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青年影艺展《黑白魂》一席谈 纪实性思考,将成为现代摄影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首届北京青年影艺展,在这方面的的努力是有成效的,人们之所以对摄影的纪实作用,有了愈来愈成熟的认识,是因为摄影的纪实性与现代人求实的审美需求,正在发生着更加广泛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甜美”的东西,或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厌烦感,这在于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认同与对艺术超越的认同,存在着各种差距。 人们更需要催动心灵的东西,它必然充满着浓重的悲喜剧意识,这就要求摄影创作,向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情感食粮,从中寻找一种永恒的人生价值,并促使人们在情与理之间把握价值观、道德观的新的平衡。把镜头自觉地对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并加以提炼(从客观到主观),加以造化(从主观返照客观)进而深化现实人的理性发现与认识的高度。这种视野的拓展,具有强力度的选择,它不仅与“理想化”的模式图解划清了界线,而且也从一般的就事论事的表面再现转化到心理视野的广角层次中。 从首届北京青年影艺展的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 主题的多义性揭示 创作者开始认识到生活本源所具有的多义性特点,认识到人的思维感应现实的多义能力,因此,他们已逐渐明确了揭示主题多义性的现实意义。 参展作者尚君义拍了一组广场上各种人物情态的作品,刻划了多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和处世心态;刘啸鹰运用低视点构图,表现了几位农家人的生息情态,揭示了传统习规、人生境遇和生存欲求的相互联系。他们的认识不是一面,而是多面,这正是现代人“无限多的心理和精神对应”,因为,“自然物景是有多种含意的,它们很容易触发”观赏者“各种不同的心情、情绪和内在思想活动”。 非情节化体现 非情节因素,在原生活中大量存在,而用于摄影创作便有它特殊的意义。在纪实性思考中,非情节化体现对于艺术地构成作品,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具体的生活,带有揭发性和随意性,摄影又最具有瞬间抓取的功能,这就为非情节化体现,提供了最起码的基础,而创作者的主观选择与造化,也同样符合原生活的这一微妙的多变规律。参展作者傅东明在一座寺庙大殿前,拍了一组作品,表现了古庙中的和尚与现代人之间在信仰与情感的差异,那含意的深沉,使散点的、偶发的和随意的非关联景物得到了多时空的契合。 非陪衬性的环境处理 现代人对摄影作品的环境要求愈加关注,“现实生活应该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的总和”。在创作中,我们强调纪实性思考的目的,也在于表现环境将带来政治的、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的多方面蕴含力,它的意义要大大超过环境的陪衬作用,而对人物的塑造,达到强力度的突破。 非陪衬环境处理,将导致传统构图法规的变异,人的显现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人物的安排也可以小于环境等等,参展作者周小军有一组表现人的作品,环境的成分几乎都大于人物,其中有一幅《士兵和列宁画像》最为典型。 人物更趋于内心化 创作者勤于思考,思考便步入了心理思维的细层面,便自然而然地在人物刻划过程中,使其趋于内心化。在生活中,人的经历、身世、遭遇、得失、情感、心理等,都会毫无掩饰地、微妙地通过具体的人反映和表现出来,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则隐蔽罢了。注重人物的心理心态的刻划,窥视人的精神世界,表明不少青年创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感应,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首届北京青年影艺展有不少创作者,在这方面都作了十分可贵也是比较自觉地探求;归纳起来他们:①刻划了人的思变心理;②刻划了人的自省心理;③刻划了人的欲求心理;④刻划了人的评判心理;⑤刻划了人的士道德心理。 很显然,这种步入对人的心理刻划的探求,是值得重视的,它不仅说明,不少青年创作者正在成熟地走向艺术创造的自在自为的高度,同时也说明摄影作为一种文化,必须具有“人学”的审美价值和哲理价值,它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次北京青年创作展,将近40位作者(占入选作品作者的80%)都从不同的选择视野表现了普通人,并努力注入了人们真切的甘苦情感,这种悲喜剧意识的自觉增强,将会给当前我国现实主义摄影创作,带来新鲜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