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渐华 2019-10-28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文丨叶然(方塘传媒《重新发现河南》编辑)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到沿黄各省已进入问题讨论的常态化,战略定位和目标,更精细化的策略布局等。我们认为,在十三五与十四五交叉的关键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新的重大战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势必备受关注。

因此,尤其是沿黄各省区,不论是处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还是自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自己的外向型经济,以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的目标,都需“慎重下棋”——不仅要有大的战略格局,也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对话嘉宾:汪振军

而对于河南这片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土地来说,或许需要考虑的要素会更多。面对这一新的国家战略,河南应该怎么做?在历史记载较多、很是辉煌,但今天文化发展却难以发力的情况下,河南怎么利用好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结合,重塑自身新的发展格局?等等。对此,我们邀请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1、再谈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

《重新发现河南》:9月份,在郑州举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正式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会上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创意开发的角度,都应先正确理解黄河以及黄河文化。前不久我们对此也写了一篇《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关系思辨》的文章。那么,以您来看,什么是黄河文化?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黄河文化可说是一种流域文化或者文明,这里可以将其称为是文化,亦可以称为文明,比如,印度是两河文明,欧洲的一些河流,凡是有河流之地,两岸有人的居住,大都会产生一些文明或文化。就中国来讲,主要有黄河和长江两个重要的水系文明。

从文化横断面的维度看,有物质层面的,一如考古发现、文明遗迹,古城遗址;非物质层面的,一如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地理、精神和生态层面的。总体而言,是多方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黄河文化体系。比如,甘肃马家窑文化、陕西蓝田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文化、二里头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这些是人类早期活动的文明遗迹。

从城市的维度看,黄河流域的城市大都是中国的中心城市,早期主要集中在夏商周、秦汉以及唐宋时期,比如,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五大古都在黄河沿线,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区就是黄河地区。黄河流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传说、故事、民居、节日、习俗、饮食、剪纸、泥塑、陶瓷、年画、风土人情,等等。

所以总结下来,我认为,需要将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系统地梳理一下,而梳理和认识黄河文化,应有两个大的维度。一是流域的维度,比如青海的藏族高原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宁夏的回族文化、甘肃的陇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二是文化横断面的维度,如考古文化、古都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戏曲、民间节日习俗。这些都需要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中央美术学院杨先让先生曾组织人马对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化作过系统调查,出版了《黄河十四走》,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总的来看,在整个文化体系中,都城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比较重要的两类文化。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北方人顽强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曹锦清先生的《黄河边的中国》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河南不少地方作过实地调查,其中不乏对河南人精神文化的深层揭示,不可说是一种震撼的精神文化。

长期以来,黄河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支柱性文化和核心性文化,它所形成的文化信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黄河、黄土、黄种人,不仅是一种生物和地理环境意义的文化,还形成了一种特定空间的精神文化。

《重新发现河南》:所以黄河地区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您对此还给出构建黄河文明传承体系的概念。

汪振军:对。我认为,现在还是需要有一种“大黄河”的理念。研究是为了传承和发展,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进一步实现文化的复兴。我在《新兴文化业态与华夏文明传承研究》那本书中已提出: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实现华夏文明的创造性转化,要实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以及文化经济一体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2、以超越地域的“大黄河文化”带动中原文化

《重新发现河南》:那么什么是大黄河的文化理念?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过去我们讲黄河文化基本是立足于一省一市甚至一个地区来研究和梳理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当然,这种区域式、分段式、单元式的研究方式并非不可行,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推动,需要有黄河文化“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打破过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所以,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各区域的协作协调,文化发展亦是如此。

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新型发展理念,是一种可持续、现代化、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我们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我认为,今天的黄河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它正面临现代化的问题,传承和创新以及转型发展的问题。从旅游的角度说,它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问题,旅游文化实际是行走的文化,旅游的本质是人员的流动,对此,我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流动的现代性》。

《重新发现河南》:旅游的文化是行走的文化?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对。只有人流动起来,原来的文化才会被更多的人了解,文化的价值才能实实在在的体现出来。文化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与其说要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不如说是开发人的精神需求,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关注点在哪儿,如何吸引那些现在的城市人,年轻人,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看市场需求。

简单而言,通过人员流动和文化旅游产业,文化资源才会被激活,否则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很难发挥出它的价值。也就是说,文化资源一旦被进一步盘活,旅游要素也就紧随其后被调动起来。所以需要“大黄河”的理念,资源整合的理念,融合的理念。

发达的交通体系成就了现代人的“诗和远方”,许多人会开车去西藏旅游,更何况是交通体系发达的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河南段。若黄河这条旅游线路开发起来,它的潜力难以想象。比如,古村落游、风俗游、窑洞游、美食游、城市游、研学游,等等。所以,我们要以创意开发的理念开辟一些新的主题线路,文化资源或元素是非常多的,未来非常有发展起来的潜力。而跨区域化合作战略将把黄河流域的资源由点连成线,由平面开发到立体开发,由静止变流动,这是文旅发展的大趋势。

《重新发现河南》:跨区域合作是很好,本身实施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吧?就像在实现大都市区建设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解决交通一体化的问题,最重要的便是解决“各自为政”的行政壁垒的问题。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对于黄河流域而言,也并非是一件难事,比如举办黄河文化节,黄河文化博览会,包括建设“黄河文明博物馆”,将实现考古发现、实物模型以及现代化的科技视听的产品存放在博物馆供人观看、学习和体验。郑州有这样的优势。此外,黄河线路游,自驾游,举办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集中包括黄河九省的各种文化产品,并尽量形成常态化。如此一来,黄河流域的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将很快被盘活。

《重新发现河南》:那在郑州举办的优势是什么呢?相对而言,陕西和山东等地也有它们自己的比较优势。

汪振军:我认为,郑州是最好的选择,它刚好处在黄河的中下游,不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其他地方是无法超越的。

《重新发现河南》:因为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也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跟黄河文化有什么不同呢?对于河南来说,除了理论提出要构建文化一体化或构建黄河文明传承体系或生态文化带等,下一步该怎么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发展呢?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它们本身并没有大区别。比如,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河洛之根也是中华文明之根,起源于夏商周,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不等于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一点,中原文化记载多,也一直在强调它作为区域发展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且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和传播,现在更需要通过倡导大黄河文化将中原文化带起来。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河南应抓住这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不仅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且可以推动文旅产业的迭代升级。

除此之外,关于黄河两岸的文化,过去河南的文化发展规划中已提出“一带两翼”的理念,所以仅河南境内,“一带”就涉及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开封、濮阳等地,“两翼”则包括了豫南和豫北的各地区,通过黄河文化这一支点,撬动整个中原文化的发展。

3、新国家战略推动河南及河南文旅大发展

《重新发现河南》:在国家“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的新理念下,近年来河南也一直推动文旅的融合发展,但是比较突出的符合现代人消费的“网红”或者爆款产品亦或者产业依然不十分突出。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做?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其实,其中一部分原因源于历史因素。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正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影响,让河南人有了中庸、保守、内敛、封闭的性格,而现代、时尚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张扬、激进、竞争的文化。所以,今天我们的地域文化也要随着时代发展转型,向更开放的文化转变,亦包括人的性格的转变。要让河南融入世界,世界融入河南。

众所周知,河南不是没有好东西,怎么将好东西传播出去,让外界获得认可,并对中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同,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便需要做好产品、做好文化宣传,要让河南文化走出去,具有全国影响和世界影响。

我们在说文明时,往往有两大类: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前者是黄河流域的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大陆型文化;蓝色文化则是一种海洋型文化,相对开放。两类文化代表了两种不同性格的文化类型。

那么,在今天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黄色文明便要与蓝色文明对话、融合,进而融入今天世界的发展大潮里。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让中国融入世界,而这也是黄河文明融入世界的入口。河南怎么才能融入世界?一是赶,二是超;另一个便是参与。比较典型的少林文化,不仅实现了走出去,还吸引不少外地和外国游客。现在郑州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不仅与国际上的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的学生也实现了走出去,同时,也吸引许多外国留学生来此求学,这就带来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这些外国留学生来到河南会有新的感受,对中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对于河南形象的国际建构与传播起到很大作用。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重新发现河南》:来自哪里的留学生比较多?

汪振军:相对而言,东南亚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比较多,其次便是韩国、日本等一些周边国家。

《重新发现河南》:其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也会进一步促进河南的对外开放,以及河南整体的转型和发展。

汪振军:对,并且通过文化的经济化,对河南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南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重新发现河南》:那么,如果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黄河流域的各类文化资源,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调动沿岸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关系思考

汪振军:是这样的,大家在该方面早已达成共识。比如,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对促进黄河沿线的文化旅游就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不仅要重视宏观的东西,还要重视中观和微观的东西。宏观是规划,中观是实施,微观是细节。现在很多地方想法很好,但如何让想法落地,让人们满意才是关键。除此之外,河南文化旅游还要打破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树立一种共享共赢的理念,尽快摆脱门票经济,做好全方位服务。让每一位游客满意,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希望。同时,树立全域旅游的概念,让每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发挥作用,而非只是几个景区景点,要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和个性,真正在大黄河文化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中原文化的主体作用、骨干作用、核心作用、辐射作用,从而让中原文化真正出彩。


图书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