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怎样成为与众不同的物种的?

 洮阳浪子鸿都客 2019-10-27
跟随其他人的脚步——社交学习——是智人作为一个独立物种走向成功的关键。图为纳米比亚的桑部落的成员列队走过沙丘。

(续)

       动物们也会“创新”。当我们说到创新,一般会想到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或者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的结构。与之相比,动物的创新也毫不逊色。我最喜欢的一只年轻黑猩猩,我叫它迈克,灵长类生物学家简.古多尔观察迈克通过敲击两个空煤油罐来获得压倒其他黑猩猩的嘈杂声。这种噪声的展示完全恐吓住了迈克的对手,并提升了迈克的种群地位——成为了有观察记录以来的社群的大哥大。日本腐鸦也发明出使用汽车来压裂坚果的技能。腐鸦的喙很难啄开坚硬的胡桃壳,但是腐鸦把坚果放到汽车经过的路面让汽车碾压,并在交通灯变红时取回核桃肉。一群八哥——一种以喜欢用闪亮的物件装饰鸟巢而知名的鸟类——在弗雷德里克斯堡突袭了一台洗车店的投币机,喔,逃跑时抓取了数百美元的25分硬币。

       这些故事不只是有趣的自然史的小片段。比较分析揭示了动物在社交学习和革新表现中的有趣模式。最显著的发现显示那些善于革新的物种,同样依赖模仿,也拥有不寻常大的大脑。这种创新率与大脑尺寸之间的相关性最初用于对鸟类的观察,但该研究方法后来也用于灵长类。这些发现支持了阿兰.C.威尔森首先在1980年代提出的文化驱动假说。

      威尔森论证了解决问题与模仿他人的革新的能力将给个体在生存竞争中赢得优势。假定这些能力都基于神经生物学基础,那么更大的大脑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器官巨大化的过程导致了人类拥有无边的创造力和无所不包的文化。

      开始,科学家们对威尔森的假说表示怀疑。如果拥有微小大脑的果蝇都能进行完美的模仿,那为什么灵长类还要为了更多的模仿进化出不成比例的巨大大脑呢?这个难题人们争辩了多年,直到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的答案。

       模仿猫

       社交学习策略锦标赛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组织的竞赛,是为了弄明白适宜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预想了一个假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个体(这种个体被称为代表)都可以执行大量的可能的行为,而每个行为都会在时过境迁后产生各自的后果。挑战将是弄清楚那种举动会产生最好的回报,并追踪这一回报是如何产生的。个体能够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或者执行之前学到的行为,并且学习可以是在试错中或者模仿他人的过程中发生。与其自己努力解决这个谜团,不如我们描述清楚这个问题并阐明一套规则,邀请任何对此有兴趣的人来解决它。于是通过一套软件代码详细规定代表们应该如何行动,在电脑模拟环境中进行相互间的竞争,最好的参与者将获得一万英镑的奖金。结果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这些代表社交学习进行的越好,那么参与者表现的也越好。获胜的参与者并不需要代表经常学习,但是当他们经常学习了,那么通过模仿也总能获得更精确更有效的执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