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景富 一天晚上,孙子雨辰做完作业,按照我们祖孙的约定,每天必须一起阅读半小时。为了激发孙子的阅读兴趣,我选择了注音本《西游记》。阅读开始,我读他听,每读完一篇,我要求他简要的复述一遍。然后,他再读给我听。半个小时人阅读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孙子拿着遥控器,准备打开电视看半小时的动画片。 没想到,孙子突然冒出一句:“老爹,人为什么会去世啊?我会死吗?可我不想死啊!我怕……我怕……”说着说着,小家伙哭丧着脸,很悲伤的样子,接着,眼泪睛不住的流下来了。 这一幕来得太突然,我一时竟无言以对,实在不知道对他说什么才好。等他渐渐安静下来,我才轻轻的问:“刚才我们读书还高高兴兴的,怎么会突然想起这样的话题呢?”孙子说:“我刚才看书,看到‘长生不老’,心里就想,人要是不死该有多好啊!”我说:“你这个小家伙呀,人不大,想事还真大呀!”我顺手擦去孙子眼角的泪水,继续说,“你还没长大呢,谈死还太早。等你长大一点,老爹再跟你好好讨论关于人的生与死的问题。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了,研究怎样能让人少生病,健康长寿。你说对吗?” 孙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对于我的回答是否满意,我不想去问他。说句实话,我根本不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谈论关于人的生与死的话题。更何况是与刚刚上二年级,不足八岁的孩子。 孙子打开电视,《汪汪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又把他吸引到动画王国里去了。动画片里精彩的故事情节,很快把他悲伤的情绪一扫而空。不一会,又开始手舞足蹈,开心得忘乎所以。我庆幸孙子的天真,顽皮。没有把人的生与死放在心上。我也稍稍安些心。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儿子曾对我说:“爸,雨辰这几天老是问奇怪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他。”我问是什么问题?他说,雨辰老是会问,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呢?你会死吗?妈妈会死吗?我也会死吗?雨辰这一连串的问,让儿子很恼火,甚至抬手想揍他。当时,因为忙,我没有时间和儿子探讨怎样回答。好在后来孙子没有再追问。 没想到,时隔一年,孙子也长了一岁,上了二年级,陪他读书,《西游记》里一个“长生不老”词,竟又引发他对死的敬畏。看来,对于“死”这个概念,“死”的阴影始终留在孙子的心里。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会引发他无限的联想。 孙子为什么会对死经常发问?我想,这可能是最近三年,我的父亲、母亲和祖母相继去世给他来太多的影响了吧。 我的母亲2015年因癌症去世,第二年父亲又抑郁而终。第三年祖母过世。孙子虽然只有五六岁,可是他作为长曾孙,重重孙,每次都参加了隆重的葬礼。亲眼目睹了老人们的离去。这些乡村祭典,是我们成人必然承受的生命之重。然而,也无形中,感染了孩子,在孩子的心中过早的埋下了关于“死”的种子。 对于孙子的发问,其实我是回避的。因为,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是一个人人避讳的字眼。我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死”字常常讳莫如深。 可是,孙子还小。他没有明白生与死的真正含义。他想弄个明白。现在,我们无法再回避“死”,我必须面对关于“死” 的话题。我必须给孙子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我又能做得到吗?我怎样去说,孙子才能真的明白? 我想对孙子说,老人是按照自然规律而结束了生命的,爸爸妈妈离自然规律还早啊。一般来说除了发生意外,每个爸爸妈妈都会尽力活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就像你的祖母,祖母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她才离开的啊!这是一种生命的轮回,地球这么小,如果每个人都不离开,婴儿要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地方给他们了啊,所以,大自然设定了这个程序,生与死,生命就是这样进行轮回的! 这样的回答,孙子满意吗? 我不想轻易触碰这个话题。孙子太小,主动和他谈起生与死,对他未免太残忍。那就等吧,等他再一次对我发问。到那时,我会很大坦然的对他说,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它是所有生命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要面对而且无法逃避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必然会到达的终点。如果不是因为疾病,而是自然老去离开这个世界,也是一件很美好的。 珍惜活着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