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海遗珠,祁门安茶|比“祁红”还早的徽州茶,迄今已近300年历史

 悠然静闲 2019-10-25

祁门是徽州主要产茶区之一,据文献记载已有1100多年历史,唐代已成著名产茶区。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一千多年来,茶叶为祁门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在徽州祁门,说到茶叶,人们自然会说那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的产地,然而鲜有人知,历史上还曾制造过有名的祁门“安茶”。

安茶,民间俗称“软枝茶”,是介于祁门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色泽乌黑,汤浓微红色,味香而涩,不仅为上乘饮料,且被视为良药,岭南中医诊方常用此茶作引,在广东和东南亚地区被尊为圣茶。

安茶生产历史悠久,明永乐《祁阊志》已有软枝茶记载,安茶创于1725年前后。主要产区在南乡芦溪、店铺滩和溶口一带。安茶加工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由茶农手工操作,精制由安茶号进行。

关于安茶名称的起源,《祁门之茶叶》记载“红茶之外,尚有少数安茶之制造,此茶则概销于两广,以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名为‘安茶’”。另据最后一批安茶运销者程世瑞询及广东佛山镇兴业茶行经理,称“安茶"即“安徽茶”的简称。

民国21年,该县有安茶号47家,其中,以孙义顺为第一名牌,次则王德春、汪厚丰。安茶输出数量尚无精确统计,民国20年和21年,分别为1608担和650担,民国22年约为2000担,次年644担。至民国26年,尚有少数安茶营制。安茶因市价低于祁红,后逐渐衰落,至民国29年逐渐停产。1945年,最后一批安茶运送到香港以后,也就销声匿迹了。直到1984年再度研制、恢复生产。

20世纪80年代,即1984年祁门县有关部门派科技人员深入南乡安茶旧产地芦溪/溶口一带,遍访当年“安茶”的制作、经营者,经过艰辛努力,终于试制成功,得以恢复生产。并参加了1988年在庐江县举行的“安徽省名优茶评比会”,由于“安茶”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荣获特种名茶称号。2006年,祁门县安茶总产量达110吨,产值650万元。当前,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促使全社会追求养生保健的趋势大提升,也成就了安茶的良好发展前景。2013年,安茶产量达210吨,产值约为2200万元。2014年荣获全国茶叶博览会黑茶类金奖,深受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人们的喜爱。国家质检总局于2013年发布第190号公告,正式批准安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祁门县唯一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茶被列入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安徽卷)编纂范围。

祁门安茶加工,据店铺滩孙义顺安茶号后裔介绍,其过程为:

初制分杀青、揉捻、晒坯、烘干4道工序,均由茶农手工操作。杀青、揉捻与炒青绿茶做法相同,晒坯兼有发酵之用,烘干与红茶制法相仿,分初干与足干,足干后茶色泛黑有光泽。

精制精制由茶号进行,有筛分、

簸、拣剔、复烘和装篓成型5道工序。筛分前,毛茶如回软,先须复烘,再用1至9号筛顺序分筛,分为9个号头茶;

第二步,用

盘簸除各号头茶中的黄片;第三步,手工拣除14号茶中的茶梗和杂物;第四步,将筛拣好的名号茶再次烘干;第五步,在晴天晚上,将复烘过的茶用竹簟摊于室外露一夜,次晨收起,用木甑置水锅上蒸软,趁热装入内衬有箬叶的椭圆形篾篓中,用力压实,两篓会对为1小件(25),每3小件用篾扎成一条,置于木架上,覆以棉被,架下置炭火,烘至足干。最后,将10条用篾衬箬叶色扎成一大件,即为精制安茶,每大件重约75公斤。

参考书籍:祁门县志等,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