画面表现的更到位?当然这个主题很一般,没有多么深刻。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这个创作过程是不断的比较和反复的推敲。大家看左上角的这个原始图,画面没有人物的活动,那我们可以添加点儿其他的元素,或者人或者什么东西,使画面的内容更丰满些,更活一些。
这一幅作品,我给他起名叫《投掷者》。也是有一种思想或者主题想表达出来,画面布局的不同的调整,所反映的意思也就有了差别。
这个小工艺品——龙,最初现场拍摄的结果,是左上角那张,第二幅,另外加了点光,第三幅进一步挖掘,用电脑稍做了一下处理。我觉得这样做就比前两个的效果更加生动一些。 创意摄影的历史,我觉得起源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这些摄影作品,能够表达出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反传统的,一种心理上的梦幻或者理想中的画面。它创造出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艺术境界。 我国已故的老摄影家郎静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创意摄影的鼻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把西方的摄影术与中国的传统国画艺术相结合,营造出全新的画面意境。他的这种方法被称作“集锦法”。 他把摄影术与中国传统国画的审美情趣相结合,用逼真的影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前都是用笔画上去的,是虚的。现在用相机拍摄到的真实的画面,用这些真实的形象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么一种国画的画面效果和意境,使人耳目一新。 朗静山的集锦法,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国际上评论朗静山的作品说“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朗静山也曾经说过,“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的最纯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的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我因为出门的时间和机会并不是太多,不像其他摄影家们,有大把时间去拍风光,或者是扎到基层的生活中去拍纪实。大多时间宅在家里,所以没事就想法子,瞎琢磨。后来才发现创意摄影比较适合我。 出不了门儿怎么办呢?我就拍一些眼前的东西,家里的东西。我们家里的各种的小工艺品,几乎都被我拍遍了。我发现从拍一些小东西入手,可以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可以忘记时间,可以多角度的,多侧面儿的去找寻和思考。《剃须刀》这组作品,就是在我们家阳台上拍的。 这几幅作品,都是我在家里完成的。那个戴手套的手,拿手机的手,还有那半支梨,端着的杯子。虽然各有各的主题,但我觉得没必要跑出门去拍,也不用花过多的经费。 经过不断的尝试,我对于创意摄影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在这里和影友们分享一下。 第一,创意摄影追求的是新奇,而不是一味求怪异求荒诞。创意摄影是摄影的门类之一,它不是非摄影,也不是反摄影,它属于摄影的一个门类,必须依托摄影的这个平台生存。我认为,纯电脑技巧造出的影像,或者非相机拍摄的素材,组合成的作品不能算做创意摄影。摄影就要遵守摄影的本质,就不能偏离轨道,否则的话就不能叫摄影了。 第二,创意摄影也要讲究影像的真实度,讲究光影的效果,讲究光线照射角度的统一,还要讲究画面元素的透视感,以及符合其作为艺术作品的其他要求。否则它就难以持久的存在,它就会沦落为胡乱拼凑的乱扔技巧的小丑了,登不了大雅之堂。 有的影友为了追求一种特别的效果,就把各种视觉元素组合到一起,但实际上缺乏了统一的原则。他做出来的创意摄影的作品,比如说有两个人物,一个人的光照角度从左边来,另一个是从右边来。你仔细分析会发现,现场就一种光,不可能有第二种光。从他这个光的角度是相矛盾的,是不真实不合理的。 还有就是透视感。一般来说就是近大远小,近浓远淡,有的做出来之后呢比较生硬,比例失调,或者是不合乎这种真实的透视关系,也不是成功的作品。 第三,创意摄影,虽然不是摄影的主流,但是他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因为创意摄影是摄影人精神和理想的寄托,是人类梦想的真实的描绘。创意摄影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需求,是各个行业和领域对创新思维的一种追求,也是人们追求个性,领导时尚的偏爱。 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追求语言的极致运用效果。创意摄影,我们也应该追求摄影语言——视觉形象的惊艳的效果。作品做出来之后,一副完整作品应该是撞击我们的眼球儿的,应该是打动我们的人心的。 第四,创意摄影作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载体,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近几年创意摄影热,推动了摄影和设计,和美术和建筑等等领域有机的结合,掀起了人们的头脑思考风暴,颠覆了那些传统的理念。它是求新求异的,它是在设计理念上,在这个创意思维上脱胎换骨的。它对其他领域,具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作用。 第五,创意摄影的创意是无极限的。我认为,即使山崩地裂,花草枯萎,风光消失殆尽,眼前什么也没有了,我们的摄影家也会依靠大脑的想象,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无论是超现实的情景,还是幻想未来,人们的思维是永不枯竭的。 目前我国的创意摄影,有这么几种现象,我也想说一下。第一,对创意摄影有一种误区,有人以为把所谓的行为艺术、前卫艺术的现场和情景拍摄下来,就是创意摄影。其实不是这样的。这种作品,充其量应该说是行为艺术的表现载体,其本质的内核我认为不属于摄影范畴。 第二,目前从事创意摄影的人,以青年或者青年大学生居多。为什么呢?我认为一是,因为他们具有前卫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也还没有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轨迹,他们善于人吸纳和接受非传统的东西,思想开放,敢于尝试,敢于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二是,他们掌握熟练的电脑软件的操作技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又快又熟练。所以说在一些大型的展览上,摄影节上能经常看到具有创意的摄影作品,大部分都出自年轻人之手。 第三个,创意摄影,目前大多数的作品的主题,我觉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在情感的营造和传递方面,比如在和、善、美主题等方面,尚有欠缺,过多地表现出矛盾的纠结,冲突的对立。大多数以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为主题,还有对生存现状的担忧等等。比如人们在雾霾里带着防毒面具了,比如说逃离地球向往宇宙新家园了。在这点上,与郎静山先生所表现的中国画的那种画意又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的比赛和展览,给了创意摄影一席之地,越来越被重视,地位也越来越高。好多艺术类的摄影,或者商业类的摄影,好多都是属于创意摄影。 以我的几幅作品,给大家做一下解释。 第二幅《本真与变异》,这几只黑天鹅,都是在动物园抓拍的。拍了之后感觉单纯地以一只或几只黑天鹅表达不出什么内容。我就琢磨,有一种现象:本来是本真的东西却被变异了的东西(事物、人)嘲讽,或者是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和尊严。然后用拟人手法进行了加工。变异之后的黑天鹅对本真的黑天鹅嗤之以鼻、居高临下。这种做法,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了吧。 第三幅,这位俄罗斯女郎在礁石上盘腿打坐,大水都漫到家里了,还是处惊不乱,表现出她的修炼已经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属于明显的造型组合作品吧。
第五幅作品,《曾经的家园》。鸟儿飞来飞去的无法下落归巢,想表现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创意如果在摄影领域进行延伸,诸多题材和内容的照片都有重生的机遇。有的作品虽然不算是特别出色的创意摄影作品,但是我们会发现日常所拍摄的一些作品不尽完美,总觉得画面缺少点什么,力度也不够,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的二度创作。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这种二度创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把许多看似废弃的或者是浪费的失败的作品,让他起死回生。 这幅是在婚礼现场拍摄的,现场当时稍微布置了一下,拍成这种剪影的效果。回来之后就发现色彩表达还不够到位,形式感也不强,所以就把它做了一些修改。 所以说有些片子,可以让它更闪亮一些,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来。这得需要我们,过一段时间冷静的思考分析一下,把自己以前拍摄过的,包括几年前拍摄的东西,翻出来,再重新思考一下,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我尝试创意摄影,歪歪扭扭的走过来,也是跟许多影友不断学习借鉴的结果。限于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作品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经常研讨作品,交流思想。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郭勇。 主持人: 非常感谢康老师接受我们的邀请,做客『影像思考论坛』。 在今天的分享中康老师从创意摄影的概念入手,介绍了他对创意摄影的认识,以及创意摄影的实践,最后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创意摄影的作品以及创意作品赏析。 再一次感谢各位在周日晚上的守候,也再一次感谢康林益老师的辛苦付出,我们下期『影像思考论坛』再见! 编辑|郭勇 来源|影像思考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