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荣德生铜像 乐农别墅——法国进口的石磨 “乐农别墅”作为“荣氏历史陈列室”对外开放,向众人展示荣氏家族当年艰苦创业、实业救国、造福桑梓的历史功绩。 别墅前有三片石磨,它们原是用于磨面粉的主件,1900年,荣家兴办保兴面粉厂,从法国购回四副石磨,由此开创了荣家发达的事业。石磨共四副八片,作为工业文物。现二片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二片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另四片原放在梅园“豁然洞”山坡上,作为游人休憩之用,“文革”中四片石磨被损坏。1992年,为保护文物移到这里,以资纪念。 读书处——经畬堂 荣德生先生在创办实业的同时,非常注重教育问题。因此,荣德生先生在此开办学堂设帷招生,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读书处开办于民国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学堂召集荣氏家族的子女及周边乡绅子弟到此读书,先后历时几十年。2000年,园林局投入巨资对豁然洞读书处进行了全面修建,恢复了当年的面貌,并且经多方收集,整理了一批资料,成立了荣氏历史陈列室。 无锡一棉在庆祝建厂一百周年之际 又迎来了一件大事儿 项目征地51公顷,规划投资建设30万纱锭,总投资约2.2亿美元。首期10万纱锭项目于2018年6月28日开工建设,经过400多天的紧张建设,纺部车间、气流纺车间与仓库施工已基本完成;400余个集装箱,212台细纱机(10万锭)及配套络筒机、28台粗纱机、30台并条机、24台精梳机等设备已完成安装。投产后,主要与国际一线品牌合作,生产配套高档色织、针织、家纺产品。也将配套非洲民族服装生产线,同时与国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项目的落成可为埃塞俄比亚提供3000人左右的就业机会。 一根纱,一匹布,一百年 “保存得这么好……”今年“十一”期间,荣德生的孙女荣智安到访无锡一棉。看到祖辈、父辈曾经使用过的办公桌椅,置田建厂时的地契立柱,工厂管理的规章文书,眼眶不由湿润;与这些“老物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棉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她在感动之余更露欣喜:“那时建的厂,历经百年,现在发展得这么好。” 荣宗敬先生 荣德生先生 申新三厂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和人才管理等方面自成特色,成为中国民族纺织典范。 发电厂 纺纱车间 蹚过历史的长河、历经数代人的接力,当年“实业报国”之志向,在如今的锡山区团结路,演变成无锡一棉“高度专业、高端立足”的抱负。更展传承与创新之悠长意蕴的是,一棉选择在16日启动万里之外埃塞俄比亚工厂的“投产键”,30万纱锭即将在非洲大陆上舞动。 1 百年一棉 砥砺前行 1919-1949:申新三厂 1919年,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建了申新三厂。申新三厂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和人才管理等方面自成特色,成为中国民族纺织典范。 1950-1978: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申新三厂积极稳定生产、改革管理体制,1954年工厂实行公私合营,荣毅仁先生担任合营后的首任董事长。1966年起受“文革”影响,企业发展滞缓。 1979-1991:改革开放 无锡一棉进入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签约开展全国棉纺织业首个来料加工补偿贸易项目(江苏省在1979年的第一个外资项目),1984年又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再度合作创办了无锡市棉纺织行业首家合资企业,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引起行业广泛关注;转换企业领导管理机制,实行厂长全面负责的企业经营责任制。 ![]()
1992-2002:全面创优 无锡一棉以创建先进纺织企业为目标,实施外向带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使企业逐步做强,进入了中国棉纺织行业排头兵之列。 引进先进设备 2002-2015:转型升级 无锡一棉推进退城进园、开启新厂园区建设,并于2005年进入国联集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占地800亩、拥有50万纱锭和360台布机的现代先进纺织企业。同时,国联集团整合纺织板块资源,组建了以无锡一棉为主体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 合作研究工艺 2016至今:营造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在新旧百年交接之际,无锡一棉以集团化起步,外拓内强并举,营造转型发展新动能,努力开创永续发展新局面。 ![]() 百年梅园与荣氏家族、与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文化渊源深厚,园中的每处古迹都承载着荣氏实业救国、报国,造福桑梓的史实。荣氏爱梅,梅花所喻的坚忍不屈、含蓄内敛、抱独立不倚之节操,也是荣氏家族的精神体现。“荣智健先生说过,梅园是荣家的精神家园,梅文化就是荣家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