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也是一个产品。当我写下这个标题,当你点击进来,或许你已经想好了你将登场发挥的内容:没有下载量肯定没有活跃度!我不想在此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您多花点时间,将我所讲的内容仔细思考,您或许就理解这个标题的深意,其实这是一个反向结论!之所以写这样一篇文章是有一天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分享了一篇关于某款APP的介绍,而我在粗略看完那篇介绍之后,感觉有必要对APP谈谈我的看法,因为在我的圈子里,身边的朋友们经常谈到它,甚至有人还在定制,掏钱开发,那就将我自己的思路呈现在局部(公众号:jubu2015),供想开发APP和已经拥有APP的同学去思考,请注意,我之前并不运营APP,我只能根据我这十多年的运营经验,站在局外,聊看法,在我看来,无论是PC时代还是移动时代,在运营规律和操作套路上,基本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我想,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
![]() ①APP运营的三大方向 A、下载量:APP本身的装机量。在PC时代,我们叫作桌面战争,在移动时代,一定也会有桌面战争的发生,只不过,目前腾讯阿里系成为了标配,剩下的则在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表面上下载量作为APP考核的第一方向,本质上,是产品的定位决定了下载量。在下载量上,运营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产品驱动,二是人工驱动。在移动时代,更多存在于产品驱动,当然,人工驱动仍不能少,比如说“碎片化的信息流”。 正常情况下,下载的场景是什么?(1)基于信息碎片化所带来的告知,进而在应用商店下载;(2)下载时的同类产品推荐;(3)朋友之间的APP推荐,因由社交、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等缘故,进行下载。 通常情形下,人们很少推荐分享APP给朋友,但会推荐分享文章给对方。app本身是需要“打开”和“下载”两个动作,而文章仅需打开。 B、留存率:指用户下载APP之后,该APP能在对方的手机上存在多久。现实的情况有三种:下载完就卸载了(不是用户想要的);会在用户的手机当中停留一段时间,但打开率并不高,最终让用户觉得麻烦,也没有自己特别想要的,于是卸载;长期留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刚需,比如微信,另一种就是用户本身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点,比如笔者自己手机上豆瓣、汽车之家等。 C、活跃度:活跃度维度众多,首先是打开率,其次是停留时间。比如像微信,人人都会打开,就是上班期间你也会不自觉的打开;还有像“今日头条”,既考虑打开还要考虑在今日头条上的阅读条数以及阅读时间。活跃度本身是考验内容趣味性的东西,你得想办法给永远一种新鲜感。微信是社交方向,今日头条是信息流。 ②APP运营重点 APP运营重点在于产品本身的活跃度,内容质量的吸引力,是否具备话题性和口碑。运营重点更应该放在活跃上。一旦目标用户下载,他想得到的肯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你得用各种花样和套路去吸引对方,能让对方感觉到有用。总体来讲,APP运营和网站运营同样遵循:拉新、拉沉、拉活这三个词! ③大部分APP的命运 大部分APP虽然不能成为刚需,但由于定位不清,就是连个性化需求都无法满足,在体验上差的一塌糊涂,只能沦为失败。 ④APP产品的运营建议 A、要有“联营”概念,智能手机性能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事实上,在内存在屏幕端,仍然无法与PC相比。大家都想开发APP,运营APP,事实是,用户并不需要太多同质化的APP,而作为商家,一开始最好就想清楚,谁是你的连接点,你可以跟谁一起共享,一起联营(合作共赢)。比如说,同样深处装修行业,联营的连接点就是个产业链条,从建材超市到水电工到装修公司到橱柜衣柜相关店面,一起推,效果也会更好。你可以不让同行参与但一定要有意识的让相关链条上的企业参与进来;再比如,同样是做乡村旅游,为自己的乡村旅游开发一款APP相对奢侈(如果你不能推出更多好玩有趣的项目,不互动的话),那就整合相似资源,一起联营,这叫合作共赢,而且客户也乐意接受; B、“以利相交也会因利离开”。有些微商体系也在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APP,但从实践来看,很多人都是冲利益去的,当利益受损、诱惑众多、利润降低,所谓的忠诚客户也会远离而去。故,在产品设计开发之初,最好就设计好相关“关系”(这个相对负责,不展开,有兴趣的可以参考笔者早期关于互联网方面的书籍《互联网笔记》、《电商下午茶》等)。 C、现在回顾以下整体的分析就会发现,一款APP只有强大的活跃度,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APP,你比如以知识问答和分享为主的“知乎”,如果不提问,提问没回答,或者回答滞后,不具专业性,知乎也会很快沉没。但随着活跃度的提升,知乎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进而以内容驱动,提升下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