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群体多种多样,比如“李自成起义的余部、进行反清斗争失败的人、清朝政府发给官庄和蒙古族王公等充当庄丁的人,王公贵族在协助清朝进兵内陆的过程中掳掠的人、满洲公主的随嫁人口、内陆破产农民”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而古代中国的农民最是安土重迁。笔者试以农民为代表,分析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实际上,自秦汉以来,内蒙古与中原毗邻的地方已有内陆移民的存在,比如出于军事目的的戍边屯兵、边境互市而造成的人员流动等,元蒙古族建立王朝,更是不必赘述。但到了明代,由于明、蒙之间的长期战争以及内蒙古内部的动荡纷争,移民活动严重受阻。 清朝建立以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对蒙古的统一,不仅结束了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动荡,也使内陆与蒙古之间长期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社会局势趋于稳定,为汉族向内蒙古地区移民提供了可能性。 二、战乱、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明末清初,王朝交替战争使一部分内陆民众逃亡到内蒙古地区,战争的破坏及人员的逃亡造成土地的大面积抛荒,强势进入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等以外来人口无处安置为由趁机在华北大量圈占土地,又导致一批人丧失土地被迫迁移。 当时的北方地区一派荒凉景象,“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土地兼并发展的是愈加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得一批留下来的小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最终也破产流亡。 清末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军队都开进北京,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入侵、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等直接影响了东三省。据记载,光绪初年,科尔沁镇国公旗的一个屯只有十来户牧民居住,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时,辽宁、沈阳等地民众多逃亡此地避难,使其成为了一个大村落。 三、人口急剧增长造成的人地矛盾尖锐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的急剧增长。据统计,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土地的增长有限。大量荒地被开垦,以至于内陆无荒可垦。 1661年直隶人均耕地面积仅有3.22亩。华北地区人口地理分布不平衡,人口主要集中在水土肥美的地方,人地矛盾很突出。而地广人稀、位置毗邻的内蒙地区必然成为他们的理想移民地。 四、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国北方省份自然灾害异常频繁,尤以黄河中下游的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为重。据清代建制山东省全省107州县统计,全部水旱灾害共9121次,平均每年34县遭灾。华北地区水旱灾害都很严重,如1723、1724年,河南黄河水决堤,河水泛滥在直隶等地,造成当地民众颗粒无收,衣食匮乏。 1876年北方大旱灾,从1876-1879年三年间寸雨未下,真真是饥民遍野。灾荒造成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被迫前往他乡觅食谋生,由于地缘关系和清政府的支持,很大一部分流往内蒙古地区。 五、清政策鼓励向内蒙古地区移民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内陆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为了恢复生产,缓和矛盾,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对内蒙古地区也采取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顺治元年宣布“招徕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地,永准为业”的政策,那些因在内陆无法生存而被迫移往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无疑得到了好的发展机会。 康熙、雍正、乾隆初年西北用兵频繁,且灾荒不断,流民大量涌入内蒙古地区,为了解决内蒙古地区的粮食问题并提供部分军粮,统治者鼓励在内蒙古发展农业,多次派人前往指导农耕。 1723、1724年,直隶、山东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为解决流民问题,清廷下令在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敖汉、克什克腾、奈曼等旗实施“借地养民”政策。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直隶、山东等省流民开始大量进入这一地区。乾隆年间,对察哈尔牧区特许招垦,吸引了大批流民。 自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涉及到大额战争赔款,清政府财政衰竭,欠下大量外债,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清政府想方设法扩展财源,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地区成为清廷眼中的“聚宝盆”。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对能蒙古地区采取官办的全面放垦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前往内蒙古地区垦荒,出现了内蒙古地区移民的高潮。 六、蒙古人民对农产品的迫切需要,欢迎汉族农民前来开垦。早在17世纪,蒙古族人民已主动招募汉人开垦,如“康熙年间,喀喇沁三旗呈请内陆民人前往种地”,他们的到来为蒙旗王公们带来除畜牧业以外的收入,受利益的驱动,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牧民,都主动招募内陆汉人开垦,至乾隆十四年,已达数万,使移民数量不断增多。 综上所述,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在具体事件分析中,要立足当时的时空情境进行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客观上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汉族移民进蒙,都有利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德力格尔玛,“关于清代内蒙古移民的几个问题”,《前沿》,2007年第4期。 [2]珠飒,“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37卷第3期。 [3]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4]清高宗实录,上海:中华书局,1986。 [5]《凌源县志》卷头三,《纪略》。 [6]光绪《清会典事例》卷978,《清高宗实录》乾隆十四年九月。 [7]黄时鉴,“清代内蒙古社会经济史概述”,蒙古史论文选集(第三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1983。 |
|
来自: Yitwlvxjzzdcp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