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衣节的仪式感,是传统文化回归的最强音

 王春法 2019-10-28

            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运行规律与生活处世哲学,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灿烂积淀,是民族的初心所在,忘记就是忘本,传承方可复兴!

      寒衣节,即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老百姓称之为鬼节气,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相当于西方的“万圣节”。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传说只有在寒衣上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 阴间的魂魄才能收到。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

     这是智慧深隧的文化经典,是中华孝道的殷殷传承,它不是迷信,是一种孝道寄托,是亲人情感维系的方式,是国人生生不息凝聚团结的源泉,所以坚决不能以唯物主义或无神论的高调一棍子打死,要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去“扬弃”,找到经典传承的切入点,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侵袭,如与之相似的西方的万圣节。

       我们中原这一带有谚语:"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其中主要是油条,也是祭奉祖先的必备食品。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炸油条或买油条,以示对先祖的恩念与孝敬。

      今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年,复兴丝绸之路、弘扬古典诗词、大力国学讲堂、复已克礼,国人的价值观念正在回归,社会风气正朝着风清气正的新气象发展,所以每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者,要担当责任,思耕笔耘,文以载道,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发扬尽棉薄之力,感慨之余,新创旧作,整理以记时日。

祭祖节诗二首

(一)

寒衣时至尚佳飧,郊野飞烟祭祖魂。

不为先人能富有,惟求后辈感亲恩。

(二)

十月朝来祭祖魂,郊原烟火各寻亲。

冥衣多购虚名姓,遍慰阴间寂苦人。

五律*祭祖节抒怀

十月冬阳暖,天教祭祖魂。

冥衣酬鹤老,草纸报仙恩。

不为先人富,惟教后嗣尊。

孝亲传万古,世代重乡根。

寒衣节的仪式感,是传统文化回归的最强音

七律 戊戌寒衣节感怀

(戊戌寒衣节前一天立冬,是时冷雨寒风三天二夜未停,气温骤降,情景萧然,人心堪悲,可十月初一晨,艳阳高照,天远风静,犹疑催教子嗣承传统忠孝精髓,坟前送先人寒衣之便也,又思当下经典复兴,文化回归,故兴而感之,咏以记)

祭祖节来冬雨歇,菊黄风静太阳升。

坟头烟火亲人泪,孝义山川民族灯。

网络贤孙羞退去,中华经典始传承。

根深不惧寒泥绊,丝路高歌唱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