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蜂性是通用的,技术是灵活的

 养蜂俱乐部 2019-10-28

蜂性是通用的,技术是灵活的来自养蜂及蜂具最新技术平台00:0005:43

不想看字,可听语音哦,也可边听边看。

没有哪个具体的养蜂技术是放之四海皆标准的且适用于各地养蜂者搬之用之的。只有研究蜂性的学问才是通用的,其研究蜜蜂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对单个蜜蜂及群体蜜蜂的研究总结出的蜜蜂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蜂巢内的环境要求,泌蜡与造脾,蜂儿的培育与蜂群的生长,自然分蜂、采蜜与植物授粉等各方面的规律,这是南北蜜蜂都有的共性规律与普遍特征。所以要想在养蜂的道路有所作为,熟透蜂性,对蜜蜂生物学特性的掌握应贯穿整个养蜂生涯。

在我们的身边会发现,人家的蜂养得会比自己好,这不是他的技术有多么高明,而是他对蜜蜂的生物学特性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充分扬长避短,从而有效的促进蜜蜂与环境的相适应性,蜜蜂与技术管理的相适应性。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放之四海而皆标准的真理,是我们一切行动指南的话。那么研究蜜蜂的生物学特性的著作,塔兰诺夫著的《蜂群生物学》及由浙江大学教授陈盛禄主编的《中国蜜蜂学》等两本有关对蜂性研究的书籍可以做为我们养蜂人日常养蜂管理的理论依据。

当然,各种不同品种的蜜蜂虽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也会有其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或同一品种也因其内在基因决定其不同群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因地域及环境决定了品种的差异性,也因基因及其群内因素决定了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养蜂过程中,我们的一切技术一定要统一到解决这些差异性的矛盾中去。

养蜂过程中的一切管理与技术都是围绕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顺则昌,逆则亡。养蜂也是如此,顺应蜜蜂的性子及生存发展的需要,一切的管理与调控紧紧围绕蜂群生长发展的需要,结合蜜蜂的周年生长发展规律有促有控,这样人为的管理建立在蜜蜂生长发展所客观的要求上去。这样的管理与技术所养出来的蜂群肯定会发展旺盛且达到饲养管理的目标。

曾经看过很多养蜂的技术,不光是你,还是曾经的我,都感觉看了那么多知识,在养蜂实践中真要用起来似乎经不起考验,看了那么多技术,在养蜂的实践中总是不得要领,为什么呢?木子现在就解释一下,因为具体的养蜂技术虽然是建立的共同的蜂性及规律中形成的实战技巧,但由于环境的差异性,养蜂者的差异性,蜂种的差异性,同一品种中群体间的差异性等等都决定了,彼技术可能只适合彼地,彼管理不适合此管理的矛盾在养蜂这个行业似乎普遍存在。例如南、北的繁蜂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南方的繁蜂多采用单脾开繁,而北方多采用多脾开繁。如果北方套用南方繁蜂的技术,小编认为是不合理的,也注定会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环境因素决定,蜜源环境、温湿度环境等等影响所致。平时经常有各地的蜂友带着抱怨地谈起,说看了很多养蜂的知识,但就是养不好蜂,于是乎怀疑其技术的可靠与真实性来。其实我建议,做一个优秀的养蜂人士,应当知已知彼,能够充分认识到当地的养蜂环境及蜂种间的差异性,对于他人的养蜂技术,应结合当地的情况活学活用,不要生硬古板的套用。比如说养中蜂的箱型,各地的中蜂用的箱型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用意标箱养中蜂一样能发展不错,但有些地方用意标箱养中蜂就是发展不起来,比如说广东从化一带不用标箱用从化箱就是这个原因。中蜂箱型也因环境及地方小气候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江浙福建一带用FY箱养中蜂表现也不俗,这些箱型实际上是与地方小气候的特征有关系,能更好地适应本土。

总之,如果要真正养好蜂,做为一个养蜂者要在变化的内外因素中充分的尊重蜜蜂的生存、生活、生长的规律,一切的管理与调控的措施都应依蜂性进行。一切不利因素能排除就要及时排除,不能排除就尽量避免或减少。现实中没有一个真正理论上的养蜂环境,总是会在此消彼长的运动变化中去适应,去追求养蜂效益的最大化。做到尊重客观,尊重自然、尊重蜜蜂的喜好,这样养蜂就有境界了。

资料来源蜜蜂养殖公众号:养蜂及蜂具最新技术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