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门峡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文化龙乡 2019-10-28
寇准背靴 资料图
位于雷州的寇公祠 资料图

寇准几乎与北宋一同诞生,是北宋名相和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发生了许多戏剧性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编成戏曲演出,寇准因此成了传统戏曲的典型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贬官陕州任知州

一千多年前,北宋名相寇准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先是契丹南侵,寇准力主抗敌,并督签“澶渊之盟”,契丹军退回幽燕,宋京汴梁危患解除。一时间,寇准功冠朝野,连皇帝宋真宗也对他谦恭三分。这时,副相王钦若进谗言,说寇准澶渊退敌,实际是拿皇帝当赌注,几乎陷圣上于危难不测之地,危险至极。宋真宗听了很不高兴,从此就对寇准冷淡起来。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2月,寇准被罢去相位,降为兵部尚书,3月出任陕州知州。

寇准先世居山西太谷昌平,后迁至华州(今陕西渭南)。寇准生于北宋建立的第二年(公元961年),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善诗能文。他从宰相高位被降职,情绪低落,有归隐山林之念。寇准到陕州任知州后,听说陕州城东郊有位大隐士魏野,便提着一壶老酒、一只烧鸡欣然前往拜访。

魏野是蜀人,迁居陕州城外,筑茅屋,号草堂居士,引涧水植竹栽树,若仙家之居,闲来写诗,摹写田园,诗风朴实淡远。他看在寇准风尘仆仆前来看望的情分上,赠诗劝寇准:“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意思就是劝寇准把官职辞掉,来这里同他一起当神仙。寇准很是感动,便回诗一首《赠魏野处士》:“人间名利走尘埃,惟子高闲晦盛才。欹枕夜风喧薜荔,闭门春雨长莓苔。诗题远岫经年得,僧恋幽轩继日来。却恐明君徵隐逸,溪云谁得共徘徊。”诗中对魏野超尘脱俗的高逸品性夸赞一通,最后说,你甭劝我当神仙,恐怕有一天,皇上还要请你出山做官呢,说得魏野一时心动。之后,寇准一有闲暇就去魏野草堂,顺便还给魏野带点好吃好喝的打打牙祭。酒酣耳热之际,寇准不忘写写打油诗拿隐士打趣一番,《赠隐士》就是这样一首诗:“夫子住东野,经年不到城。爱吟无俗趣,贪静得闲名。荒径侵山影,虚堂出燕声,我惭为俗吏,泉石负幽情。”一时间,寇准还真有点羡慕隐士的生活,感觉自己这个州官很俗,辜负了山林泉石的幽情。因为有这些故事和真意,“草堂春晓”后来成为了陕州八景之一。

寇准做陕州知州两年零十个月。公务之余,他少不了到陕州风景名胜之地逛逛。一个秋天,他独自登上黄河南岸的河上亭,倚栏远眺黄河和对岸的中条山。陕州城北的河上亭很有名,那是汉文帝亲自督建,遥拜河上公的圣坛。西汉至宋千余年,多少文人士子来到陕州城,登上河上亭问道寻仙。可惜,河上公一去不复返,唯余白云空悠悠。寇准登亭也是在寻仙问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呢?陕州城外的黄河滩很宽阔,河面烟波渺茫,只有萧疏的几条船顺流东去,他真想见到河上公伴云而归啊。回过神来已是傍晚,对岸是萧萧远树,一半秋山笼罩在夕阳之中。寇准诗兴大发,随从递上笔墨,他在河上亭壁前略一沉吟,挥笔而成一首诗,这就是有名的《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这首七言绝句定格了寇准当时谪宦陕州的忧思与无奈,是描摹黄河秋景并寄情于景的经典之作,被当今的许多宋诗选本多次收录。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来到陕州,仍能体验到寇准当年看到的山河胜景。时光不同,山河依旧,今人与古人可穿越时空引发共鸣,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穿透时空的力量。

力主抗辽立奇功

寇准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政治家,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宰相任上与辽缔结了“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连破宋军,11月已抵达黄河北岸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城北,威胁宋都汴梁,大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想以躲避的办法来应对辽国入侵,只有丞相寇准和毕士安反对南迁,力主抗辽。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他说:“陛下是英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敌人劳师远袭,我军以逸待劳,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就如黄河决堤,敌人乘虚而入,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

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业之子杨延昭等人。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了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军担心腹背受敌,宋军恐辽军过河威胁京都大梁,宋、辽两军皆无胜算,出现对峙局面,经谈判缔结“澶渊之盟”,辽国退兵。此后两国再无战事,出现了长达百余年的长期和平,北宋成为世界上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的国家。寇准为国家大义力主抗辽并缔结“澶渊之盟”,对中国历史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生如戏“寇老西儿”

寇准在民间更多的是以舞台形象出现,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寇老西儿”称呼来源于评书。评书将寇准刻画成山西太谷县令,八贤王请寇准进京审理潘杨两家讼案。寇准身背一葫芦醋,醋古称“醯”,读音“西”,再加上古时人们多称山西人为“老西儿”,所以后来大家称寇准为“寇老西儿”。

《寇准背靴》在京剧、豫剧、越剧、川剧等戏剧舞台上都是经典剧目,千百年来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寇准闻知杨延昭病死,就与八贤王一同到杨府吊唁,窥见柴郡主身着孝服却里露红裙,顿生疑窦。夜间尾随柴郡主查看实情,路上摔脱靴子,又怕被发现,便背起靴子跟踪柴郡主,终于发现郡主给杨延昭送饭的实情。于是,寇准和八贤王一起见到杨延昭,说服杨延昭重为国家率兵奔赴疆场。另外,20集古装轻喜剧《寇老西儿》则讲述了寇准大智若愚,不畏强权,曾“审葫芦、问黄瓜、打城隍、拷地瓜”,终于伸张正义的故事。

寇准这个人物已经戏剧化,这与其性格有关。寇准心底无私,不投机取巧,不怕得罪人。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中原大旱,寇准借此理由弹劾参政王沔徇私不公,于是宋太宗批评王沔,王沔谢罪,寇准当即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开始直接参与朝廷军国大事。

寇准刚正不阿,直言进谏。宋太宗朝,寇准奏事殿中,犯颜直谏。太宗听着刺耳,起身离座要回宫中。寇准则紧跟着,手牵皇帝衣襟,请太宗回到座上,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至11月,寇准从陕州随驾参与宋真宗泰山封禅和孔庙祭祀活动。12月,群臣因朝廷封禅加官进爵,寇准得以从陕州知州迁为户部尚书并知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县),大名曾为宋之陪都,宋史称“北京”。公元1019年,寇准再次拜相,不久再次被贬,直贬天涯海角任雷州知州。

寇准任陕州知州的两三年时间里,为陕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山河依旧在,古今感受同,一千多年后的人们仍在怀念这位人生如戏的“寇老西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