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小、不懂事,不忍心打骂他。但是优秀的家长则相反,越爱孩子,越会含着眼泪骂孩子。 因为他们都懂得“破窗效应”,给孩子温柔但坚定的爱。 举个例子,著名的玻璃大亨曹德旺有本自传《心若菩提》,其中有个细节,每每读到,我都会泪眼朦胧。 曹德旺说,小时候瞌睡大,每天起不来床。但是,每天都得走村串巷卖东西。于是,他一生都忘不了的是:妈妈坐在床边,一边用手轻轻推被子里的他,一边含着眼泪喊着“德旺,起床了”。 正是妈妈温柔而坚定的爱,让他渐渐熟悉经商之道;正是因为妈妈的不纵容,推动他一路奔跑;正是因为妈妈规避了“破窗效应”的危害,他才终于成为成今天的企业大亨。 你可能会问,态度坚定真的那么重要吗?“破窗效应”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厉害吗?为什么屡屡从教育工作者口中听到。 谈起“破窗效应”,就要提到三个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 在1969年时,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也可以叫辛巴杜)多做了一个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停在杂乱的社区。结果发现,杂乱社区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中产社区那一辆,一周也安然无恙。 后来,津巴多把中产社区这辆的玻璃敲了个洞。结果呢,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威尔逊、凯琳就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打坏了,而且又没及时维修。那么,其他人可能会受到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往下发展下去,人们会继续破坏,严重的,还会滋生犯罪。 这里举个中国的例子。 古代时,有个慈母,生了个儿子。儿子小时候特别乖,有次为了不让妈妈挨饿,专门偷了馒头给妈妈吃。 妈妈看孩子可爱,就不忍心说孩子不对,而且还夸奖孩子孝顺、能干。于是,孩子得到了很大鼓励,经常偷东西。 然后如你所料,胆子越偷越肥,物品越偷越贵,长大后,孩子就成了江洋大盗,被砍了头。 破窗非常危险。为什么呢?因为破窗不补,会给其他人错误的反馈,让人收到暗示,觉得破窗行为会得到纵容,于是,他们会认为,既然无人管理,那自己就可以肆意破坏,反正不会受惩罚。 所以,针对破窗,一定要及时纠正,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纽约地铁案例。 上世纪80年代,纽约地铁又破又脏,到处都是涂鸦,而且经常发生抢劫、谋杀、性侵犯等暴力犯罪。据说,当时人们不敢单独出门坐地铁,甚至不敢单身一人去纽约。 到1994年,警察局长叫布拉顿,决心治理高犯罪现象。 布拉顿局长并没有大力抓捕犯罪分子,而是受破窗理论的启发,跑去搞环境: 粉刷地铁上的涂鸦、对铁路沿线的村庄做大规模装饰,把村里的道路秀宽,装上路灯;建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单位;派人打扫村庄卫生;抓逃票人员。 结果,街区一干净,还真就有效遏制了犯罪率。 所以,优秀的家长,都懂破窗理论,且很会实用。 他们不会说这样的话:孩子太可爱了,不忍心骂他;孩子还小,不忍心打他;孩子不懂事,还是算了吧。 他们一旦发现破窗,就会及时纠正。他们绝不会等到孩子失业、偷东西、对自己不负责时才站出来,而是当孩子迟到、不吃饭的看电视、随意插话时就开始正面沟通。 他们会在破窗之时,就强调规则,给孩子温柔而坚定的爱。他们会在孩子改正小缺点的时候,不断助推,让孩子成为更完整、幸福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