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台芍药散记

 棋中王 2019-10-26


刘德有

    谈丰台芍药,要从三十多年前李一氓同志访问日本说起。

    一九八三年九十月间,李一氓同志应日中协会邀请,率领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当时我在外文出版局工作,大概是由于我在代表团中相对年轻一些,腿脚灵便,能跑前跑后,所以给我安了一个“秘书长”的头衔。

    日本朋友特别是学术界的朋友都知道,李一氓同志是著名的学者,他有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才华,在学术界和文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当时作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对收集、整理和出版古籍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保护和弘扬祖国文化、民族传统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氓同志在日本访问期间,在东京专门访问了日本国会图书馆和档案馆。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还与日本专家举行了座谈,一方面介绍中国的古籍整理情况,另一方面了解中国古籍流入日本的情况,以及设法把国内已失传的一些珍贵古籍复印后送回中国。

    在京都访问时,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和剧作家依田义贤先生邀请一氓同志和代表团一行到著名的“瓢亭”用餐。那一天,日中协会常务理事村井隆先生出席作陪。

    瓢亭是典型的日本式饭馆,位于京都南禅寺附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饭馆的建筑是一所日本民族样式的木结构草房。这里环境幽静,别有情趣。置身内庭,满目苍翠,脚下小桥,流水潺潺,池中金鱼,悠然自得。草房的一侧面临一条小巷。我们看到屋檐下挂着草鞋和斗笠,房门两侧还摆着已经陈旧了的茶具。据说,这瓢亭就是三百多年前人们到南禅寺参拜时落脚休息饮茶的场所。那时,从地方上京来的旅客常常在这里更衣、换草鞋。因此,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当时人们用过的什物,饭馆把它们作为装饰品摆在那里。

    瓢亭最著名的食品,便是稀粥——晨粥和鹌鹑粥。日本人不像中国的北方人,平时是不吃稀粥的,除非身体不适或患病。瓢亭的稀粥作为风味食品,在京都享有盛名。因此井上先生的意思是,既然到了京都,就一定要品尝一下。我们坐在铺有榻榻米的房间,服务员端上晨粥和其他料理。年轻美貌、举止文雅的女主人,身着华美高雅的和服,向我们介绍了瓢亭的历史和饭菜的特点,使我们觉得这里的饭菜格外香甜。一氓同志这一天兴致很高。按照日本人的习惯,这种高级料理店有大人物来,都要求挥毫留念,瓢亭也不例外。一氓同志答应回国后写好托人送来。一氓同志践约为瓢亭挥毫作的一首诗为:清泉幽巷见晨星,洒脱南禅寺畔行。不意耄年还入洛(注1),茶香粥细饱瓢亭。

    一九八五年春天,井上清先生偕夫人来华访问,四月十九日晚,李一氓同志把前一年访日的人邀集一起,在北京饭店宴请井上夫妇,以答谢我们受到的热情款待并为客人洗尘。席间宾主谈笑风生,其中一个话题,自然是瓢亭的晨粥。李一氓同志说:“那时我在瓢亭曾答应给您也写一幅字。我已经写好,今天拿来了。待裱好后,再正式赠送给您。”说罢,便把那幅字展示在客人面前:

    秋爽岚山客兴奢,

    铮铮史辩羡才华。

    重逢珍重春光好,

    看尽丰台芍药花。

    井上清先生即乞两政

    李一氓呈稿

    李一氓就这四句诗向客人作了说明:“第一句写的是京都,是回忆前一年秋天访问京都时的情景。第二句是写井上清先生。先生的大作已在中国翻译出版,不仅如此,先生还在中国的一些大学讲过课,表现先生的高深才学和渊博的知识。第三句说的是现在,我们重逢正值春日。第四句,如按字面解释,是说丰台的芍药花多,每年到花开季节,很多人前去观赏。但广义的解释是说中国各方面的形势大好,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来到了中国。我以这首诗来感谢和欢迎井上先生。最后,'乞两政’,意思是恳请和欢迎井上清先生对我的诗和书法两者提出意见。”

    我边听李一氓同志的说明边想,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充满了他对井上清先生和日本人民友好深厚的感情。

    对于诗中的“看尽丰台芍药花”一句,浅学菲才的我当时仅仅理解为是一种“应景”和“象征”罢了。为什么是“丰台芍药”?没有进一步去想。

    若干年后,在看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时,我偶然发现北京丰台很早以来就是芍药的名胜地。书中云:“京都花木之胜,惟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京师丰台,于四月间连畦接畛,倚担市者日万余茎。游览之人,轮毂相望。”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写道:“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遍历城坊。”

    说到芍药,在我国种植芍药历史悠久。据说秦汉以后,芍药普遍被人们栽培在庭院中。唐末宋初,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齐名,驰名天下。北京丰台的芍药异军崛起,是明清时代。明朝年间,芍药花盛开时节,游人成群结队到丰台赏花,不仅如此,住户人家买来芍药花枝当作瓶供,这在那个年代成为一时风尚。

    这种情况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后来各地片面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又横遭十年动乱的摧残,芍药从丰台逐渐消失。

    芍药的兴衰有其社会原因。明清时期,士人沿袭历史的习惯,春游时节,总喜欢到从前辽、金时代的名胜遗址游览,于是就相约出城到法源寺赏丁香,到崇效寺看牡丹,也到丰台去观赏芍药。民国以后这些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城里的游乐场所多了起来,人们欣赏花卉的爱好也在不断变化,游人不可能从远处专程到丰台观赏芍药,连普通百姓瓶插芍药的习俗,也渐渐地被遗忘了。在全国一心搞活经济的今天,土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要拯救享有几百年盛誉的丰台芍药,恢复种植芍药的土地,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而已。

    如此看来,北京丰台在历史上确实曾有过芍药的鼎盛时代,李一氓在诗中说明中国“形势大好”,引用“丰台芍药”,岂不妙哉。

    (注1:日本京都,古称平安京。在建筑布局上,左京仿造中国洛阳城,右京仿造中国长安城。日本人至今把到达京都称为“入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