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选择14时32分开,寓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长度1432公里。两次大搬迁南阳淅川移民总计超过40万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主席站在黄河岸边提出一个伟大的设想,一项伟大的工程拉开序幕。 1959年3月,兴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8008名青年,相应国家号召,落户青海支援边疆建设。1960年,“支边”青年家属14334人又迁往青海。1966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搬迁,采用后靠和外迁两种途径移民,大部分移民被迁往湖北、邓州等地。随后搬迁长达20年之久,淅川共迁出移民20.2万人。不少人从昔日的“一担两筐”迁到今日的“白发苍苍”,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先后经历多次搬迁。 丹江口水库一、二期工程,南阳淅川先后动迁36.8万人。上世纪中叶,八百里丹江在淅川境内形成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本世纪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在淅川陶岔开闸放水,逶迤北行,抵达京津;丹江口水库一、二期工程,南阳淅川先后动迁36.8万人。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大坝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丹江水将从淅川的陶岔渠首,由方城垭口到郑州,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行程1432公里抵达京津,流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绘就旷世不遇的水利奇观,实现历史上罕见的水利大治。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南阳淅川再次做出重大牺牲。全县新增淹没面积22.96万亩,占库区新增面积的47.6%;淹没3个集镇,36家工矿企业及大批基础设施,静态损失90亿元;搬迁164个村,移民16.2万人,相当于湖北省五个库区涉淹县移民的总和。两次大搬迁淅川移民总计超过40万人,成为我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大江北去,每一滴水都凝结着移民群众的付出与艰辛! 2009年8月16日,对于南阳淅川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并将永载史册的日子。南阳市委、市政府与淅川县委、县政府在滔河乡姬家营村举行盛大的移民搬迁启动仪式,欢送首批移民乔迁新居,拉开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渠首大移民的序幕。 2009年9月1日,经过16天的艰苦奋战,顺利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移民搬迁,1.08万移民迁至平顶山、许昌、漯河等六个地市开始新生活。 2010年9月4日,第一批大规模移民圆满结束;仅用80天时间,搬迁76批次,动迁库区移民60886人,行程相当于3个两万五千里长征;10859台(次)搬迁车辆,浩浩荡荡往返于25个外迁安置县,规模毫不亚于一次大兵团作战…… 第二批移民从2011年5月5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用110天时间完成10个乡镇、101个村、8.6万人的搬迁任务。剩余的城郊社区移民于2011年10月26日如期完成搬迁。如此紧锣密鼓、规模空前的大搬迁,能如此安全、顺利、和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开创了全国移民大搬迁的先河,缔造了“淅川移民速度”的神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