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只玩不学习真的可以吗?

 zhsht16 2019-10-27

一般孩子长大到三岁左右,刚从伺候吃喝拉撒睡中挣扎出头的父母们,会开始纠结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要不要各种“启蒙”的问题:

不启吧,总觉得孩子天天傻玩,输在了起跑线上了。

启了吧,又怕孩子负担太重,小小年纪学得太辛苦,回头厌学了怎么办。

不同角度的焦虑,导致了父母们开始选边站:要么鸡血,给孩子把各种“班”都排满,各种知识拼命灌;要么是放羊,上学之前什么都不用学,一张白纸的状态,使劲儿玩就好了。

哪种方式对呢?其实都有很大问题。

学龄前的孩子,并不是不能学习,恰恰相反,他们正是对这个世界最好奇的年龄,其实特别渴望吸收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技能。能学点东西他们自己也是高兴的,只不过问题是:学龄前孩子的“学习”有两大“瓶颈”,难以突破

1,理解语言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听懂”讲解;

2,专注力也非常有限,稍感吃力的东西,就难以强迫集中注意力。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用“注意听讲”“强化练习”这种成人化、枯燥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不单很难教会,还会极大的消耗孩子的学习热情,因为这种方式不符合孩子学习的年龄特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两大“瓶颈”呢?

只靠耐心细心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很大的“教育智慧”——使用”对儿童友好“的语言和教学方式。

传说中的“寓教于乐'并不是空话,只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又要“乐”又要“教”,真的需要教育者付出超大的脑洞和戏精精神

所以,橙子这些年陪过孩子在加拿大旁听了一溜兴趣班之后,才会惊叹这边的老师在“寓教于乐”这方面有多优秀,他们真的可以把孩子难以理解的概念,说得直观有趣又生动,并且乐于接受练习。我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游泳课上,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身体放松展开,漂浮在水面上,要怎么和孩子说呢?

△一般可能会说:手张开,腿张开,放平了躺在水面上

可是孩子一是不太明白什么叫“张开”、“放平”,二是会有点恐惧迟疑不愿意做或者做不太好,你少不得一边用手掰他的身体,一边不停的补充纠正:腿 “伸直”,不要“弯”,别“撅屁股”……这种“纠正”会导致孩子更加紧张僵硬,动作更糟糕,来回没几下大人孩子就都毛了。

但是我们孩子的游泳老师表达的就特别有意思,她说:let's do a starfish(让我们做一只海星吧!)

我觉得这个指令太妙了了,孩子脑子里立即就浮现出一只“摊手摊脚”的海星的形象,做的时候就会尽力想要模仿海星的那个模样,自然会认真又努力。

多棒啊,一个小小的比喻,让指令变得又清晰又有趣,让孩子不紧张没压力,还能开心的照做。

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滑雪课上,初学者要学“犁式滑雪”,说实在话,这个中文名字我自己读了都有些莫名其妙,“犁”是啥样啊?根本不明白这是个啥姿势。

但是孩子滑雪老师的表述就非常到位了,她说:来,用你的雪橇做一个披萨:

我勒个去,真的是瞬间秒懂啊好嘛!而且又是很有趣的比喻,孩子会很乐于努力“做披萨”。

同理,在滑冰课上,还有“用冰刀画一个bubble(泡泡)”。

△开心的画了一个又一个

上舞蹈课,这种比喻性质的指令就更多了:像蚯蚓一样扭来扭去(worm wiggle),像小鸡一样扇动翅膀(chicken wave),像小兔子一样跳(bunny hop),像青蛙一样跳(frog jump)……

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生动的比喻,本来很生硬的指令就会变成有趣的游戏,小朋友听得懂,接受度高,做起来努力又认真,还能留下深刻印象啦,真的不能再棒。

你可能会说,把这种简单指令弄得有趣当然容易,可是遇到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儿童友好”呢?

当然可能,譬如说乐理这个东西,很理论很抽象吧?照样可以做到儿童友好。

举个我最佩服的例子,就是“打节拍”的问题,小的时候,这部分乐理特别让我崩溃,因为那涉及到“分数”和“倍数”的概念,无论老师怎么给我解释“二分音符是四分音符的两倍”,我就是不明白,所以一直不会看谱打节拍,学琴那么久基本全靠死记硬背指法旋律,这导致我学得特别辛苦从而开始憎恶弹琴。

小朋友无法理解的不同音符之间的倍数关系。

但是我家果果也一样是五岁,她就可以顺利的正确读谱打拍子,她也同样不懂倍数概念,但是她比较幸运,老师用一种“儿童友好”的方式教会了她”节拍“这件事:

老师给所有的音符小蝌蚪,都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譬如说,四分音符占一拍,它的名字叫做”ta“,二分音符占两拍,名字就长一倍,叫做”half note“,全音符占四拍,名字长度就再翻倍,叫”great big whole note“,孩子根本不用去分辨“哪种音符是几拍”这种烧脑问题,只需要记住这几个音符的名字,并且把它们读出来,就自然会打拍子了。

譬如这一段节拍↓

就用同样的速度去读一遍这些小蝌蚪的名字:

“ta ta half note, half note half note, great big whole note”,节拍就这么读出来了。

我从来没想到,小时候把我虐惨了的节拍问题,居然可以如此简单的让孩子学会。

翻开孩子的钢琴教材,这种“儿童友好”的例子俯拾皆是:

一开始孩子不懂音符的概念,就用有颜色的星星来标注键盘,而弹奏的乐曲就是孩子耳熟能详的“小星星”↓

学习了手指命名之后,就用手指编号去写谱,这首曲谱用袋鼠往下跳的比喻,让孩子明白音调逐渐变低的感受↓

学了“音符”之后,才开始用音符写谱,这个曲子也很童趣,是用钢琴模仿蟋蟀叫声↓

学习了高音符号低音符号,小节线,再把一一这些符号引入曲谱,这是一首关于蜘蛛的歌,最后的全音符还会“化妆”成一只小蜘蛛↓

最后一步才引入五条线↓

曲谱上的所用到的各种符号和相关基础乐理,孩子林林总总学了好几个月,但是因为循序渐进,每次只介绍一个新知识,学了之后又反复的去运用,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乐理理解的特别透彻,记得也非常牢固,自然而然的就会看谱弹琴了。

当然,这些乐理对于大孩子来说,可能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简单粗暴的教授就能掌握,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小孩子,就需要用这种“儿童友好”的教学方式慢慢的哄,才可以真正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到知识和技能

其实就算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枯燥事物,一样可以用儿童友好的方式来让小朋友乐于学习,譬如说26个字母本身很枯燥,让孩子一个一个背下来简直难如登天,但是编成字母歌,没几遍就记住了。

所以,英语的儿歌里,有很多这种“学习歌”,除了字母歌,还有“颜色歌”,“数数歌”,“家庭成员歌”,“动物名称歌”等等,都特别有趣,孩子唱着唱着就记住了。

△超可爱的“彩虹颜色歌”

那认字总要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吧?

还是不用,只要开脑洞,你有一百种“儿童友好”的方式,让很小的孩子认识字母:

譬如说,用身体摆字母啦↓

用卡车运字母啦↓

用乐高拼字母啊↓

用橡皮泥做字母啊↓

所以说,你别看北美这边,这些洋人父母的一个个挺佛系的,根本没有逼着孩子苦哈哈的认字写字做练习,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上学年纪的时候,26个字母大小写已经全都滚瓜烂熟,有天分一点的甚至能够做到拼读,就是父母从小和孩子各种玩出来的。北美这边的各种兴趣班机构也是满大街都是人气爆棚,中产家小孩也一样要小小年纪学乐器,练体育项目。可虽然学习任务很多,孩子的普遍精神面貌都很积极,很快乐,毫无疲态,因为无论是学术学习,还是去兴趣班,对于小朋友来说,无非就是各种各样的游戏而已,就算过程有点累,但是学完了都很开心。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上,学龄前的孩子,可以学习一些东西,做些初步启蒙嘛?

当然可以学没问题,只不过要注意两个问题:

1,不要把任务排得过满,给孩子留下充足的自由玩耍时间;

2,教学方式要”儿童友好“,用小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学习。

如果不能满足这两条,孩子总是表现得对学习厌烦疲惫抗拒,那就一定是有问题,这样就算是学了也学不进去,勉强学会了也非常伤害学习积极性,还不如别学。

你可能觉得,小孩如果像这么玩着学,那当然会很高兴,可教孩子的大人岂不是要累瘫了?

要不然怎么叫做“儿童友好”呢,对儿童友好的事物,对大人肯定是不友好的呀!娃还小,智商不够,大人就得多花心思用工夫凑

学习是一件有苦也有乐的事,娃们上学之后很多很多机会领教学习之苦,小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让他们多体会一些学习之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