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老刘tdrhg 2019-10-27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宰相就是“百官之长”,更是辅佐君主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执政官的泛称。“宰”是主持之意;“相,助也”,原为“辅佐”、“襄助”之意,之后,更是引伸为辅助君主管理政事者。最初,称担任君主朝聘宴享者或代表君主出使外国者为“傧相”。后来,则称辅助君主总理政务的最高执政官为“相”了。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明朝洪武帝时期就被明令废除了。”

以上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实它并不是真实情况。朱元璋废除的可能是“丞相”这一官职,而没有废除“宰相”这一官职。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皇明祖训》中有记载关于明朝官员制度的规定:从古至今,朝廷的制度一直都是三公九卿制度,并没有设立丞相。等到秦始皇时期,他创立了丞相这一官职,汉朝、唐朝、宋朝都沿用了这种设置。虽然,这些年也出过一些贤明的丞相,但是,奸佞小人更加多,他们混乱朝纲,危害社稷。从明朝开始,要废除这一设置,以后不再有丞相这一官职,后世皇帝也不允许设立这样的官职。官员之中如果有人胆敢提议设立丞相一职,那么,这人必须凌迟处死,满门抄斩。

毫无疑问,朱元璋的后人没有违背祖辈的训戒,没有恢复“丞相”这一官职,也不再提及会不会恢复“宰相”的职位。其实,“丞相”、“宰相”在古代这两个职位的重叠性很大,一般都不敢区分。“丞相”一词中的“相”,是“辅助”、“帮忙”等意思,像:伊尹、姜尚、周公这样的人物,后世就称之为“相”。还有一种人可以称之为相,就是从事外交活动的人;但是,这些人一旦结束外交活动,就得回归本职了。

所以,“相”的称呼大多指前一种。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前一种称之为“相”,其实,也是一个泛称,他们也并不是以“相”这个职称来行使权利,而且,他们的权利范围还相差很大。伊尹可以将国君驱逐出去,自立为国君;周公虽然能够“居摄”,但是,他还是害怕国君猜疑自己;而姜尚顶多就是一个高级幕僚。

春秋末年,齐景公开始设置左右相;到了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国”这个职位,让有德之人担任,使其成为文官的领袖。周赧王六年,秦国首先推出了“丞相”这一称号,这个称号被后人沿用,有时候也会改成“相国”。

丞相在朝廷中的权利很大,他们可以执行国内所有官员的奖罚,直接负责很多中央部门,因此,容易造成垄断,对皇权形成威胁。汉朝元寿二年,朝廷将“丞相”改成“大司徒”,并沿用至东汉末年。这期间,也只有王莽、曹操等人有篡改制度的能力,他们恢复了丞相的制度,并亲自担任。大司徒虽然仍然位列三公,但是,权利已经远远不足丞相的权利了。

“宰相”这一词是出自南朝时期,到了唐朝,这个称呼开始普遍起来,渐渐的深入人心。宰相所指的是:拥有丞相权利,但是,却没有丞相头衔的文官。之后,随着权利的转移,在南朝能够称作宰相的,有尚书令和中书令。唐朝时期,三省长官都能够称为宰相,这三个职位很高,但是,不是经常设立的,所以,唐朝的宰相一般是领着其他头衔而办着丞相的事情。

就这样,“宰相”和“丞相”开始有所不同,也就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职位,而“丞相”也不一定是真的“宰相”,我们不能再理解成一样的概念了。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那么,他们是怎么分开的呢?

唐、宋两个王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宰相”是领着其它头衔在办事,一直到南宋乾道八年才恢复了“丞相”这一称呼,而此时的丞相确实拥有宰相的权利。到了辽国、金国时期,这些政权效仿中原设立了尚书省和平章政事,同时,还设立了丞相,这些部门都具有宰相的权利。这种重叠的官员制度后来被元朝拿去用了,并发展出了能够行使地方权利的“中书省丞相”。

明朝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官员制度,因此,明朝设立的丞相就是宰相,而朝廷废除丞相也相当于让宰相也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去揪字眼,言明朝廷要废除的是“丞相”,“宰相”一职还是可以用的。后世皇帝如果启用“宰相”这一职位,并不会违背太祖的遗训。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他们都害怕宰相的权利会威胁皇帝的权利,所以,他们宁愿把祖训搬出来压制任何有异议的人,也不愿去设立一个危险的职位。谁都想独揽大权,不想分权。只是,这样的结果是皇帝每件事都得过问、都得做决定,没有宰相来分担皇帝的重担。

清朝皇帝也追求权利的集中,他们继续打击宰相制度,甚至,连将大学士称为“相爷”的行为也加以申饬,不允许任何挑战皇权的趋势的发生。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在唐朝曾经恢复过两次:

第一次、是武周年间将“尚书左右仆射”这一称呼改为丞相,后来,在中宗年间又改回来。

第二次、是玄宗年间,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分别改为右丞相和左丞相,在天宝年间又改回来。由于,当时有“真丞相”,比如:中书令、门下三品官员等,所以,这些名称上为“丞相”的人并没有丞相的权利,他们只是“假丞相”。

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一官职后,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才恢复了“丞相”这一称呼。太平天国设立了天、地、春、夏、秋、冬六个官职,每个官职又分正丞相、副丞相、又副丞相三个位置,总共有二十四名丞相。后来,太平天国又增设了恩赏丞相、殿丞相等很多官职,让丞相这样的官员有很多。太平天国也有类似宰相的官职,他们称之为军师,而不叫宰相。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研究历史的学者认为,“宰相”这一职位在中国只是一个泛称,代表着地位最高的文官,而并没有具体的称呼。

其实,这个研究并不正确,其实,历史上就出现过两次将“宰相”作为正式官职的时期:

第一次、是在辽国,辽国的官职分南北两个系统,北面居住的大多是契丹人,而南面居住的大多是汉人,针对不同的人,辽国设置了不同的官员系统。北面的官员系统设置了宰相,这个官职掌管了五院一司,权利很大,这个长官确认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另一次、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在左宗棠向朝廷的奏报中,提到了天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宰相黄世瑚。这个人是不是真宰相呢?显然不是,前面已经提到,太平天国的真宰相是军师,而黄世瑚的主帅李世贤还不是军师。宰相黄世瑚位居李世贤之下,说明,当时的宰相并不是一个很高的官职,只能算中等级别的官职,所以,离真正的宰相军师还很远。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其实,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不时出现权相当国,皇帝也不断用内廷近臣或宦官牵制相权,直至代替宰相,由内而外,由外转内,循环往复。这就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规律,从而,形成宰相名称、员数、职掌和权力的不稳定状态。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皇明祖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