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吕剑藏书 2019-10-27

我们俗称柳体,是通常讲的楷书四大家中的柳体楷书。当然柳公权还有行草书也是一级棒的!

千年来,心摹手追者不计其数。柳公权最家喻户晓的碑帖是《玄秘塔》。大多数入门学习柳体书法的人都从这个碑入手临摹。

完成玄秘塔这个碑前面的流程我们不必考究,后面的过程是,柳公权在这个碑上书丹(古代写碑,指用朱砂 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然后邵建和,邵建初兄弟,将柳公权书丹完成的字迹刻入到碑石中(称勒石)。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刻完成后的样子是这样的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而我们后世对他的学习是通过锤拓的方法,将碑上的字拓在纸上然后装订(为了携带方便,还回重新排版装订)

以下是整拓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这是切割重新排版装订成册的帖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这里插个题外话,想通过这种装订成册的去学习章法,也是白搭了,你学的是排版人的章法。

当然,在古代的优秀刻师那里他们是追求尽力还原书碑者的用笔原貌的,但是毕竟是人不同,工具不同的,字拓下来后必定会保留着刻和刻者的特征。而邵建和邵建初,他们是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着柳公的笔法痕迹。但是笔触的痕迹那是还原不来的了,那是物理自性的原因。就比如我们抚摸一张水貂的照片,妄想达到真实抚摸水貂皮毛的触感一样。我们只能自己去推断,正如启功大师说的,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因柳体字固然美丽,大家都喜欢,所以后来我们很多的出版商就在拓片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反色的处理,意图观感上让人觉得是墨迹,然后集字出版了一些出版物。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然而不明就里的初学者,以为学写柳体字就应当写成这样了。殊不知,这种效果在正常的书法书写中是达不到。要达到这种弄效果书写者只能通过细微的描刻,来将各个像素堆积组成一个文字,但是这就背离了书法追求书写性的基本要求了。这是打印机的原理不是书法的原理,这是非常错误的。邵氏兄弟在千方百计的留住柳公权的笔触,而你千方百计的意图追寻柳公权的书写状态,到头来,却是用毛笔追求邵氏兄弟碑刻后拓在纸上,而后又经过计算机处理出来的,背离书写性的东西。

柳公权已是古人,那他真实的书写状态从哪里追起呢?

目前定论的真迹的只有这个(其他的考古学家还在讨论中o(∩_∩)o) 。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看完《送梨帖题跋》,你也许会跳起来,说这与柳公权楷书的差别十万八千里。

其实请稍安勿躁,初学者,一般只看到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以为就是柳体的全貌。

实际诚然不是,玄秘塔碑只是柳体楷书的一孔而已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玄秘塔的柳字

。我们目前能见的柳体碑帖还有,柳公权年轻点的《钟楼铭》,老一点的还有《神策军碑》。还有与柳公同时代或者后代学习他的大师留下的碑刻墨迹等等。有同时代的裴休《圭峰禅师碑》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宋代的无可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明代的王铎临柳体(这里顺便打脸那些说学柳无大师的人)。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实际上王铎行书也取法柳公权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以上这些都可以追溯,可以探索着去找到柳公权的书写状态。

纸寿千年,现在要找到柳公权新出土的墨迹已经是越来越难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启功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需要锻炼出这种能力,这样不只是学习柳体,更甚,学习其他碑刻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章写得有点咄咄逼人,但这不是我的本性,我本向往虞世南柔和似水。我只是赚点流量而已。。。

我也是千百年来泯灭在柳体世界中的一粒尘埃,尘归尘土归土,最后也附上我临摹的两张尘土吧,欢迎批评指正!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学柳体,你学的是柳公权,还是学邵氏兄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