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惟有读书好 2019-10-27

经 络 循 行

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白话翻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穴(足大踇脚趾内侧端),沿着脚的内侧(赤白肉际,指的就是皮肤颜色改变的那条线)行进,然后向上循行,经过内踝骨(内脚跟)的前缘,沿着小腿内侧正中线向上,一直向上经过大腿前内侧然后进入腹部,归属脾脏,属络胃腑,在体外的话,向上穿过胸膈,沿着食道两边,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的话,经脉从脾脏分出,向上与手少阴心经相联系。

主 治 病 症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 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 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本经主要病症为:呕吐,胃脘痛,腹胀,嗳气 ,心烦,黄疸 ,腹中痞块,大便溏泄。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经 络 养 生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段时间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

建议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养 生 穴 位

三阴交,为什么叫三阴交呢,是因为这个穴位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三条经络经气相交的部位;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具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等作用。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血海穴,为什么叫血海呢,是因为该穴位为脾经所生经血的聚集处,切具有引血归经的作用,经常用于血液病,妇科,月经病相关的治疗上,可以说是与“血”有关病症一般必扎的穴位(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位于髌骨内上缘往上2寸,在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有健脾化湿,调经统摄血液的作用。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大横穴,位于脐中旁开4寸,有理气止痛、通畅腑气等功能,用于腹痛、腹泻等病症。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地机穴(阴陵泉穴下3寸)配伍血海穴有调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月经不调等症,西医上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尤长于治疗急性痛经。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功能】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先天不足,后天补足——足太阴脾经

以上穴位均可自行于家中按摩,以自感局部酸胀为宜,经常按摩可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以上论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或不同意见之处请多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