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严格而言,很多机关单位,都是两极分化的:忙的忙死,闲的闲得蛋痛,呈现谁也扭转不了的尴尬局面。 忙人和闲人,就像磁铁的同级,一旦靠近了,只能将对方推得远远的。忙人看不起闲人:瞧他整日东游西逛的,纯粹是糟蹋财政的钱;闲人也看不惯忙人:瞧他能的,又不是为我做事。 老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一位最清闲的机关族。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他晃悠悠的上班,走一条相同的路,遇见相同的面孔,然后坐在相同的一张桌子前。他上班也就意味着下班,机关里基本不安排他做具体的工作,他乐得逍遥自在。没人干涉他,因为他独居一间带有资料室性质的办公室。 我与老盖曾经共事过一段时间,如果认真总结的话,老盖身上暴露出三大显著特点:一是按时上班;二是工龄长;三是擅长推皮球。 老盖按时上下班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从不迟到早退,他卡着点来,到时走,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规范得很,几十年如一日,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用他的话来说,公家的事,他不会少贡献一分钟,但也不会多贡献一分钟。按时上下班,这应该是优点,但他的做法,总让人觉得有点做作、别扭。 再说说他工龄长的问题,老盖的工龄不是一般的长,是前所未有的长,是超长“待机”,在单位里无人能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老盖13岁开始参加工作,今年他58岁,工龄达到45年,令人错愕,令人咋舌。如果放到现在的话,是匪夷所思的,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都20好几了,到退休,满打满算也就30多年的工龄。所以说,与同年代的人相比,老盖拿工资的时间就比他人提前了十几年,赚大了。 13岁,懵懵懂懂的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基本没有阅历和人生经验。老盖为何这么早就开始工作?工龄会这样长的惊人?答案很简单,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上世纪70、80年代,很多上班的父母都削尖脑袋将子女安插进机关单位,“接班、顶替”是那个年代的潮流,在单位上班好啊,一生稳定,一辈子衣食无忧。有的父母位高权重,子女全部吃皇粮、有满意的工作,也有的父母位卑人微,就业指标少,子女又多,僧多粥少,难以摆平,造成子女间、子女和父母间隔阂、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只是苦了那些农家子弟,勤勉苦读,却分配不到像样的工作。如今的单位,推行“逢进必考”,这是多么开明、多么公平的竞争制度,为无数的乡间才俊点燃了出人头地一盏盏希望的明灯。 那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满面菜色的年代,但老盖的童年是幸福的、惬意的,因为他的父母分属两个单位的头头。老盖从小就有香喷喷、甜津津的牛奶牛乳喝,家里还为他和年长两岁的哥哥请了一个专职保姆。老盖和哥哥舒适惯了,读书不发奋,小学毕业就读不进去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落空,于是,很现实地着手为两个儿子谋划工作。小学刚毕业,工作就找好了。父母干革命工作一辈子,在单位都具有一言九鼎的能量,为儿子谋职业是轻而易举的事。两个乳臭未干的儿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家”的人,之后早早地成家立业了。 身着四个兜笔挺的中山装、夹着黑色公文包去上班,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期,足以傲娇一条街。 贰40多年无所事事,是多么的枯燥无味,比树叶子还稠密的闲余时光,老盖是如何度过的?又是如何打发的呢? 在单位上过班的人都清楚,机关里的时光其实不是十分难捱的。每家单位,一天的繁忙工作,都是从8点开始拉开序幕的。8点至11点,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人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老盖呢,他就着滚水泡上一大玻璃杯浓茶,慢慢品饮着,接着翻看报纸杂志,单位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报纸杂志都要订阅几份的。老盖先下手为强,搜罗几份,哗啦啦地翻看,天南海北的新闻都浏览,都一饱眼福。到10点多,老盖活动活动筋骨,弯腰抻腿,然后,他到农贸市场溜上一圈,买好一天的菜放在自行车车兜里。这样,差不多到11点了,半个小时很快一晃而过,老盖准时下班,到小学门口人头攒动的孩童群里,领会自己的儿女。 老盖的妻子在集体纺织厂当挡车工,一天三班倒,老盖中午的任务就是生火做饭,饭后,休息一阵。到下午2点半,他准时到单位“点卯”。下午呢,老盖串串门,到各个股室走一遭,他与那些比较闲的气味相投的人闲聊、八卦,聊得热火朝天,哗哗地笑着,声震屋瓦。日影西斜,天光逐渐暗淡,他瞅下腕上的手表,5点半定时下班。日子,就是今天对昨天的复制。老盖每天的上班路径图基本是这样的,几十年如此,一成不变。 当然,天天这么过,谁都会乏味,无聊透顶,可是,长年累月加班加点地忙工作,不也有没趣的时候吗?老盖为排解乏味无味,想出自己的招儿,有时他溜号到街角看那些退休老头下棋,柳荫下,一枰相对,几个旁观者指指点点的,老盖夹杂其中,但他只看不下,怕一局应付下来,掌控不了时间。 老盖40岁左右,电脑在中国铺天盖地地普及了,他就更有事儿做了,时光更容易消磨了。网络上海量的新闻,令人目不暇接。办公室是微型的网吧,老盖除了浏览新闻外,还网上下下棋、打打牌。有次纪检部门突击查岗,他慌着关电脑,巡查人员根本没注意他的办公室,他这里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48岁的时候,单位搬迁,他搬到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上网、玩手机条件更优越了。 天天什么正事不干,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单位早就应该将这样的闲人清理、打发了。但中国毕竟是人情社会,“砸饭碗”的事谁干?弄不好,会有人拼命。 机关单位就是这种不愿开罪人的逻辑,没有领导会打破常规出牌。 叁事实上,老盖刚到单位上班时,领导对他也是心存希望的,也安排他做具体工作的。但老盖文化素质太差,写份公文都错别字连篇,比如“大亨”写成“大享”、“神采奕奕”写成“神采栾栾”、“检察院”错成“检查院”、“真谛”错成“真缔”,令人贻笑大方。时间长了,一任又一任的领导都失去了耐心,干脆不安排他事务,当他是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当然,文凭低、文化低不是理由,也有不少人发奋立志,刻苦钻研,通过后天的学习,照样能干出一番成就。但老盖明显不是这种类型,一方面他懒散成性,怕吃苦,不愿学习钻研业务知识,虚度时光,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他打太极、推皮球的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领导安排他工作,他则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到最后基本都是说书的卡了壳,没下文了,领导只好另请高明,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所总结的老盖第三个显著特点。 老盖游手好闲、得过且过,把单位当成他安享人生的“养老院”,虽然没有引起他人太大的不满,但产生的不好影响还是有的,有人效仿他,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吃苦耐劳,但不是主流,多数人还是信奉着,工作着是美丽的、充实的。 老盖没为单位做出过什么贡献,但机关并没有亏待他,福利待遇都是一视同仁的,他一样不少。单位的原则是,宁卯一村,不卯一店。早年藏藏掖掖发放的加班费、伙食补贴,能有的他都有,后来的每年两次天南海北的旅游,他也一次不缺,从北疆到南海,他都不虚此行。再后来,风气紧,除了工资什么福利都取消叫停了,老盖没有了,所有人都没有,大河没水小河干。 物质上不亏,但精神上,老盖荣誉极少。每年的评优嘉奖没他的份,有一年,领导像过筛子一样,发现除了他所有人都评上过先进,善心大发,便破例给了他一次荣誉。这也是他大半生唯一获得的先进。 如果说老盖对单位一点贡献没有,那也不客观。到政府拿份文件,参加意义不重要的电视电话会,开展志愿者活动,汛期派人到县城大坝值班,到街头维持交通秩序等等临时性事务,领导抓不了“丁”,便派他顶个缺。 腰弓背驼,头发花白。时光倏忽而过,老盖如今衰老成单位最年长的前辈,“化石”级人物。在他的工作史上,他先后送走了8任领导,差不多与150人共过事,是单位的“活档案”。他现在动辄就倚老卖老地吹嘘:老喽,老喽,都干革命工作一辈子喽。反正机关里的同事都是后来者,反正也没几人清楚他的底细。 只是,老盖还有一桩天大的心愿未了,儿子在企业上班,女儿毕业待业在家。妻子让他找领导将女儿安插进公家单位,老盖气不打一处,都什么年代了,公家的单位,不考,是随便能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