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

 渐华 2019-10-27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

江西地名研究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

文/杨 璐 周文德

1概念界定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体现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精确指称,记录着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文化景观,体现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知。用来书写地名的汉字就是“地名用字”,也称“地名汉字”。地名用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名汉字除在地名中使用外,还通用于其他领域;狭义的地名汉字则指地名专用字,本文中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作为汉字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地名用字具有形义贴合性、稳固性;作为地名的书写载体,同时又各具地域特色。

标准的地名可分为专名和通名两部分,虽然学者们对二者的定义不一,但“专名定位,通名定类”这一结论是大家的共识。在地名中,通名标志着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其用字的分布体现着地理类型区、文化类型区、方言类型区的划分,对通名用字的研究是地名用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现有研究中,对地域地名通名用字的专门研究还相当薄弱。山东地名通名用字数量众多,且地域特色鲜明,本文将对山东政区地名通名用字的收集与整理,梳理出山东政区地名通名用字的一些特点。由于地名具有层次性,专名与通名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借用,二者的划分并不绝对,所以此处所说的“通名用字”是指具有“通名意义”,即体现自然、人文地理类型或特征的地名用字。

2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及其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约有地名15万条,包括行政区划和居民地名称、专业部门名称、人工建筑地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纪念地和名胜古迹名称五个大类。由于聚落名称使用最为频繁,且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包括人工地物、自然地物在内的居住环境的认知,本文将政区地名的通名用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山东省共有行政区划地名85122个,其中乡镇级别及以上的地名1993个,村级地名83129个。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统计未把现行行政区划通名用字,如省、市、县、乡、镇、区(社区)、道(街道)、村等计入在内。经统计,山东省政区地名用字共计2509 个,其中有尾字1491个;排除齐头式地名、非地理意义的转化通名等因素的影响,筛选出其中的地名通名用字,包括连绵字和通假字在内,共计246个, 字频62621次。

山东省地名通名用字根据意义可以大致分为人文地理通名用字和自然地理通名用字两类。二者各司其职,前者指称人类的生存环境,后者则记录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文地理通名用字多与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水利活动或制度相关,自然地理通名用字则多代表自然地理实体或地貌特征。每类又可以根据意义做进一步的划分。有些是兼具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特征的通名用字,如“埠”“墩”“坞”等,则在两类中分别列出。具体情况如下:

自然地理通名用字或指称地理实体或表地理特征,有如下汉字:沟、山、河、峪、埠、岭、洼、坡、崖(埃)、泉、夼、林、海、泊、湾、石、湖、旺、岗、田、宅科、墩、水、滩、窝(阿、沃)、地、坪、岛、汪、涧、科(棵)、坞、源、岔、崮、沙、坑、邱、良(梁)、丘、涯、曲、(万)、硼(棚)、固、皋、港、坝、峰、洞、溜、岩、潭、江、谷、柱、土、盘、槽、阜、洲、耩(塂)、川、溪、坨、滨、岘、拉(砬、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堆、洋、汇、团、泽、岸、浒、渊、岙(㞭)、央、股、泮、原、坎、麓、圪、濠、洄、汀、淀、泸、坳、坂、碃、疙瘩、窝落(窝洛/阿落/我乐)、坵、硖、矶、淖、头、口、圈、行(杭)、岚(兰)、顶、隅、嘴、底、角、腰、栏、边、界、咀、泓、郊、尖、凹、础、垵。

人文地理通名用字根据其原生意义又可以分为聚落通名用字、人工建筑通名用字、行政区划通名用字三类。其中表示人工建筑的地名通名用字数量最多,分别为楼、庙、园、埠(布)、桥、堂、台、寺、关、井、门、院、庵、屋、垓、窑、宅科、房、堤、阁、仓、池、亭、坞、塘、码头、塔、站、宫、硼(棚)、围、闸、冢、市、佛、陵、堌堆(崮/固/孤/谷堆)、居、坟、渠、圩、茔、堰(晏、埝)、馆、舍、墙、坛、殿、垛、库、厅、渡、驿、栈、灶(皂)、廒、砦、堠、堌、墓、阡、墠、墟、埕、堆、观、科、祠、堡、户、保、卫、墅、店、街、集、坊、铺、场、苑、厂、道、务、社。

表“聚落”义的地名通名用字:庄、家、寨、疃、城、屯、营、那里、邑、胡同、巷。

表行政区划的地名通名用字:村、镇、县、州、郡、乡、府、里、甲、都。

3

地名通名用字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地名作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通名用字的分布往往体现着地理文化区、历史文化区和方言区的划分,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山东政区地名通名用字真实地反映了山东的地域特色。它们或是反映了方言的语音面貌,存在方言异写;或是体现了特殊地形、地貌在方言中的命名;亦或是体现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改造自然的设施——皆为方言类型区、地理类型区、文化类型区在地名用字中的映射。

3.1 独特的地形地貌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地理类型区的划分、多变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特征在其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山东省位于我国第三阶梯的边缘,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总体而言, 全省地貌可以分为西部和中东部两大部分。其中西部主要为黄河冲积扇平原和黄泛区平原,地势起伏较小。中东部地区则多为山地和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半岛地区,地势低缓,其间或边缘多有山间平原和山间盆地。这种地形区的自然界限在地名通名用字的分布上有明显的一致性或叠合性。西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貌特征不突出,地名通名多使用表示人文景观的汉字,如庄、家、屯、楼、屋、集、铺、庙;中东部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特征明显,地名多使用指称山地地貌景观的通名用字,如峪、岭、坡、埃、夼、旺、岗、岔、崮、硼、溜、岩、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塂、岘、㞭、坳、岚、泊、坞,其中不乏颇具地域特色的地名通名用字。

多样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特征在山东政区地名通名用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山东省境内,黄河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鲁西湖群水网密布。河流的水文状况对山东聚落的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由于黄河下游河床较高,历史上水患频发。明清时期,黄河曾流经鲁西南地区由淮河入海,平坦、低洼的地势使得人们或择高地而居,或筑堤筑堰以防水患;鲁西南地名通名用字中频繁出现的“埝”“圩”“堰”“围”“坞”“垓” 等字就是其真实体现。与此相比,中东部地区大部分河流流经山地丘陵,源短流急,独流入海,洪涝灾害较少发生, 因此地势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和山坳往往成为聚落之所在。在西部地区鲜有出现的“夼”“塂”“旺”等字在此地区大量出现,映射着地理特征对聚落分布的深刻影响。

3.2 丰富的历史信息

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多在通名用字中有所体现,地名通名用字因此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山东政区通名用字中,人文地理通名用字共113个,数量上与自然地理通名用字平分秋色,但其字频却占了总字频的73%,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五个通名用字“庄”“家”“楼”“沟”“屯” 中,人文地理通名用字就占了四个,且字频占总数的44%,这说明在山东政区地名中,人文地理地名的数量占了绝对优势,这与山东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密不可分。

山东省人文地理通名用字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市、仓、灶(皂)、店、街、集、坊、铺、埠、灶(皂)、务、廒、埕、厂等,与经济活动相关;城、屯、营、垓、关、站、圩、围、垛、驿、堠、堡、卫、坞、堌、镇等,是军事活动的产物;里、甲、邑、亭、户、保、社等,是古代行政区划与编民制度的反映;桥、码头、站、渡、驿、栈、堡、道、铺、闸、堰(晏、埝)渠、堤、圩、围等,是交通、水利活动的产物;庙、寺、庵、塔、观、宫、堂、殿、阁、坛、墠、祠等,则为宗教活动的产物。

自古以来,山东人口稠密,资源丰富,春秋时期就以工商业著称,是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山东政区地名通名用字中保留了大量工商业活动的信息。如“窑”字在山东政区地名中出现了186次,其中作为地名通名用字出现112次,记录了陶瓷、砖瓦制造业的发达;地名用字中的这一信息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结论非常吻合,这些地名的分布地多为古代制陶、制瓷业或砖瓦业的遗址。“坊”作为地名通名用字, 在山东政区地名中出现了415次,且多出现在纸坊、塘坊、油坊、香坊语境中,与“坊”一同见证了山东历史上手工制作业的兴盛。“灶”字是山东沿海地区地名中经常出现的通名用字,多与姓氏组合出现。“灶”也写作“皂”,指的是制盐的器具,含有“灶/皂”字的地名多与古代制盐活动相关。山东海岸线绵长,很早就出现了成规模的盐业活动,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地名中的“灶”字和“皂”字即为这一历史活动的产物。作为地名通名用字, “店”出现1016次,“街”出现779次, “集”出现751次,皆为使用频率较高的用字。地名中“店”“街”“集” “铺”“市”“馆”“场”“务”等通名用字为我们再现了古代店铺林立、集市兴盛的场景。

上文提到的字频占总数 44%的“庄”“家”“楼”“屯”四字,为农村聚落地名中频繁出现的通名用字,且构造方式几乎都为姓氏加通名。这一方面是浓厚的宗族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移民“插占为业”的结果。

山东地名通名用字烙上了清晰的移民印记。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山东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的移民活动,其中“屯”“营”“堡”“所”为各地区较为通用的地名用字,反映了历史上出现的军事移民活动;“那里”“屋”等通名用字则体现了历史上的垦荒移民活动。山东有聚落存在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但现存可考的村落大部分为明代及之后所立,这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尤其是元、明、清时期的战乱有直接的关系。山东省西部地区地处中原, 自古是南下和北上的重要交通要道,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同时,也不免屡遭战争的重创。由于战乱和天灾,山东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情景,于是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由于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大量的村落,且平原地区的聚落命名时并无典型地物特征可资参照, 于是始居者以所建的房屋作为地理标识,冠之以姓,为村落命名,所以地名中经常出现以“屋”为通名的地名,如“李屋”“韩家屋子”;部分村落则直接以“那里”作为通名,如“邓那里”“许那里”。历史上,东营等地曾经是移民大量迁入的地区,由于移民活动较为集中,其聚落多以数字编号命名,所以广饶镇出现一村、二村直至十九村这样的序列村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3.3 丰富的方言信息

作为活跃在口语中的语言符号,地名用字的地域性还表现在方言对其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方言语音的影响,其二为方言词汇的影响。

特定的地理、文化格局导致方言分区的出现。关于山东方言的分区大致有两种说法。李荣先生根据入声字今音的演变情况,把山东方言分为三片,即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和冀鲁官话区。钱曾怡、高文达等人(1985)则根据zh、ch、sh与j、q、x是否分化,把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再将西区分为西齐和西鲁,东区分为东莱和东潍几个次方言片。两种分类结果虽名称有异, 但各地方言的归属大致相同。其中,胶辽官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较大。方言区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会体现在用字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片区也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音同或音近改写。

3.3.1 方音异读

山东方言读音的特点在地名通名用字中有多处体现。如在山东地名中出现了259次的“圈”,《广韵》“渠篆切”,今音quān,但在方言中常读为quāi;在胶东和鲁中南山区经常使用的“疃”,《广韵》“土缓切”, 今音tuǎn,但在方言常读作tuǎi。二者皆为“山”摄,体现了山东方言中“咸、山、臻、深”四摄的前鼻音韵尾弱化甚至脱落的特点。又如“屯”,《广韵》中为“臻”摄,“徒浑切”, 今音tún,但在莱阳方言中音tén; “峦”,《广韵》中为“山”摄,“落官切”,今音luán,胶东方言中读lán;“疃”又有方言音tǎn,这些方言读音都体现了山东东部方言中“凡中古端系字逢蟹、止、山、臻合口字读为开口”的特点。

3.3.2 方音通假

地名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任意性, 其名称和用字的改换比较常见,这在基层政区地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通名用字的换用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为普通话中的同音通假,如“圩”“围”同音,地名中的“圩”常写作“围”。类似的情况还有“行”写作“杭”,“梁”写作“良”,“堰”写作“晏”,“灶”写作“皂”,“窑” 写作“尧”等,这些都是山东政区地名通名用字中频繁出现的通假现象。

另一种则表现为方音的通假。方言中部分音读一致或相近的地名用字会出现成体系的换用,这是方音异读在文字上的体现。由于改换的前提是音同或音近,这种对比我们可以接触到最原始的方言材料。如“岚”在方言中具有“多树的山丘”义,方音lán,与“峦”音同, 实为“峦”的通假;“埃”具有“山崖”义,“崖”“埃”在方音中皆音ái或yái,“埃”实为“崖”、“涯”的通假;“阿”在地名中常取“凹陷、低洼处”之义,方音wō,实为“窝”在方言中的通假;“埝”义为“土筑的防水小堤”,在普通话中音niàn,但在方言中音yàn,为“堰”的通假字,地名中频繁出现的“堌堆”也写作固/古/ 鼓墩,亦是方音异读在文字上的表现。类似的还有“海”作“垓”、“塂”作“讲”、“家”作“戈”或“哥”等,皆体现了方言区与普通话语音差别的对应规律。

3.3.3 方言词汇

地名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它产生于方言,也根植于方言。不同方言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指称,这种差别在地名尤其是基层政区通名中有所体现。如在山东方言中,两山夹一谷为“峪”,三山夹两谷为“㞭”,山谷山沟为“溜”,山窝山坳为“旺”,四周高中间低为“窝落”,高地为“墩”为“埠”,皆为方言词在地名通名中的体现。在用字层面,则表现为方言借字和方言造字。

适应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往往会产生带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地理词汇。它们在当地口语中浅近而实用,但在书面表达上经常无本字可依, 需要借用已有字形赋予新的字音、字义或者自造字形,且部分字形生僻,经常出现同音替代现象。前者如“岘” “塂”“㞭”“泊”“溜”“旺”“岚”, 后者如“ ”“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等。这些通名用字或音义或字形,为方言区所特有,是方言词汇在地名通名用字中的体现。因其体现了丰富的地理、方言信息,值得深入考察。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