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禀赋效应:为何你无法放弃你的所有物

 繁星1 2019-10-25

The Endowment Effect: Why YouCan’t Let Go Of Your Possessions

不久之前,我试着清理我的某些物品。过程并不顺利。

在我翻阅学生时期的旧书本和笔记时,我问自己是否还会再用到它们。内心深处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去读这些我十几岁时候喜爱的书了。但是,我还保留着它们。我给自己找借口说,也许有一天某个我认识的人会需要它们。

可以肯定的是,总有这么一天到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真相是我再也不需要这些书了。我也再也不想要它们了。然而,我还是无法放弃它们。我只是觉得在生活中保留它们是对的

我想我不是唯一会这样做的人。这种思维过程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所有物时都经历过的。有的人称之为情感价值。而更好的答案也许是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找到的。

禀赋效应

在1970年代,心理学家理查德赛勒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模式。

一个人在几年前花5美元买了一瓶酒,而现在酒商愿意出100美元买回这瓶酒。可能在拍卖会上这瓶酒拍到100美元价格是合理的。但这个人拒绝卖掉这瓶酒。而当给他机会用100美元从酒商这里再买一瓶同样的酒时,他也拒绝了。这个人并不是真的很欣赏这瓶酒,但他仍然不想用这个价格卖掉这瓶酒。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例,实际上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经济学家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调查了人们愿意为乘坐飞机时能有更大的腿部空间支付多少钱。当人们被告知他们不能拒绝更大的空间,只能对价格进行协商时,他们只愿意为飞机上舒适的躺椅花12美元。但当被问及需要付给他们多少钱才愿意放弃自己的腿部空间时,却平均需要39美元。

这种不一致性就显露出来了。心理学家称之为禀赋效应:这是一种我们高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倾向。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就不愿意放弃它。

最开始,研究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损失规避的情形,这时失去某个东西的痛苦比获得某个东西的快乐更强烈。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还有一个更潜在的原因。心理学家同样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种高估可能源于我们对所有权本身的感觉。我们会高估某个东西,仅仅因为它是我们的。如果我们拥有一辆车,一台电脑,或某种特定款式的手表,我们同样会高估别人所拥有的同样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有一个。

打败禀赋效应

在大部分情况下,禀赋效应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该如何才能应对这种现象呢?下面有三个你可以采取的策略:

问问自己:如果我从未拥有过它,我愿意为它花多少钱?通常,你会发现答案是一分钱都不花。如果是那样,很明显你高估了这件物品,不是因为它的内在或外在价值,而仅仅因为禀赋效应。

考虑一下这个物品的效用。你到底有多么需要它?2-8法则对于我们的所有物来说同样有效:我们80%的效用来自我们20%的物品。这个物品给你增加了价值,还是仅仅创造了杂物?

借用而不是拥有。奢侈品牌通常会为顾客提供合适的试用品,或者请顾客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测试。我们会接受它们,因为这是免费的。但我们没有认识到的是,禀赋效应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决定:我们在试一条裙子或一辆车的时候,感觉我们好像拥有了它们。

毫无疑问的是,当我们带着新东西走出商店的时候,我们银行账户里的钱就减少了。如果你想要购买一个产品,可以从一个朋友那里借用。这样,归还物品的义务会阻止你无限期的占有它。

禀赋效应对我们的心理影响比我们意识到的还要大。每一年,我们都要经历同样的过程,去清理我们的财物,并找位置安置它们。不要再让它重演了。抓住机会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吧。不拥有比清理更好。

拥有的成本比我们想想的还要大。但还不止这些。物品的成本和价值会变大,仅仅因为我们拥有了它。我们越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越能感受到拥有更少带来的解脱。


文章来源于<成为极简主义者>博客,作者约书亚.贝克尔(美国),撰写了华尔街日报最佳出版物之一《少即是多》。

该博客的初衷是为了激励人们通过拥有得更少让生活更丰富,能够去追寻他们人生最大的激情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