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蔚:寻愁觅恨——《曼殊画话118题》84

 昵称16627923 2019-10-28

八十四、寻愁觅恨

曼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诗是“寻愁觅恨之具”。画自然也是如此。

曼殊是私生子,此乃其“难言之恫”;幼年回到祖国,备受歧视,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生活坎坷。他又“天生情种”,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特别其时,满族统治者残暴昏庸,祖国处于多事之秋。他满腹心事,无可诉说,遂形之于笔墨,写愁叙恨。

几千年来,在中国,“文以载道”的观念统治着文坛,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而文艺的本质却在于表达人性,沟通人类的精神世界。“载道”之说,用之于文艺,就是要求文艺作品与新闻报纸一样,“反映现实生活”;与历史著作一样,成为“史诗”;与党政文告一样,“宣传政治,教育民众”……总之,承担与其本性不符的社会任务。

学界公认《红楼梦》是我国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是我国小说的代表作。它的作者曹雪芹为何要写这本书?出于忏悔;他不愿意“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而使闺阁群美,“一并泯灭”。写作目的不仅“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仁之目”。氏的“破一时之闷”与氏的“寻愁觅恨”,说的是一回事。正是这种“反潮流”的正确的文艺观,玉成了他们各自不朽的文学成就。

木心说:我国文学并不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更加丰满,相反,是愈来愈受束缚,愈来愈差,最终成为政治的婢女。《诗经》、《离骚》写人性和灵魂,代表了我国文学的最高成果,此后,除个别作家诗人外,整体走的是下坡路。(大意)我觉得他的这个估计是不能否定的。

文艺不能迷失了本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