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影响思维: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的原因探析

 wlr6688 2019-10-27

导语:现代科学为什么在中国发展不起来,这个是英国科技史博士李约瑟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很多人从很多角度研究了,这些说法和见解我也看过一些。前几日,闲聊途中偶然谈起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进而联想到现代科学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角度不失为一种切入的角度,今日暂且抛出刍荛之见,以请教于各位方家。

1.从一个例子谈起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我重点关注的英语和汉语词语的词汇,具体来说为什么有些词英语可以表达的很细致,而汉语却不行。比如胡子这个单词,英语中有下巴和脸部的胡子beard,鼻子和嘴唇之间的胡子moustache ,脸部的短胡须whiskers,短胡须stubble,耳朵前跟发际线相连的部分胡须sideburns,但是汉语却没有这么细分,统称为胡子一词,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个现象其实是很值得研究的,其实也反映了两种语言的不同发展趋向,英语向着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反观汉语,似乎并没有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上升到两种语言的分类,或许看得更加明白。汉语属于一种象形文字,英语则属于一种拼音文字。象形文字的起源是图像,是对物体描绘,进而高度抽象化后一种文字,一个字便是一个意,不同的字之间便组成了意义不同的词语,具有表义单一,不容易混淆的特点。拼音文字则由一套基本的字母表,由字母表中的字母在分别组合成一个个不同的单词,这样的优点是掌握了字母表,就可以拼写出任意的单词,但是再遇到多音多意得词语时,拼音文字就不行了,这会造成歧义。

回到前文的胡子,当一个拼音文字的使用者说胡子,同是拼音文字的使用人群会产生疑惑,你到底指的是胡子的整体还是具体哪个部分的胡子。所以拼音文字的解决方案只能是把同一个大类进行细分,再细分,直到不会造成歧义为止,这样的结果是词库越来越大,极少有人能够记得所有的词汇。这个问题,在象形文字这边是不存在,因为象形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字是固定的,不同的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意思,不再需要重新造词,正是由于象形文字创造之初的完善功能决定的。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两种文字的不同发展趋向:一个向精细化发展;一个停滞不前。

2.语言影响思维习惯

语言的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双方的文化模式和思维习惯,我想是有的。这里举一个时间的例子。当你问现在几点了,此时时钟在16点46分。一个中国人会说快五点了,而一个英国人则会说16点46分。这便是一个思维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很难说与双方使用语言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发育的程度导致了双方的思维习惯的差异,一方偏重于约数、概况性的描述,不注重细节,这也是中国语言中大概、差不多,见好就收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比较多的一个原因;一方偏重于精确,严谨,进而语言中一个词语有许多种细分的一个缘由。

这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进而又对自己本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反作用力。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中国人养成了重视宏观层面,轻视细枝末节的思维模式,凡事看出个大概,不在琐碎的地方过多用力,陶渊明就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正是读书不追求处处了解,了解文章精髓即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多出战略家,这些人在宏观层面可以说是高屋建瓴,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不起,那得靠你自己去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无不是这样的著作,大的方面指导,小的方面靠自己去悟透。这种语言和思维滋养出的中庸文化,可以说正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一种文化自觉。凡事留有三分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总是处于那种游离不定,让你摸不透,其实更深刻地讲是缺少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事情做到卓越的态度。西方人则成了另一个方面,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现代科学的特点要求精确,要求严谨,重视细节,这种是学科本质所要求的。在严谨的西方人面前,这样的学科正和自己胃口,可以说吃得是不亦乐乎。为什么,因为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文化特质正是要求办什么事都要认真、都要重视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不迷信权威,都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一定是重的先着地,但是初出茅庐的伽利略可不信邪,经过试验论证完全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所以现代科学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简直是绝配,已经匹配,便迅速发展了出来,分化出了现代物理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化学、现代天文学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这点暂时就不提了。

中国当时情况是什么样了?不逾规、不逾矩是普遍的想法。祖宗之法不可变,不可变圣人言,如果有那么几个不知轻重的异类,顿时就是一阵集体的狂殴。

3.蓑翁说

虽然,在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出现后,主张格物致知,但这也是放在义理上,对中国人的思维改造效果微乎其微,一直都未变成主流。中国的思维习惯仍然是放在宏观层面,很难深入到微观层面,这种积重难返的效果自然是诞生不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再说当时科举是正途,研究儒家义理才是正道,这些科学方面的奇技淫巧根本就入不了时人的法眼。应该说,无法为现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一块土壤,这种由语言引起,进而造成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后来的发展,实在是一大憾事,这也就是现代科学为什么在中国建立不起来的另一种解读。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黄新:《用逆向思维方式看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