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效关系临床观察

 学习图书馆 2019-10-27


李  明1,3,朱珊珊2,阮建国1,王玉娟1,徐天舒1*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鼓楼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者贝尔麻痹,临床表现为一侧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困难,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漏气等症状。发病重者往往预后不佳,严重影响病人的容貌及生活质量。该病发病与气候变化较为密切,在华东地区极为常见,且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限制。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临床报道也很多,但多从针具选择、穴位选取、电针频率及波形调整等方面进行观察[1-3],较少从留针时间及针刺间隔时间方面进行分析。为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治疗的盲目性,笔者近几年在临床工作中基于时间因素选择针刺治疗该病方案,观察不同针刺频次及留针时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丨1  临床资料丨

丨1.1  一般资料丨

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市玄武医院共收集140例病例,均为两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余数分组法分为每日针刺20 min组(A组,37例)、每日针刺30 min组(B组,35例)、隔日针刺20 min组(C组,34例)、隔日针刺30 min组(D组,34例)。治疗期间A组、B组均脱落3例,C组、D组均脱落1例。4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治疗前House- Brackmann(H-B)评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丨1.2  诊断标准丨

依据《神经病学》[4]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 ①急性起病、有受凉或者病毒感染发生;②受累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③受累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④口轮匝肌瘫痪,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⑤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⑥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丨1.3  纳入标准丨

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6~80岁;③受累侧首次发病;④病程不超过1周;⑤H-B评级Ⅳ~Ⅵ级;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丨1.4  排除标准丨

①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如脑血管疾病、外伤、肿瘤、手术等疾病引起的面瘫等;②亨特综合征、多颅神经炎;③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重度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疾病、免疫相关疾病;④糖尿病;⑤患有不能有效配合治疗的疾病,如精神相关性疾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使用有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或治疗,如替比夫定、放化疗等。                

丨2  治疗方法丨

丨2.1  健康宣教丨

所有入组患者均清淡饮食,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用眼时间,每日睡眠不少于8 h。                

治疗期间患者每日均行鼓气、皱眉等功能训练不少于100次,每日局部热敷不低于30 min。                

丨2.2  药物治疗丨

治疗期间均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卫材(中国) 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30812,每片0.5 mg],每次1片,每日3次;维生素B1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42020611,每片10 mg),每次1片,每日3次。                

丨2.3  针刺治疗丨

所有入组患者均从发病第8天开始针刺,取穴均为患侧攒竹、阳白、太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健侧合谷。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针刺,得气后使用KWD-808Ⅰ电针治疗仪,攒竹、太阳,颊车、地仓分别连接一对电极,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侧面部肌肉轻度颤动,患者舒适为宜。A组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      B组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C组隔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D组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于针刺治疗20 d后评定疗效。                

丨3  疗效观察丨

丨3.1  观察指标丨

①入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0 d时进行H-B面神经功能评定。②治疗前、治疗20 d时应用丹麦丹迪KEYPOINT4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瞬目反射、面神经运动传导的检测,主要观察瞬目反射R1波的检出情况和潜伏期、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丨(CMAP)潜伏期和波幅。丨

丨3.2  疗效评定标准丨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5]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痊愈:各区面肌运动正常,H-B分级为Ⅰ级;显效:H-B分级提高2级或2级以上;有效:H-B分级提高1级;无效:H-B分级提高不到1级。                

丨3.3  统计学处理丨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W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述,符合正态分布且具有方差齐性,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K-W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丨3.4  治疗结果丨

丨(1)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丨

治疗后4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4种方法的针刺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改善疗效相当。见表2。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比较                

治疗前4组患者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组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4种方法对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均有改善作用,且改善情况相当。见表3。                

(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比较                

治疗前4组患者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组R1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4种方法均可缩短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且效果相当。见表4。                

丨(4)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比较丨                

治疗前4组患者CMAP潜伏期及波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组患者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波幅升高(均P<0.05);治疗前后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4种方法对面神经运动传导均有改善作用,且改善程度相当。见表5。                

丨4  讨论丨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的“面瘫”“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畴,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风寒侵袭,气血闭阻,经脉失于濡养,致筋肉纵缓不收所致。该病的治疗目前基本形成共识:急性期主要以激素抗炎,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地巴唑改善局部微循环,必要时结合阿昔洛韦或者更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恢复期主张理疗及中医针灸、按摩等治疗。对于该病的病因及治疗,古代医籍亦多有记载,《灵枢·经筋》曰:“焠刺者,此寒疾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云:“口眼㖞斜,中风:颊车、合谷、地仓、人中……不节饮食、复刺后穴,无不效也。听会、承浆、翳风。”古代医家在针灸治疗取穴及针法记载较为详细,但对于治疗疗程的记载很少,有《古今医统大全》云:“以口眼正为度”。对于该病的针刺间隔时间及留针时长,鲜见报道。                

近几十年来,在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理论及临床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关注点仍在针灸选穴、针刺种类、针刺方法等,部分学者从理论、实验、临床等多方面对针刺间隔时间、留针时长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通过时效关系的研究[6-8]发现,针刺效应并不是持续处于平稳状态,其效应峰期时间也有一定限度。针刺干预的频次与针刺效应也不是呈线性关系,也有明显的平台效应。针刺频次过高,不但不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而且会导致机体及腧穴的针刺适应性或者耐受性的产生[9]。同样,针刺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亦非正相关线性关系[10-11]。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治疗的时效关系也与穴位的特异性、机体的状态、观察指标的异同有关[12-13]。基于当前通过时间因素干预该病针刺治疗仍集中在针刺介入时间上,而非留针时间及针刺间隔时间等时效因素上,加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又较高,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时间效应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以便最终实现通过时效关系的介入来评定和规范针刺治疗。                

本课题将留针时间及针刺间隔时间两时间因素同时纳入临床研究,基于大量临床医生的针刺留针时长及针刺频次的习惯,笔者设置了研究方案中的    4组不同针刺频次。研究结果提示4种治疗方案对该病的病情恢复疗效相当。此项研究的结论对我们临床针灸方案的优化选择也有一定指导意义,能较大限度地减少该种病患的医疗费用,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荷,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鉴于研究样本量的局限性、研究单位的数量少、研究者进针手法的异同等原因,结论的严谨性后期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支持。如此,方能更好地明确及完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效关系,制定最佳的优选组合,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疗效。                

本研究中选择患者发病第8天开始针刺,此时已过了急性期及不应期,针刺每天1次与隔天  1次疗效差异不明显。但在急性期(包括不应期)内每日针刺与隔日针刺,其疗效是否有差异,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十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