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与凡夫,相差只一步,可叹世人却终生不悟!

 一人一心一念 2019-10-27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古人用优美的语言,将生活的烦恼煎熬,描写得无比传神。天地就是个大火炉,造化的意志就是工匠,它以阴阳为炭,烧得炉子红通通,将万物都融化为铜汁,谁知道它到底要锻造什么东西呢?今天的主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灵的煎熬。

云中鸟,追求一点光明

一、痛苦的分类——内尘和外尘的概念

“万法不沾”才清净。世间法也是法,还是“黏度”最大的一种法。世上的事,多而繁杂,一旦深陷其中,急切难以脱身。有时往往一点小事,也能演化成大事;一点简单事,渐渐越变越复杂。奉上对联一副:

云水谣,唱出人生酸甜

参与之人越来越多,七嘴八舌出主意,前言不搭后语;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群马拉一辆车,就怕各奔东西。

这种世间的麻烦事,在佛教当中有个名词,叫做“外尘”。意为如同无处不在的尘埃一样,充斥呼吸之间,环绕周身各处。你说烦不烦!

云和月,照亮追寻的路

“外尘”以外,还有“内尘”,就是内在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内尘外尘,迷人眼目,泯灭智慧,令人狂躁,此心难安。漫漫人生,犹如身处洪炉之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二、修行的煎熬——焚修和宴坐的不同

世间法,是一种煎熬。修炼就是清净吗?未必如此。学习感悟和修行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心灵的觉悟,尽管一天天去打坐,却并不喜欢,感觉不到快乐。道家将这样的修行,称作“焚修”,像坐在火里,内外都燥热;想跑出去,却靠着意志力坐下不动。这样何苦?何必呢?完全失去了修行的本意。


云海间,乃修行好去处

越坐越烦躁的时候,不放起身动动,既有益于身心,也是劳逸结合。没有入门的时候,劳逸结合也是一种道。烦躁的修行是“焚修”,是“内尘”;清净的修行就一定好吗?也未必。

穹顶云,安抚躁动野草

清净的打坐修行,叫做“宴坐”。一念不生,万事不扰。可同样容易陷入“舒服愉悦”的境界。有“境界”存在,就是“世间法”,就不是“空”。这同样属于“内尘”,而且是更强大的内尘,或可称之为“法尘”。就像修行走错了道,产生种种心魔当中,最令人困扰的是“佛魔”;过犹不及、静极而动,这是同一个意思。

三、凡圣的区别——圣人和凡夫的认识

对于修行的煎熬,《宗镜录》中这样描述:

“众生昧之,为烦劳尘劳,从无始来造生死事。”

众生没有觉悟,昧掉了心中天然一点灵光,就陷入烦恼、尘劳、生死、迷茫之中。“从无始来”是说时间,一直以来的意思,理解翻译的时候可以忽略不看。“造生死事”,陷入对生死的迷茫。众生如此,圣人如何?

霞光云,捧出一粒金丹

“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尽未来际建佛事门。”

圣人们悟道了,了了生死,证得真如,那么所做之事都是“佛事”,干什么都合乎于“道”。“尽未来际”也是说时间,悟道之后的所有时刻,与前一句“从无始来”对应对仗;理解翻译时,如果不好理解,可暂时忽略,对本意影响不大。

四、悟道的所得——非空与非有的状态

那么,“诸圣了之”,了的是什么?“众生昧之”,又昧了什么?答曰:“道”。“真如”。这个东西难以用语言形容,既是最根本的东西,却又并不存在;虽然不存在,却有有这个概念;能感觉到,却无法停留触摸,了不可得。“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圣人虽然悟道了,但不能说他得到了一样东西。如果他得到了一样明确的东西,那就不是真正的悟道。对此,禅宗的密云悟大师这样说道:

幻象云,娑婆世界向往

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

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

凡夫为何是凡夫,他自己肯定不知道,知道了就不是凡夫、而是圣人了。成圣的成圣法门,圣人不知道,如果他认为成圣之路有迹可循,还需要时刻保持一个有道高人的样子、时刻牢牢抓住一件什么东西,那他就称不上圣人。十足的一介凡夫。

五、宗镜的智慧——一体与二相的思索

从上面我们知道,圣人凡夫,皆在一念之间,分别在于是否觉悟。凡夫是尚未觉悟的圣人,圣人是觉悟之后的凡夫。对此,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这样说道:

夜空云,眷恋有情人间

“上至极圣下至凡夫,本末推穷悉皆具足,只于明昧得失似分。”

从圣人到凡夫,本质是一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觉悟。永明寿在这里用了“似分”二字,很有佛教的韵味:似分,二者似乎有分别,又似乎没有分别。圣人凡夫,一而二,二而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