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新闻和文章里,提到“土地财政”时都会直接用“土地出让金”除以“一般财政收入”来得到“土地财政依赖度”。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下面来看一个2009年的土地出让金数据: 2009年的土地出让金支出中: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支出。” 说白了,这一块也属于征地成本的一部分。由于没有灾后重建的具体比例,我们大致毛估职工安置成本约等于8%。 于是,2009年的“拿地成本”约等于50%。
总的来说,在2009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中,50%是净收入,是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供给获得的溢价而得到的可支配财力。 这也是许多支持土地“招拍挂”,支持城市土地垄断的重要理由——50%是个相当可观的利润率。 许多人认为,没有“土地财政”,中国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中国的城市面貌要感谢“土地财政”。 2009年,我国一般财政收入68476.9亿;社保基金收入15975.2亿(绝大多数主要经济体是税的一种);政府性基金收入18335.0亿,其中土地出让金14239.7亿。 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全国广义财政收入的7.7%左右,算比较重要的一块收入,从全国而言,总体占比不算太大,在部分地区可能会更显著一些。 再来看近几年的数据:
2016-2017的土地出让金分别是3.75万亿和5.21万亿,具体支出细节在财政部网站上未找到。 财政部的官方说明中,将“土地开发支出”也计入“拿地成本”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强调“净地出让”,土地开发成本占比也比前几年有所加大(20%左右)。 这让财政部官方口径的“拿地成本”占到了80%左右,相当于卖1万亿的地,政府只能净得2000亿。 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土地开发”、出让土地达到“净地”标准(完成拆迁、平整、“N通一平”),这实际上属于用土地收入搞城市基建,是用土地收益完成财政职能,不应算“拿地成本”,反而应该算“土地收入补充财政”的一部分。 总之,这几年的拿地成本从5成左右提升到6成左右,卖地利润从5成左右下降到4成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毛估,2017年土地出让净收益占我国广义财政收入的7.7%,和2009年一样。 再来看这样三个数字,从2009年至2017年:
可以得到一个不等式,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 > 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增速> 一般财政收入增速 > GDP增速。 拿地成本的增加,让土地出让金的净收益率减少。 关于拿地成本增加的原因,我们来看供地面积: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公报,全国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面积在过去五年内持续减少,2017年略有回升,只有5年前的6成左右。而土地出让金则先减后增,达到历史最高点。 具体到住宅用地(招拍挂 非招拍挂),趋势是这样的: 再来看房企的开工面积,和供地走势类似。 于是乎,过去两三年的情况就是:
供地大减的同时,出让金大增。 而由于现在越来越多是在存量土地上开发,特别是对于要求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部分特大城市而言,新增建设难以占用耕地、林地、园地,只能在存量建设用地上开展。 同时由于总人口控制,拆->建后允许的容积率增长极其有限、甚至完全没有增长空间。这更是让拿地成本占到了土地出让的绝对大头。 以上海为例,2013年土地出让金达到2100亿 ,2017年跌到1400亿 ,2018年比2017年同期又是大幅减少:
对于这些大城市而言,土地出让金早已不是财政的有效补充。 以上海为例,2017年市本级(不包括区县级)土地出让金支出621.7亿,其中补偿支出423.9亿,占了绝对的大头,“城市建设支出”只有180亿。 没有区县级的数据,按同比例毛估的话,2017年,土地出让金为上海贡献的“城市建设支出”应该在350亿左右。 而上海2017年的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是6600亿,土地出让金对上海而言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 综上: 土地供应控制 需求端刺激,让土地出让金暴增的同时,净收益率下降。 特别是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而言,由于严格限制新占用耕地,存量开发让土地出让金的净收益比例更少,占政府总财力的比重愈发小的可怜。 “没有土地出让金就没有高大上的城市建设”、“大城市严重依赖土地财政“这样的论点越来越站不住脚。 相反,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而言,经过上述分析,土地用途管控的结果就是政府愈发不愿意供应土地,因为一次性买卖的土地收益率在降低,而土地出让、特别是住宅用地出让带来的人口规模增加则需要更多公共服务支出——这是现有土地政策推导出来的一个死结。 让大城市政府不愿意供给更多土地、特别是住宅用地,是个综合性的问题。房价畸高,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毫不夸张的说,十家做旧村改造的企业里面,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问题,项目进度的快慢,就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力,时间就是金钱,如何推动项目,如何将城市更新周期缩短一半。是我们应该共同考虑和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我们举办了以下城市更新专题研讨会。 |
|
来自: yh18 > 《2019政策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