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简英国史(下)

 Ztiger1980 2019-10-28

06

从诺曼王朝(1066 - 1154)到之后的金雀花王朝(公元1154-1399),在这三百年间,英格兰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因为诺曼底公国本身就是法国的封地,威廉的家族虽然祖籍是来自北欧的维京人,但威廉出身时已经是家族定居法国100多年之后了,早已被法国文化所同化;而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任国王亨利二世是威廉的孙女玛蒂尔达和法国贵族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绰号“美男子”,因喜欢在帽子上插金雀花装饰而闻名)的孩子,所以当时的英格兰其实是由一群法国人在统治。

这两个王朝的王室斗争都比较狗血。

威廉一世(也就是征服者威廉)有三个儿子,老大罗贝尔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发动过叛乱,所以威廉死前把英格兰的王位传给了老二威廉二世。

后来威廉二世在一次打猎中死得不明不白。

据说当时军士长给国王准备了6支弓箭,威廉二世自己拿了4支,其他2支交给了神射手沃尔特,并说最锋利的箭应该要交给能够一箭射中的人。

国王如此认可沃尔特,沃尔特自然要好好展示一下自己高超的箭术了,然后他就一箭射死了国王。

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记录中,威廉二世之死是一场意外,沃尔特本来是瞄准了一只鹿,结果却不幸射中了正在追赶这只鹿的国王。

但民间对这一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一来是神射手失手射死国王,这个概率也太小了,二来是威廉二世死后,他的弟弟亨利一世(威廉的小儿子,也是私生子)火速继承了王位。

谁知道这是不是亨利一世特意安排的阴谋?(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干掉了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后逼迫父亲把皇位传给了他,史书上就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害他,他是迫于无奈为了自保才发动政变,要是这场政变失败了,史书对他的评价可能就会完全反过来。说到底,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正是因为亨利一世获得王位的正当性存疑,所以他在继位后立即颁布了《亨利一世权利宪章》,宪章承诺约束王权、保护贵族权利,以此来换取贵族的支持。

但这份宪章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因为亨利一世后来压根就没有遵守。

亨利一世刚继位的时候,他的大哥罗贝尔还活着,亨利担心英格兰贵族拥戴他的大哥和他争夺王位,但1106年的时候罗贝尔被亨利击败并遭到了软禁。

威胁亨利王位的不安定因素已经被消除,于是亨利就赖账了,这份没人遵守的宪章也慢慢被人遗忘(直到100多年后又被人拿了出来)。

亨利一世有过一个儿子,但在渡海时遇难身亡,所以晚年时亨利一世指定自己的女儿玛蒂尔达成为英格兰的法定继承人,还特意让贵族承诺效忠她,结果亨利一死,他的外甥斯蒂芬(征服者威廉的外孙)就在英格兰贵族的支持下,抢先一步篡夺了王位(亨利晚年时和他的女儿玛蒂尔达一直都住在法国诺曼底)。

愤怒的玛蒂尔达带兵从诺曼底杀到了英格兰,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王位就先交给斯蒂芬来继承,但等到斯蒂芬死后,王位必需再传给玛蒂尔达的儿子,也就是亨利二世。

极简英国史(下)

亨利二世19岁那年,娶了31岁的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而且这个女公爵还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前妻。

在法国的卡佩王朝时期,王室采用长子继承制,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除继承人之外的王子都会被送去修道院。

路易七世是次子,所以幼年时他在修道院长大,直到10岁那年,他的哥哥因意外去世,他被人从修道院里接出来成为王储,但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了(据说路易七世因信仰坚定而不近女色,为了完成生儿子继承王位的任务才勉强和埃莉诺同房,完事之后还要去向上帝忏悔)。

在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的那年,路易七世宣布要去参加十字军东征。

此次东征引发了他和王后之间的激烈争吵,因为东征开支过大,王室入不敷出,埃莉诺坚决反对,但路易七世还是去了,而且果然是花了大量的钱还一无所获,夫妻关系因此不和(另一种说法是埃莉诺和路易七世一起参与了东征,然后在东征途中遇见了安条克公国的国王、普瓦捷的雷蒙德,埃莉诺和雷蒙德眉来眼去,路易七世觉得自己被绿了很生气)。

1152年,路易七世以王后一直未能和他生下儿子为理由,和埃莉诺离婚。

之后,31岁的埃莉诺就嫁给了19岁的亨利二世,而她统治的阿基坦公国,也作为嫁妆一并成为了英国金雀花王朝的领地。

这让路易七世极为不满。

原本,亨利二世的家族是从北欧来的维京人,然后被法国国王招安成为了诺曼底公爵。

作为法国国王任命的公爵,他们家是要向法国国王效忠的。

然而从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开始,这个家族就同时拥有了英格兰国王和诺曼底公爵的双重身份,成为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国王,那他们还怎么效忠法国呢?

一旦英法开战,这些原本属于法国的封地,必然会变成英格兰人进攻法国的据点,所以法国王室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到了亨利二世继位时期,英格兰实际控制的领地更是大的不像话,因为除了诺曼公国之外,他们家还通过联姻拥有了安茹(亨利二世的妈妈嫁给了安茹伯爵)和阿基坦公国的领地。

极简英国史(下)

一个英格兰国王,他所控制的法国封地,居然比法国国王自己实际能控制的领土还要大。换成你来当法国国王,你也会觉得不安。

更加让路易七世不爽的是,当年他和埃莉诺离婚时的说辞,是说埃莉诺没能给他生儿子,结果埃莉诺改嫁给亨利二世之后,居然接连生了4个儿子。

这件事也成了路易七世被人嘲笑的话柄。

英法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越来越深(在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前,双方的积怨就已经很深)。

07

在我了解英国历史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观点:诺曼王朝是英国历史走向的一个转折点,而金雀花王朝则是英国发展走向快车道的起点

最初登陆不列颠的那些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说白了就是蛮族,他们的文明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古罗马。

极简英国史(下)

电影《亚瑟王》中的萨克逊人

那个时候古英语的词汇其实非常匮乏,比如周二到周五,他们用的是4位盎格鲁战神的名字来指代,至于周六、周日和周一,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单词。

那个年代的书籍大多是用拉丁语(古罗马的官方语言)写的,那些盎格鲁-萨克逊人根本看不懂,直到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时期,才开始把古典文化翻译成古英语,让盎格鲁-萨克逊人学习文化知识,并提高识字率。

然而就在大帝去世的100年后,英格兰彻底被来自丹麦的维京海盗所征服,但这些维京海盗的文化水平显然还不如同时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

一直到了诺曼王朝时期,“征服者”威廉把法国文化带到了英格兰。而且从诺曼王朝到金雀花王朝,王室成员都是法国人,他们平时说的都是法语,也引发了英格兰贵族跟风学习法语的风潮,也就是在这两个王朝时期,古英语中多了1万多个由法语衍生过来的词汇。

威廉还把全新的战术体系带到了英格兰。

在此之前,盎格鲁-萨克逊人一直沿用的是古罗马人遗留下来的步兵盾墙战术,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维京人的打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小修小补。

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就可以看出,哈罗德二世也算是一个挺能打的统帅,他已经把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但在面对威廉的诺曼骑兵-步兵-弓兵联合作战体系之下,一直都陷于被动之中,直到被消耗殆尽。

威廉带来的新的战术体系,让英格兰的军事实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在此之后,英格兰本土再没有遭到过蛮族的入侵。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诺曼王朝是英国历史走向的一个转折点。

而金雀花则奠定了现代英国制度的基础,此后的800年,英国走向了历史发展快车道,并一步步达到了世界文明的巅峰。

金雀花王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诞生了英国的宪法性文件——《大宪章》,这是英国制度精神的起源。

英国《大宪章》是由约翰王(亨利二世和埃莉诺的小儿子)在贵族的逼迫下签署的。

约翰是英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国王,他有一个称号,叫做“无地王”(Lackland)。

之所以有这个称号,一种说法是因为他出生以后,父亲亨利二世没有给他任何的封地,另一种说法是他在位期间,几乎把列祖列宗在法国的封地丢了个精光。

其实约翰也有他的难处,在他之前的上一任国王——理查一世(约翰的哥哥)因为参加十字军东征而掏空了王室的财富。

他在位的那十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为了筹措战争资金,税收不够怎么办?

理查一世就开始大量贩卖爵位和封地,把英国搞得民穷财尽。

当然,他自己是爽了,因为击败过萨拉丁(穆斯林的战神级人物,在理查一世之前,基督教世界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战场上击败他),理查一世声名远播,还得了一个狮心王的称号,但却给国家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极简英国史(下)

电影《天国王朝》里的萨拉丁

而约翰自己也不争气,继位之后和法国打仗,结果把安茹、布列塔尼及诺曼底的领地都输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约翰试图搞财政改革,说白了就是要增加税收名目,筹措资金,然后再去抢回失地。

这个时候英格兰的贵族们不干了,你打仗打得一败涂地,还好意思来盘剥我们?

1215年,贵族们起兵包围了伦敦,并喊来了教会和市民,一起要求国王签署《大宪章》。

在此期间,还有人翻出了100多年前那份从来没有实施过的《亨利一世权利宪章》,并将其作为了《大宪章》的蓝本(虽然没实施,但毕竟约翰的曾外公亨利一世在上面签过字)。

《大宪章》一共有63条,包罗的内容其实十分琐碎,从税收、继承、监护等等,甚至连和寡妇改嫁的内容都有。

这也是英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特色。

英国至今都没有成文宪法,它的法律是由一条一条很具体的内容堆积起来,再加上历史传统慢慢形成的。

《大宪章》最重要的作用,是它确立了“王在法下”和“王在议会”的原则。

也就是说,国王必须遵守法律,并且通过议会来统治。

其中《大宪章》的第61条有明确规定,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

这就成为了今天议会制度的雏形(当然,有人认为英国的议会制度应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机制——一种由国王、长老、贵族定期开会议事的一种机制,但我觉得这种说法太牵强了,因为类似的机构在世界各地的部落统治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

当时约翰迫于贵族的武力逼迫,在《大宪章》上签了字,但等到贵族的军队一走(他们要回到自己的封地),约翰马上就毁约了,宣布大宪章无效。

这引发了英格兰的内战。

1216年,约翰在内战期间因病去世,他9岁的儿子亨利三世继位,王室大臣以亨利三世的名义再次发布了《大宪章》(修改了部分条款,后来在爱德华一世任内也进行过修改),英格兰内战结束。

由此之后,英格兰历任国王在加冕之前,都必须承认《大宪章》才能顺利继承王位,《大宪章》也在一任又一任国王的反复确认中,获得了神圣的意味。

08

然而,权力天生就会有扩张的欲望。

后来的那些英格兰国王们,并不乏希望突破《大宪章》束缚的想法,这其中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国王,还因此被送上了断头台。

查理一世(1625年-1649年在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国王和议会围绕权力发生了难以调和的冲突。

查理一世继位后要和西班牙打仗,而议会对西班牙战争以及国王宠臣白金汉公爵的专权表示不满,因此拒绝给国王征收关税的特权,引发了国王和议会的对立。之后就发生了查理一世变卖老婆家当和不经同意强行征税的极端行为,并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再之后,查理一世干脆把议会关掉了,时间长达11年之久。

11年后,查理一世再度因为军费问题而召开议会,议会也再次拒绝和国王合作,还强行逮捕了国王的心腹大臣斯特拉福德伯爵。

斯特拉福德伯爵是爱尔兰的总督,议会成员怀疑他会带兵强迫议会接受国王的要求(其实国王和他可能并没有这种想法),所以先下手为强逮捕了他,而国王则希望斯特拉福德伯爵能被证明无罪,一来是斯特拉福德伯爵是他的心腹宠臣,二来是可以维护国王的颜面。

但最终斯特拉福德伯爵还是因为叛逆罪被判处死刑。

期间,国王也不甘示弱指控为首的5名议员犯有“叛国罪”,并派亲卫队去议会抓人,未果。

双方彻底决裂,英国内战(保王派VS革命派)爆发。

革命派最初处于劣势,但军事强人克伦威尔的“铁骑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取得了大胜,成为了英国内战的转折点,革命派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极简英国史(下)

国王死后,克伦威尔在极高的威望下,被拥戴为“护国公”(Lord Protector),然而英国人很快就后悔了。

事实证明,军人出身的统治者,独裁起来远比国王更甚。

那个曾经抗议国王滥用王权的克伦威尔,在成为护国公之后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军事权于一身,还指定自己的儿子做护国公继承人,成为了事实上的独裁统治者(又是一个屠龙英雄变成恶龙的故事)。

在他统治期间,英国的经济不断恶化。

而且更让老百姓受不了的是,克伦威尔这个人,他自己是个清教徒,遵守各种清规戒律,在他统治之后,还要求所有的老百姓也和他一样,不参加娱乐活动,不喝酒,不看戏剧演出,这种反人性的要求普通老百姓当然接受不了了,于是人们就开始怀念起国王的统治。

在克伦威尔死后,议会和人民把克伦威尔的儿子赶下了台,并拥戴查理二世(就是那个被砍头的国王的儿子)继承英国国王。

英国的贵族和老百姓们不想再折腾了,他们只希望王权能够遵守《大宪章》的约束就行。

查理二世其实私生活很乱,也很爱玩,但他胜在年轻时性格比较随和,还很支持发展科学,所以当时的英国人觉得这国王还不赖。

但就像前面说的,权力天生就有扩张的欲望,查理二世晚年时也开始试图挣脱对王权的束缚,还在去世前的最后5年,关掉了议会,

查理二世去世后,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继位,并在任期内爆发了“光荣革命”,英国国王又一次被革命军推翻。只不过詹姆士二世并没有被送上断头台,而是以流亡海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由于英国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就订立基督教新教(新教是基督教众多教派中的一支,我们现在说的基督教,一般默认都是指新教)为国教,并非常警惕天主教重新占据主导权,而詹姆士二世偏偏是个天主教徒。

本来么,詹姆士二世继位时已经52岁,他的两个女儿都是新教徒,所以英国人最初的想法是忍一忍,忍到国王寿终正寝就好了。

1685年,詹姆士二世在继位后就下令关闭了议会,英国人忍了。

1687年,詹姆士二世继位的两年之后,发布了信教自由宣言,这明摆着是在为恢复天主教而铺路,但英国人还是忍了。

毕竟,推翻国王后吃的苦,他们不想再尝试第二次了。

然而谁能想到,1688年——詹姆士二世55岁的那年,突然宣布老来得子,这个英国人实在忍不了。

一旦这位王子被培养成天主教徒,并成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那么天主教将在英国死灰复燃,这已超出了英国人的底线。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爆发,英国国王再一次被推翻。

这次革命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失败的一方并没有付出血的代价。

革命以非常温和的方式,结束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并迎接了他的女儿——玛丽二世极其丈夫威廉共同执政。

光荣革命之后,王室和议会于1689年签订了《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把《大宪章》中的原则做了进一步的强化,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并作为法律固定下来,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然而光有这些大的框架还不行,为了避免实践中出现打擦边球的情况,英国议会后来又出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法律,比如《王位继承法》中就明确规定,国王要发誓效忠英国国教,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女王)。

有了这些具体的条款,权利的边界变得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极简英国史(下)

今天欧洲地区的宗教分布

当然,制度也好,法律也好,它的尊严在于可以得到执行。

而从英国的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一直都有突破规则束缚的欲望,这是一个全人类共通的普遍规律(权力突破规则束缚的欲望,本质上是人的欲望,而人性是相通的)。

英国的制度和法律之所以可以顺利贯彻下去,其实是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走过一些弯路,吃了一些苦之后,慢慢形成共识,并将共识转变成传统的一个结果。

英国的国民特性变得保守,相比于疾风暴雨般的推倒重来,他们更愿意在现有体制下一点点去改良,一点点把已有的体制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它就像是一棵树,在岁月的打磨中不断生长的过程。

P.s

关于英国历史的话题,其实还有很多可写,比如工业革命,比如外交战略,比如对殖民地的管理等等,但因为一篇文章实在写不了那么多,所以后面只选择“制度精神”的由来这个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