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西周青铜器

 自华居 2019-10-28

公元前1046年,崛起于西北地区的氏族部落周族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打败商朝,建立了周朝。公元前771年,西周贵族申侯联合少数民族犬戎等攻入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

由武王建国到幽王灭国,历时将近3个世纪,史称西周。商代后期青铜艺术的成就,为嗣后的西周时代所直接承继。与商代一致,青铜器在西周仍然被视为政权和神权的象征。

但随着政治制度及与之相辅的宗教礼仪制度的改变,西周青铜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生了重大的、质的变化。

西周·淳化大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1979年陕西淳化县出土,淳化县文化馆藏。为西周时代体量最大的铜鼎。
西周建国之初,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之一便是分封诸侯。分封的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下,构成了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组成的贵族阶层,并明确了他们之间的等级关系、继承关系,确定了各自的权利和职责。
与宗法制度密切配合的是礼乐制度。兴正礼乐的目的就在于“乐合同,礼别异”,以礼来严格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界限,而乐则能使贵族内部关系得到协调。
西周青铜器中大量的礼器、乐器,正是这种宗法制和礼乐制的物质载体。青铜礼器和乐器的品类、造型样式、体量、数量,都严格受着使用者身份、等级的制约,不能僭越。
例如在各类青铜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鼎,按古籍所记,西周礼祭活动中的使用数量是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西周·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座边长18.5厘米。传清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铭文77字,涉及西周初武王克商的史实。
西周·折觥,高28.7厘米,长38厘米,重6.7公斤。1976年陕西扶风县出土,周原文物管理所藏。盖器同铭,各4行40字,记贵族折以功受周王赏赐,为父乙作器。
西周·铜方壶,通高49厘米。1990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正因为青铜礼器具有明示贵贱、辨别等级的作用,天子、诸侯所用之器便成为国家社稷和诸侯王权的象征。
两国交战,战胜国不仅要掠夺战败国的财富,占领其封地,还要将其宗庙里的青铜礼器全部搬走,这就是古书里常说的“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与商代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风尚不同,周人尊礼,“事鬼敬神而远之”。
在这种社会观念的直接影响下,西周青铜器逐渐褪去了早先诡异、神秘的色彩,造型与装饰趋向平易、理性化,呈现出庄严稳重的艺术风格。
遗存至今的西周青铜器主要出自周族发祥地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之间)和作为首都的丰京、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两岸)等地,多为贵族、王臣所作器物。
其中很多是从窖藏中出土的,可能为社会发生动乱时,贵族匆忙逃离埋藏之物。各地诸侯国统治地区也出土过很多受周王赏赐、列国互赠或自铸的青铜器物。
西周青铜艺术的发展呈马鞍形,一些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大多出现在早期和晚期。早期作品在器类、造型样式和纹饰、装饰手法上,都与商代后期非常接近,同中之异表现在个别器类、纹饰上的变化。
另外此时期的青铜器物上出现了长篇铭文,这构成了西周以后青铜器的突出特点。
穆王时期(前976-前922)到夷王时期(前885-前878),青铜器的品类、造型和纹饰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原先流行的酒器渐次消失或改变了样式,食器居于主导地位;乐器中出现了编钟;流行的纹饰也从商代青铜器谲怪的饕餮纹、夔龙纹等,变为窃曲纹、波纹、环带纹等抽象纹饰。
可以说,这一时期青铜器在内在品质和艺术风格上完成了由商至周的转化,开始凸现出自己的时代风貌。
但由于国势日衰和宗法制动摇,在不少作品身上,礼器的性质或流于形式或渐次失落,制作粗率的现象比比可见。
西周后期,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内外矛盾日益激化,周王室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和权威,直至最终灭亡。

虽然青铜器制造一度呈现出回光返照的景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重器,也有很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长篇铭文,但由于缺少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精神力量为其支撑,也缺少早先那种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在很多地方不免给后人留下徒有其表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