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根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研究报告,闪烁可以分为可视闪烁和非可视闪烁两大类。因此,闪烁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暴露在光下数秒的瞬时作用,如诱发癫痫;第二类是长时间暴露光下的不明显的作用,如身体不适、头痛等。第一类基本上与可视闪烁有关,典型的频率范围为3~70 Hz;第二类基本上与非可视闪烁有关,频率范围在可视频率范围以上。闪烁对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与闪烁特征值(主要是频率和调制深度)、刺激特征(亮度、光谱、尺寸大小、对比度)、个体特征(眼睛的适应能力、个体的灵敏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随着LED照明应用的普及,LED照明的闪烁问题倍受关注[1]。虽然国际上已经发布了多项与闪烁测试及评估相关的标准和方法,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评估指标也有很大的区别。 从服务教学为出发点,本文以近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Android平台,基于Bomb云存储服务,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混合架构的通用移动学习平台。该平台能辅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难点内容的学习、练习、测试和交互,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同时为教师提供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在线交互和各种统计数据服务,使教师能及时与学生交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为学生移动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 1 闪烁的评价标准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闪烁评价指标包括闪烁指数、闪烁百分比或调制深度[2]。 闪烁指数(flicker index,Iflicker)是指输出光平均线以上的包络区域面积与所有包络区域面积之比,具体如图1和式(1)所示。 ![]() (1) 图1 闪烁指数和闪烁百分比定义 闪烁百分比(Percent Flicker,Pflicker),也即调制百分数(Mod%)或调制深度(Modulation Depth,Dmodulation),定义如公式(2)所示。 (2) 式中,A为输出光平均线上的最大值,B为输出光平均线上的最大值。 1)IEC有关闪烁的评价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关于光闪烁的评价标准属于电磁兼容骚扰特性评价中的一部分,用来评价LED照明产品工作时引起的电压波动而导致其他照明产品因电压波动而出现的可视闪烁影响,频率范围为0.05~80 Hz。其中,IEC关于人对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进行了大量研究,给出了敏感曲线,并设计了一套基于概率的闪烁分析方法。IEC 评价标准中采用短时间闪变值Pst 对可见光闪烁进行评估,Pst的典型观察时间是10 min,计算中模拟了人对光波动的主观视感,通过对于瞬时光闪烁视感度概率进行分析计算,对该段时间内的光闪烁严重程度作出评估。IEC推荐Pst =1作为限值,它表示在标准实验条件下,50%的试验者刚好能感觉到光闪烁现象[3]。 2)美国能源之星有关闪烁的内容。美国能源之星Lamps V2.1认证规范于2017年10月1日全面施行。相比于2.0版本,Lamps V2.1有很多的变化,其增加了LED灯频闪的测量评价指标,特别是对可调光LED灯的频闪性能评价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对LED灯的光输出频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LED灯光输出的频率f应大于120 Hz;对所有标识为可调光的灯,检测报告中提供闪烁百分比(Pflicker)、闪烁指数(Iflicker)、光输出周期性频率(f)、短期闪变指数(Pst)、频闪效应可视化参数(SVM)、ASSIST闪烁感知度(Mp)等参数测量结果[4,5],其中Pst、SVM和Mp是Lamps V2.1中最新提出的。 3)CIE有关闪烁的研究。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将光输出引起观测者对环境的视觉感知变化称为瞬时光反应(Temporal light artefacts,TLAs)。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会产生视觉错觉,如会把一些快速运转的设备看成是缓慢运转甚至是静止的,这在工业生产中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TLAs现象潜在的负面效应促使相关人员寻找其测量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效应对照明系统照明质量的影响程度。 在金矿开采过程中各种开采环节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在开采金矿时现阶段,我国因金矿开采引发的土地资源损失严重,与此同时,金矿开采会造成水污染,导致金矿周围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金矿开采也会对周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金矿附近有河道很可能造成河道的阻塞;金矿开采还会导致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甚至引发水库干涸等问题。大红柳滩位于和田县南,直距180Km的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行政区划属和田县管辖。大红柳滩地区自然景观壮美,有新藏界碑、班公湖、康西瓦陵园等景区,在金矿开采过程中会对自然景观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保留区,指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保留的水域。保留区应当控制经济社会活动对水的影响,严格限制可能对其水量、水质、水生态造成重大影响的活动。 为了避免以往因定义不清晰而导致的理解混乱,CIE在2011年将闪烁(Flicker)定义为亮度或光谱分布随时间波动的光刺激所引起的视觉感知的不稳定性表现,表明闪烁是一种感知效应,但没有涉及观察者和周围环境作用的影响。2017年CIE召开了国际闪烁协调会议,会上对光的闪烁现象的分类达成了共识,按照对人的影响可分成视觉感知、视觉功效和生物神经三大类。根据CIE TN 006—2016视觉感知又可分为闪烁(Flicker)、频闪效应(Stroboscopic effect)、幻影效应(Phantom array effect)。 CIE采用SVM灵敏度指数来评价频闪效应,频率范围为80~2 000 Hz[6],并对瞬态光效应的可见度进行量化,即“可见度测试”,用“Mv”表示,如下: ![]() (3) 其中Cm是第m次傅里叶部分的幅值,Tm是正弦波在第m次傅里叶部分频率处的可见度阈值效应,n是Minkowski标准参数。 笔者搭建了8阵元天线阵列,对基于LMS算法和RLS算法进行智能天线波束形成仿真研究,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分析两种算法所得的误差收敛曲线,得出如下结论:①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LMS算法的收敛误差对比于RLS算法的收敛误差来说误差较大,RLS算法相对来说更精确。②RLS算法在算法的后期收敛阶段,其性能和LMS算法相差不明显,但在算法的前期收敛阶段,RLS算法的收敛速度要明显高于LMS算法的收敛速度。但RLS算法复杂度高,计算量比较大。 好的记叙文往往不可忽视环境描写的渲染作用,如小说《故乡》中,开头就运用环境描写“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开篇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本身就融入了抒情。 4)IEEE推荐的闪烁评价方法。IEEE Std 1789中关注的是闪烁作为光源设计和构建的一个特征,提到的光都是调制光或某种程度上的闪烁,主要是由交流供电电源引起的,并描述了频率和调制深度与推荐操作区域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为了限制闪烁在通用灯具中的生理作用,调制深度应保障在图2所示的阴影区域范围内,IEEE给出了三个推荐应用[7]。 图2 光调制深度和频率与危害级别之间的关系 推荐应用1——如果希望限制闪烁对生理的不利影响,闪烁调制百分比应满足以下条件: 教授看着去解救杰克的萌萌和马丁的背影继续说:“当时另外两个孩子眼看就要跑上来了,所以我根本就没有机会再把那本书取出来。没想到一本书居然能让他们从君士坦丁堡凯旋门跟到这里,或许是天意吧,做坏事总要受到惩罚的。” i)f<90 Hz,调制百分比(Mod%)<0.025f; 旅游地产行业属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结合的重要产业,但这个行业在宾阳县还处于发展阶段,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旅游地产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宾阳县政府关于旅游地产的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宾阳县的旅游地产开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政府进行引导规划,但政府政策有时也不大完善,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严重影响宾阳县旅游地产的发展。 ii)90 Hz<f<1 250 Hz,调制百分比(Mod%)<0.08f; iii)f>1 250Hz,对调制百分比没有要求。 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4,AD∥是AB上的一点(不与点A、B重合),EF∥BC,交CD于点F,连接CE.设AE=n,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EFC的面积为S′.请你利用问题1的解法或结论,用含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 推荐应用2——如果希望限制闪烁在不可见等级(NOEL)内,闪烁调制百分比应除以2.5,才能满足推荐应用1中的限制闪烁对生理的影响: i)f<90 Hz,调制百分比(Mod%)<0.01f; ii)90 Hz<f<3 000 Hz,调制百分比(Mod%)<0.033 3f; iii)f>3 000 Hz,对调制百分比没有要求。 推荐应用3(预防措施)——对任何光源,使用在任何条件下,闪烁调制百分比应满足: f<90 Hz,调制百分比(Mod%)<5%。 5)中国有关闪烁的标准。GB 17625.2《电磁兼容 限值 对每相额定电流≤16 A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中,用照明产品供电电源输入端的短期闪变指数Pst对可见闪烁进行评估,Pst的典型观察时间是10 min,模拟了人对光波动的主观视感,通过对瞬时闪烁视感度概率进行分析计算来评估该段时间内的光闪烁严重程度。GB/T 31831《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中引用了光输出的波动深度(FPF)限值来评价闪烁。 2 闪烁的测量方法目前,对LED照明闪烁的研究基本上建立在对光输出的波动之上。固态照明系统及技术联盟(ASSIST)推荐了一种光闪烁的感知评估方法[8],如图3所示。采用高分辨率、高采样频率的超快速光度探头和快速数据分析系统,可实现对LED照明产品的闪烁频率、闪烁指数、闪烁百分比、光波动深度等的参数的测量。 图3 闪烁光度波形捕获和计算方法 1)捕获光输出波形。光输出波形精确地反映光输出与时间的关系。这里需要用到一个示波器,一般的示波器是8位的,可以使闪烁阈值的灵敏度在0.5%以内。 ASSIST推荐的最小采样频率为2 000 Hz。数字信号分析理论中要求最低的采样频率至少为波形周期频率的2倍。大部分的光闪烁频率为电源频率的2倍,大约100 Hz,即最小采样频率应该为200 Hz,但实际的测量系统的性能远远低于理论值,所以建议波形捕获采样系数最小为10,最小采样频率应达到2 000 Hz。 ASSIST推荐的最小采样记录时长为2 s。更长的记录时间可以更好地反映光输出在时间上的变化,尤其对于光输出不稳定的波形,所以建议记录时间为10 s。 2)傅里叶变换。光输出波形数据经过模数转换,进入离散傅里叶转换模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如下: ![]() (4) 式中Xn为采样数据;N为采样次数;k代表没有个傅里叶级数的频率整数;周期频率f=kS/N ;S为采样频率;Xk是傅里叶级数的幅值。 ![]() (5) 其中Re(Xk)和Im(Xk)是傅里叶级数的实部和虚部。 3)韦伯瞬态常量计算。韦伯瞬态常量是用光输出傅里叶各组成分量的幅值来表示调制比,用M表示。 ![]() (6) 其中Ak为光输出傅里叶各组成分量的幅值。A0为光输波形的DC部分,即基波部分。对于单频率波形(如正弦波),光输出的调制比等于闪烁百分比乘上100%。 4)人体感知灵敏度加权计算。用单个频率的韦伯瞬态常量与该频率上的人体观测阈值的比定义为人体的感知灵敏度,如下: 经济活动已经占据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作为社会体系当中的一份子,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有“经济人”的特质,艺术家也不例外。看重并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理性”的,在市场秩序中艺术家对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所追求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 (7) 其中MDTHk为单个频率上的人体观测阈值。MPk为1,表示有50%的人体对该频率的闪烁有感知;当MPk小于1时,闪烁是不能观测到;MPk大于1时,闪烁是容易被观测到的。 5)联合频率部分。联合频率部分(combine frequency components)是各频率分量(基本部分除外)上的人体感知灵敏度的平方加权和的二次开根号值。 ![]() (8) Mp等于1,表示有50%的人体对该频率的闪烁有感知;当MP值小于1时,闪烁是不能观测到;当MP大于1时,闪烁是容易被观测到的。 3 结束语IEC仅在照明产品交流电源输入端给出了输入电流谐波闪烁的指标及测量方法,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LED照明产品的电磁兼容认证上。IEEE给出了输出光调制深度和频率与闪烁危害等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应用等级给出了三种应用推荐阈值。美国能源之星和CIE在光调制深度、调制频率和闪烁指数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人体对闪烁的视觉感知效应,引入了新的闪烁效应可视化参数和闪烁感知度等参数,从时域上和频域范围内加强对闪烁效应的研究,但频域指标的测量方法复杂,受测量技术的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很难保障,测量的成本也很高。我国国家标准一方面采用了IEC对交流电源输入端,输入电流谐波闪烁的测量方法和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对室内照明用LED灯光输出的波动深度和波动频率给出了详细的要求,要求波动深度的最低限值应小于0.288%[9],比IEEE给出的限值要求宽松些。 当前的航空旅游业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行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空旅游业形成其独有的涉外性的特点。在航空旅游业中包括国内航空业、国外航空业以及国内和国外出境旅游等服务项目,所以这使得当前的航空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当中站稳脚步就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理念。 LED照明产品的闪烁问题与人体的健康安全密切相关,但目前CIE、IEC、ASSIST等对闪烁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不尽相同。通过对LED照明闪烁评价的标准和测量方法的梳理,我们分析了不同评估标准和测量方法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根据地理学内容,可将地理国情监测划分为2个方面,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以便最真实客观地反映自然地表及人文地理的现状。地理国情监测具体内容延续普查时期的内容体系,利用符合监测时点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收集民政、国土、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农业、统计、林业等最新版专题资料,采集变化信息,同时结合外业核查结果,补充新增和变化内容,使各类要素的现势性符合当年的真实状态,形成覆盖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成果。 参考文献 [1] 陆世鸣,刘磊,俞安琪.照明产品的频闪分析及对功能性照明的影响[J].灯与照明,2014(4):22-27. [2] 盛迎晓,李晓妮,胡余兵,等.照明产品频闪的国际标准进展及其测量方案[C]//2016年中国照明论坛——半导体照明创新应用暨智慧照明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照明学会,2016. [3] IEC 61000-3-3:2013,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Part 3-3: Limits-Limitation of voltage changes,voltage fluctuations and flicker in public low-voltage supply systems,for equipment with rated current≤16 A per phase and not subject to conditional connection[S]. [4] ENERGY STAR Lamps V2.1 Recommended Practice-Light Source Flicker[S]. [5] NEMA Standards Publication 77-2017 Temporal Light Artifacts: Test Methods and Guidance for Acceptance Criteria[S]. [6] CIE Technical Note-Visual Aspects of Time-Modulated Lighting Systems-Definitions and Measurement Models[S]. [7] IEEE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Modulating Current in High-Brightness LEDs for Mitigating Health Risks to Viewers[S]. [8] ASSIST Recommended Metric for Assessing the Direct Perception of Light Source Flicker[S]. [9] LED照明室内应用技术要求:GB/T 31831—2015[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