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辩丫角山

 nzpeach 2019-10-28

四辩丫角山

请尚珩、刘建国二先生看展览

2013年有北京专家发文,称丫角墩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北山梁上。清水河县紧接着进行了地名抢注、登记,并通过媒体、网络进行了大规模传播。

下图(图1)为清水河县所称丫角墩实地照片。在口子上村北山顶,为骑跨在长城上的一座敌台。东首山梁为油磨山。

△图1(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真相

丫角墩在山西省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上。柏杨岭明代多称丫角山,丫角山的丫角墩是中国万里长城的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交会处,是内长城西端点0公里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历史、文化地位。

本文将运用古今文献、地图,结合今天当地地形地貌,证明:

1、丫角山、丫角墩就在偏关县柏杨岭;

2、清水河县的丫角墩真名叫二十六墩。

文献证据

1、老牛湾望河楼前立有一块黄河边和二边界址碑,碑文第一句:东至丫角山外边长一百四里。

2、《晋乘蒐略》第三十卷2341页载,《山西通志》中王崇古《免调援兵疏》“山西自偏头关老牛湾黄河东岸起,东至老营丫角墩止,共一百四里,是为外边。”

3、2007年中国明长城资源调查,老牛湾黄河东岸至柏杨岭丫角墩,此段长城共长51713米,合103.42里。人工丈量,误差难免。

古今实物和文献都证明:丫角墩在偏关柏杨岭(丫角山)上。

4、《晋乘蒐略》第三十二卷2553页载:崇祯十年(1637),兵备卢友竹建老营属之五眼井堡,周一百丈,高三丈五尺,堡接丫角山。丫角、五眼井,外边、内边之要枢也。

“堡接丫角山”,就是说五眼井堡连接丫角山。

请看下图(图2)照片,这是站在口子上村北山坡,向南远望柏杨岭和五眼井堡,照片清晰显示:五眼井堡就在柏杨岭北麓,“堡接丫角山”准确无误。

△图2(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下图(图3)是偏关丫角山丫角墩实景。

△图3(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下图(图4)是丫角山长城结在军事地图上的实际位置。

丫角山的魅力就在于二边长城和另外三支分长城组成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长城网结,图中反映四个重要节点的各自位置和实景。

△图4(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下图(图5)引用的两幅古籍,是明朝隆庆三年(1569)兵部尚书霍冀主持刊印的《九边图说》的首页和五——一九一页。五——一九一页所绘,为偏头关二边长城东段。其中柏杨岭堡正北面的双重长城防御圈,和底图中所标示的丫角山长城结,古今基本对证。特别是城圈东端标出丫角墩的位置,与实际地形状况一致。

由此证明:古今一致确认,丫角墩就在柏杨岭堡东丫角山上,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图5(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晰,特把图5中右下角的五——一九一页古图放大如下,以说明近五百年前丫角墩的位置。

△五——一九一(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下图(图6)  成书于清朝乾隆十三年的《宁武府志》表明:五眼井堡西北向长城上的边口叫二十六墩口,那么相应的那个墩就叫二十六墩。
刊印于1905年的《偏关志》所载清代偏关地图表明:五眼井堡西北向通往长城外的边口也是二十六墩口,位置在老牛坡村顺沟往西至长城的地方。

《偏关地理志·村庄》表明:距离老牛坡村十里那个叫二十六口的村子,就是今天的口子上村。

△图6(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结论:清水河县所称的“丫角墩”,真名叫二十六墩。

2019年10月2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