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家乡的变迁

 dushimingb9wbb 2019-10-26

本文参加了【乡愁】有奖征文活动


都世民

我的家乡在桐城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桐城县南门内大街,解放后改为胜利街,现在却又把它改回来了。我家在胜利街30号,我家对门添家面店,斜对面是陶长春大药店。我父亲是裁玻璃、卖相框和五金商品。添家面店是草屋顶,有一头毛驴将麦子变成面粉,有一台机器将面粉制成面条。添爹爹起早贪黑和添奶奶经营这家面店,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添广森,是我的先生,我的名字也是他起的。另一位叫添广发。陶长春大药店是全县文明的大药店,家中有几个伙计在店堂里卖药,它是这条街上的大户人家,庭院颇深。

桐城有条南门大街

南门内大街起点在环城马路城门口,早先有个城墙,后来撤掉了,这个城门口就将南门大街分成两段城门口往北有刘家的丝店,还有金家布店、剃头店、银店、毛笔店、印刷店,刻字店、裁缝店、手工维修店。后来我们家搬到了赵立贵家炮竹店对门。炮竹店隔壁是张永茂家的瓷器店,炮竹店斜对门是王叙文家的钟表店和宋家銀店。再往北有一口公用井,这一口井的对面是桐城县照相馆,在小花园内。穿过这口井往西走不远,就是闻名于世的六尺巷。南门内大街的终点是推车触壁。

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七情六欲。这条大街,每家住户彼此紧密相连,共用一道墙,门对门只有两米多间距。鸡犬之声相闻,人间的喜怒哀乐全条街都可能知道。这条街上有富人也有穷人,有草房子,也有瓦房,但没有高楼。这条街的地面是青石板路,就像铺的铁轨一样,工字形,石头缝之间可以流水。下再大的雨也没有闹过洪灾。这条街行人走过千千万,有独轮的木头推车,有人力拉车,有滚动的洋油桶,有自行车,摩托车,就是没有汽车。在我的记忆中,这条街已经有百年以上,没有见过什么灾难,怎能不为我们的祖先称赞,地上地下至少经历了六代以上人的变迁,设计建造的颇为周密。

百年变迁

早先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棉布,是农户种的棉花,家家户户纺织而成,也有染坊加工成有颜色的和花色布料,没有大型机器。衣服可以到裁缝店,用缝纫机制作,也有自家手工制作。过去我们穿的衣服,要不是缝缝补补又三年,要不是哥哥穿了给弟妹。妈妈给做的一件新衣服,都是在过年前给穿上,那时穿上新衣服,心里非常高兴,女孩子穿上花衣服,更显美丽漂亮。后来有了的确凉、人造棉、复合棉,多种多样的布料,衣服穿的时间越来越长,新衣服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孩子一年穿好几套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勤俭节约持家的精神还在吗?

早先每家做饭都有一个灶台,灶台上可以放两只锅,灶台上都有灶王爷的像,过年前后都要接送灶王爷,有一个仪式,也要放一挂炮竹,磕头拜祭,颇为热闹。灶台生火是柴火。每天街上都有农户挑着干柴买卖,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家家还都有一个堆放干柴的地方,买后要放置几个月以上。如果干柴太潮湿,放进灶台就会满屋子是烟,那房顶上的烟囱,就不是白色屡屡炊烟。每当看见屋顶上有炊烟的时候,就是做饭的时间了。后来,人们采用蜂窝煤烧飯,家家都有一个煤炉,早上将煤炉放到街面上,用扇子扇风,希望炉火旺起来,有时炉火灭了,还得用柴火点着。再后来鸟枪换炮了,抛弃了煤炉改成燃气灶,有一个像炮弹一样的煤气罐,每月换一次。再也不用担心点不着,也不担心搞得满屋都是烟。如今家家都有煤气管道。

早先人们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我5岁去私塾读书练字,后来到实验小学,那时回家没有作业,发的书本都是黑白的,没有彩色,书本的纸张是撕不烂的,书包很轻。晚上很早就睡觉,从未见过有同学戴眼镜!那时晚上是用蜡烛、菜籽油灯照明,十分节省。我上中学的时候,晚上复习功课,用的是煤油灯,这种灯是玻璃制作的,他有一个灯头,灯头中间有灯芯,穿过灯头的灯芯可以上下调整,灯芯一头浸入煤油中,灯芯另一头用火柴点燃,插上灯罩,即可照明。1957年,我准备高考,晚上都开夜车,直到深夜。那时有钱的人家,做红白喜事,用的是汽灯,这个灯比较大,高高挂起,能照亮一大片。后来,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街上也有了路灯。这个时期我已经离开桐城,去外地上学或工作。

在炎热的夏天,在屋子里睡不着觉,蚊虫也多,不少人家都把竹床和竹椅,搬到了街面上,

相互间聊聊天,说说笑话。我的父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可是他会说书,有时晚上他给邻居们讲故事,人们也都爱听。有时到深夜,人们才相继搬进房间去睡觉。

早先人门外出,大都是步行。过年时去乡下走亲戚,那田间小路,遇上下雨天,全是泥巴,弄得不好就会掉到沟里,摔上一跤,即使有自行车,也无法行走。老人和小孩,有独轮木头手推车,车子两边可以坐人。后来有了大板车,人可以坐在上面。我记得考高中的时候,我就跟同学们,从桐城到安庆夜行走了100多里地,路上边走边睡觉,现在想起来真有意思!1958年,我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才第1次坐上汽车,到了蚌埠转乘的火车,我从未见过火车,那时坐火车,我坐上以后,屁股被臭虫咬的到处都是包。那年正好发大水,铁路中断,我被迫在烟台转乘货轮,前往哈尔滨。我第1次出门就遇上了这种事情,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了哈尔滨。如今有了火车直达安庆,经过桐城可以下车,回家可以次日到达。听说将来要修高铁,那就更方便了。

文化传承

桐城县如今变成了县级市,称作桐城市。这条大街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是这条大街两边的住户主人,就换了一代又一代。这里的儿孙大都远走高飞离开了家乡。人们常说叶落归根,可是回到家乡养老的人却很少,因为这里容纳不下。

这里的祖祖輩輩发生了多次变迁,人与人之间有分有合,有合又有分,有恩怨情仇,也有人间真情。当你看到六尺巷文化的回忆文章,你就会发现这恩怨情仇十分复杂,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这祖輩恩怨情仇自有公论,不是说不清,也不是都能说清楚。如果这恩怨情仇都想算清楚,那将是什么样的结果?冤冤相报何时了!中国民族应该以和为贵,但是贫富差别不能太大,否则这恩怨情仇不能了结。

这世世代代的变迁,有看得见的文化传承,也有看不见的文化传承。桐城也称文都,清朝出了两朝宰相,桐城的文化在历史上有光辉的一页,我们的祖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做出了贡献。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严凤英,出生在桐城县,桐城有她的纪念馆。早年桐城有个黄梅剧团,我的舅舅曾经是黄梅剧团的团长。我非常喜欢黄梅戏,每次回乡都买些磁带或光盘,时常听一听,我看过一百多个黄梅戏的剧目,享受其中的乐趣。

桐城中学是桐城文化的中枢。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所学校接受教育,我那一届有初中8个班,高中两个班。2005年百年校庆,许多学子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乡,全城挂灯结彩,纪念这个日子。这所学校是全省的重点之一。每年都要给全国不少大学输送新的血液,有不少学子在大城市工作,也有在国外工作。无论名声大小,官位高低,他们不会忘记这所母校。

垃圾处理

早先家家户户的垃圾怎么处理?都是自行处理。剩饭剩菜都有一个缸,可以用来养猪、养鸡。鸡生的蛋自家吃,养的猪过年时杀掉,有的肉腌成腊肉放起来。剩下的饭菜、淗米水也有人收集。每家的大小便,也有人来挑,有的是承包给农户做肥料,家家都有一个粪便坑,到一定的时候都有人来挑走。农户没有用化肥种庄稼,可是到后来,这一切都变了,家家都自行搞了一个厕所,用自来水冲走。也不让每家养猪。以至于化肥就登场了。现在也搞起了有机菜。

说也奇怪,那个年代为什么没有难以消化的垃圾?我在北京待了50年,垃圾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垃圾各种各样,按现在的说法,电池、药品、换代的电器,都是有毒有害物质,能毁坏土壤。就是这塑料制品,到处都是,无法消化。过去的药品都是中草药,对土壤没有捐害。现在的西药,越来越多的变成了终身服药,可是效果呢?花的金钱呢?却没有人去珍惜。过去一些年,却有人大喊消灭中医,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后代?为什么人类自己,制造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想着消化呢?现在成了毁坏地球的原因之一,颇难治理。垃圾分类提到了日程上,要想完全治理好,是很难的事情。只有找到垃圾有用的方法,只有新的材料能够自行消失,才能根本改变。现在的科研很少有这种研究课题。科研难度也很大。

我写此文是表思念家乡之情,回想儿时记忆,感谢祖辈的恩典,传承年轻的一代。有诗一首:

人到老时多忆旧,

人间冷暖记心头。

儿时记忆家乡美,

天真无邪情意深。

叶落归根人常情,

清明时节倍思亲。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