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饭局上,一个人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另一个人说:我也有啊!然后俩人相见恨晚的互相畅聊起来。 公司组织团建,唯独一个人没有去,组织者向大家解释这个缺席者是社交恐惧症,大家体谅一下他。团建结束后,大家去聚餐,在路上偶遇这位“社交恐惧症患者”正在和一群朋友侃侃而谈。 社交恐惧症并不是我们逃避社交的借口,也不是饭局上熟络关系的套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的王宇老师,通过问诊中的一些经验帮大家梳理下什么是社交恐惧症,以及如何疗愈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诊断 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社交恐惧不仅要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也需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当然确诊还需要到相关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判断。 《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和统计手册》 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对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具有显著且持续不断的恐惧,在这些情况下,他担心自己会做出丢脸或令人尴尬的事来,或表现出焦虑的症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患社交恐惧的人不一定真的会做出丢人或令人尴尬的事,他们仅仅是担心自己会这么做,他们有时甚至不会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只是感到有尴尬的事发生的可能,并因此感到害怕和焦虑。 一旦处在令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中,他几乎无一例外地会产生焦虑。患有社交恐惧的病人所害怕的东西可能在他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在电话中交谈、促膝长谈、进入一个满是人的屋子或是在一群人面前讲话。对他来说这些事真的太困难了。 他能够认识到恐惧和担心是多余的、毫无道理的。社交恐惧的一个令人苦恼的后果是,你知道让你焦虑的情境也许并不可怕,但你就是无法停止焦虑,也无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他会避免处在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如不能避免,他会非常焦虑和痛苦地忍受这一切。 为了强调正常的社交焦虑和临床诊断中的社交恐惧之间的差异,诊断手册又添加了一些基本的评判点:社交恐惧必须影响他的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且至少持续六个月。 如果真的换上了社交恐惧症,该如何是好呢? 在我的问诊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活在看不见的围栏之中,有时他比真正的囚犯都要痛苦,因为他不过是一个会动的木偶而已,他以为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 虽然他早已经迷失了他自己,但却对这一切没有觉知;虽然他的人生早已经被扭曲,但他却不自知。他只会在乎看得到的症状,他没有“看见”被扭曲的自我与人生。 他无法面对本来的自己,结果就在内心中建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与世界,在这里他是安全的。就如同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他甚至忘记了自己与生活原本的样子。如果能一直活在梦中,想必他就什么病都没有了,但他的“自信”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当风暴来临一切将原形毕露——那些他想隐藏的,他想逃避的,他无法直视的,终将会把他淹没。 认识自己是一切疗法的核心。心理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症状的解决,而是帮助一个人的人性得以成长;治愈也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只是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也许不优秀,但他却是你内心中最真实,最渴望成长的部分。 找回自我的过程不是坦途,它必将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幻想与现实;真我与假我;禁锢与成长。虽然这很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找回自我,但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的一样: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 就不是不可救赎。 分析治疗之路就是一条自我了解的重新调整之路。 1、 首先要认识到自我的迷失 患者首先从对症状的执着发现了人格的病态与扭曲,不再执迷于消除症状,开始反思自己的活法与价值观。人不能直都活在一个假装的自我与虚假的生活之中。应当将对症状的执着转移成对自己人性的反思。 2、 我是怎么把自己丢了的? 一个人迷失自我的开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甚至是恐惧自己,进而活在了幻想之中,但幻想是有生命力的,就好像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此时魔鬼就会笼罩他整个心智,虽然这一切是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但结果却让患者越来越脱离自我,让他的人格变得更加扭曲——他整个人生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如何摆脱自己。 3、 解决法:无奈的选择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因为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有时这又行不通——患者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倒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比如一位女性患者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所以尽一切可能的讨好别人、委曲求全中度过一生。 这种“解决法”只是掩盖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一切只是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4、 没有真正地活过 患者把幻想中的自己当成了自己,一直都躲在一个完美的躯壳当中,没有真正地做自己,也没有真正地活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让别人认为他好,继续催眠自己足够完美,而不是为了自我真实的需要与情感而活。 5、 体会到真正的痛苦 社交恐惧症患者终于体会到了没有真正活过、没有真正做自己的痛苦,而非“症状”带来的痛苦。所有这些变化,可以说是现实检验与价值测验的逐渐活动。通过这些步骤,自负系统便会日益受到损坏。从新定向是治疗的目标,而这些步骤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但是迄今为止,他们都是打破幻想的过程,如果富于建设性的举动不同时发生,这些步骤单独不能也不会产生彻底而持久的释放性作用。”——卡伦.霍妮 6、 抉择:我该如何度过一生 是在幻境中迷失,还是在勇气中重生!这是一个选择,关乎人性存亡的抉择,更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人天生就有逃避痛苦的倾向,当逃无可逃的时候,也许绝望反倒会成为抗争的推力,当不再沉醉于幻想的诱惑,看清自我的迷失与悲惨,想必在找回自我的路上他会更加坚定一些。这一切并不容易,但却值得一试,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真实;不是为了逃避深渊,而是直视深渊! 7、 富于建设性的积极的行动 在与人的交往中做真实的自我,不隐藏和压抑自己,可以勇敢地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再逼迫自己,可以允许自己犯错和失败;在和他人的相处中他可以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情,不再逼着自己说对的话,做对的事;在个人品行方面,不再一味地做一个好人,开始变“坏”了,也敢于面对被人否定的可能,他也不再为别人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情感……他真实的情感与行动越来越多,而套路与伪装越来越少。 8、 反复:进一步、退两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治疗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患者被某些人或事所触动,然后对自我的认识增加了,生活的尺度变大了,开始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也觉得自己已经变得不同了。但过了一段时间,这股劲头变弱了,他又开始自欺,又开始控制,又开始幻想,又开始逃避恐惧,他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一定要坚信自己的疗愈之路,不要退缩。 9、 他“自己”越来越强大了 此时的强大和过去不同,过去的强大是来自于幻想,而此时的强大是来自于内心。因为患者越来越接纳自己,也越来越敢于活出自我,因此他越来越相信他自己了。他发现不再掩饰,不再逃避之后,他的人际不是更糟,反倒变的更好;他越来越有安全感,此种安全感是来自于对真实自我的信心,而非表演的完美;他越来越不用依赖表演与幻想而活,他可以靠他自己,依靠真实的自己来面对人生。 10、 找回真实的自我 最后,他越来越活在现实之中,他也能以真实的自我和情感与他人打交道,不再躲在面具的背后,不再被恐惧与无价值感所牵绊,他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不妄自菲薄,也不自以为是,他可以接受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及因此需要承担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在力量变的越来越强,他越来越不需要外在的支撑,他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活出真实的自我。 文案采集:宋宋 希望这条疗愈之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