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虎妈当道的时代,这对高知夫妇如何“反向而行”帮女儿考上麻省理工?

 xfzp01 2019-10-28

华人家长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焦虑感,不论身在何处,虎爸虎妈、陪读补习成为一种常态。貌似不狠狠“折腾”一番,就无法激发出孩子的潜力。在这样的趋势中,藤妈Annie却选择逆潮流而行,顺应孩子兴趣,以平和心态育儿,最终将女儿送进麻省理工大学,并在男性“占领”的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占据一席之地。Annie是怎么做到的?一起随说姐来看看吧!

作者:陆以沁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我女儿小时候屁股有点坐不住。”采访刚开始,Annie就笑着“爆料”。

而她口中这个“坐不住”的女孩,长大后两次入选加拿大奥数国家队训练营;也是麻省理工大学(MIT)2015年在加拿大提前录取的唯一一位高中生。

1998年,Annie夫妇带着六个月的女儿移民加拿大多伦多。为了让女儿长大后不忘故土,Annie给她取了个小名——京京。

京京在滑雪

京京的家庭背景,很容易让人将她能力与成绩,归结于她的天赋。

京京的妈妈Annie,出生在一个数学教授之家。Annie有两个姐姐,一个是数学教授,另一个是计算机教授,京京的爸爸也是中科院硕士毕业。

不过Annie认为,即使孩子天赋优越让其成材的关键,还是家长平和的心态,以及顺应孩子兴趣与发展的教育理念。

正是因为父母秉承着这样的态度,京京才得以在轻松随和的家庭氛围中,发掘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与潜力。

如今,京京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MIT)的数学与计算机专业,而Annie则和奥数教练一起,在加拿大合开了一所颇受欢迎的数学学校。

那么,为何Annie夫妇能保持这般平和的心态?帮助女孩学习数学,家长又能够做些什么?京京的“爬藤”之旅又做了哪些规划?面对外滩君的疑问,Annie打开了话匣子。

Annie学校的教练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团队赛

- 1-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焦虑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定居加拿大,以及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加拿大家长的焦虑度明显上升。

开办了数学学校后,Annie更是深有感触。

“比如有一次测验刚结束,第二天就有家长在电话和上问我:孩子得了多少分?其实,这就是个非常小的测试,家长太紧张了。还有些家长总是问有没有速成的加快的课。再比如,一发现新学校新项目,就拉着孩子去试……”

Annie总结了一下,认为特别焦虑的家长有以下三种。

排名第一的,是“陪读妈妈”。

因为这些妈妈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没有成功,她们就会觉得自己完成失败了,自身压力非常大。

而且,陪读妈妈往往缺少伴侣或其他家人的沟通和陪伴,排解焦虑的途径较少。

第二类,是期望值过高的家长。

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本身能力和素质都还不错,这种情况下,多数家长不太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孩子,会觉得孩子的天分特别高。

一旦期望值提高了,家长就给自己制造了焦虑,也给了孩子压力。

第三类,是一心只要孩子成功的家长。

这些家长通常自己很优秀,经济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事业也发展得不错。这些家长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要让下一代也成功,而且会觉得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Annie认为这些家长爱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优秀。如果孩子没有按他们的计划一步步走,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不仅焦虑,还会愤怒。因为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上面没有回报,自己的人生赢家也做不成了。

“但这些情况其实都能理解。”Annie说,“很多来加拿大的家庭,家长和孩子的能力本身都不错,他们在北京、上海上过很好的培训班。移居加拿大后让孩子超前学、学更难的习惯就带过来了。

有些孩子在加拿大本来是前三名,但新来的学生能力强又上进,导致那些孩子考不进前三了,家长肯定会着急和焦虑。”

另外,朋友圈也成了家长的焦虑之源。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谁的孩子去美国上学了、考第一了、拿奖学金了。这种时时都在更新的“别人家孩子”信息,势必会刺激到家长。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焦虑也不完全是坏事。这意味着家长为孩子设定了一个高目标,并且会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力。

当然,过度焦虑肯定弊大于利。可以如何缓解呢?外滩君从“淡定妈”这取了取经:

不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Annie的朋友圈里,晒着数学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老师的聚餐合影,还有和朋友的郊游照……

她不会也没有时间把所有精力都投在女儿身上,反而给自己和女儿留出了各自的空间,都有休整的机会。

不要设定过高的期望值。家长的期望值会随着孩子的进步不断增长。“我经常和家长说,孩子一生病,我们就说只要我的孩子健康我就满意了。可是等孩子病一好,我们就忘了。还是拼命催他做题和学习。

设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攀比,家长的焦虑值可以降低一大半。

选择适合孩子的道路。孩子的成长不只有成功一条路。和孩子一起发现他的特长和热爱,孩子自己就有动力,也不觉得辛苦,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至于成绩或未来的成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Annie学校里的学生学习娱乐两不误

- 2-
学好数学与性别无关

今年七月,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闭幕式在英国巴斯举行。数学家、IMO主席杰夫·史密斯教授(Jeff Smith)上台演讲。举目望去,观众席中代表112个国家参赛的621名学生里,几乎没有女孩的身影。

近年来,关于数学学习,为女孩“平反”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到目前为止,“学数学的女生少,数学好的女生更少”仍是现实。

从神经学家、遗传学家到教育学家、数学家,几乎没有人认为数学届顶端性别差距如此之大,是由于两性天生的能力差别。心理学家也表示,虽然男女在认知方面有天生的不同,但并不会影响男女对数学的理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

Annie认为,绝大部分原因,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潜意识,阻碍了女孩的数学能力发展。

社会主流文化对男孩的期望,仍然以事业为重。男孩被不断鼓励尝试、进取。但对女孩的要求,更多的还是要回归家庭。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家长对儿子和对女儿的期望自然趋向不同。

Annie学校的学生家长中,就经常会有父母说:“好好培养我儿子,我女儿差不多就行了。”特别是有儿有女的那些家庭,他们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态度。

这些家长未必不想培养自己的女儿,而是潜意识在告诉他们:女孩不用这么辛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就好。

因此,这种潜意识会让社会和家庭认为,女孩数学做不出没关系,女孩不用学这么多数学……

英国金融时报曾指出,当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由于缺乏榜样,释放出女孩相对不擅长数学的讯息时,她就更容易放弃,转向其他学科和工作。

Annie说,也许是因为京京的榜样作用,每年都有她们学校的女孩入选加拿大国家数学训练营。最近结束的北美女子数学竞赛中,加拿大唯一的获奖选手也来自Annie的学校。

Annie学校的女孩代表加拿大参加欧洲女子奥数竞赛获铜牌

这更加坚定了Annie的信念:如果女孩得到支持和鼓励,一样可以在数学方面有所成就。

如此看来,社会和家庭对女孩数学学习的正向激励态度,尤为重要。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Annie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 幼年时,淡化性别差异,不设定限制。

Annie说,她从来不认为女孩应该玩什么,男孩应该玩什么。京京小时候,Annie把她带到玩具店,然后就让京京选自己喜欢的玩具。

如果家长想着我的孩子是个女儿,我就应该给她买这个玩具,她就应该学什么,其实潜移默化地就没有在鼓励女孩。因为社会文化没有将“女孩”和“探索发现”联系起来。

京京小时候喜欢玩拼图

2. 鼓励女孩多尝试,相信她们的数学能力。

17岁的耶莱娜·伊万契奇(Jelena Ivancic)来自塞尔维亚,她是今年数学奥赛中唯一一位赢得金牌的女生。

当问及为什么学数学的女生这么少时,她说:“我不认为她们(女孩们)做不到。也许她们只是尝试得不够多,或者自认为不够好。

京京遇到数学难题时,Annie通常会让她再想几分钟,实在想不出来,就给她一点提示。“很多她说不会做的时候,我都可以装不会。”Annie狡黠一笑:“我就说我也没想出来,我们一起想好不好?你想出什么你告诉我,我想出一点,我也告诉你。给孩子启发式的思考机会,引导她自己解决难题。

Jelena Ivancic

3. 家长还可以鼓励女孩参加专为女生开设的数学竞赛。

京京十年级时,曾受邀参加“Math Prize for Girls(在麻省理工大学举行的北美女子数学竞赛)”对于整天和男孩一起学数学的京京而言,这个专为女孩举办的活动让她兴奋不已。

北美女子数学竞赛

当时Annie和先生也义无反顾地予以支持,带着京京驱车9小时从多伦多来到波士顿。Annie认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女孩结交朋友,互相鼓励、分享学数学的乐趣,从而让她们的数学之路更加长久。

-3-

父母的信任,

是京京“爬藤”的助推力

“我一直相信京京有能力去更大的平台学习、锻炼。”Annie说,“但她是一个典型的在加拿大长大的孩子,无忧无虑、与世无争。所以有一天,当我提议她或许应该去美国、去更广阔的平台闯闯时,京京表达出了强烈的抗议情绪。”

直到高中十年级,京京的想法才发生改变。当时,因为参加“Math Prize for Girls(在麻省理工大学举行的北美女子数学竞赛)”,京京第一次来到MIT。有趣的实验室、前沿的讲座、和蔼的教授无不深深吸引着她。

正是这次初遇,让京京开始盼望,如果有一天能够在这里学习,那该有多好啊。

但在当时的京京看来,这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凭借对女儿的了解,Annie和先生一致认为京京有这个潜力,他们决定帮助女儿实现这个梦想。有了父母的信任与鼓励,京京终于立下目标,全家一起商量制定了明晰的“爬藤”计划。

那个时候,十年级已经过去了一个月。MIT的本科申请,往往在高中最后一年刚开始时就开放了,留给京京的,只有两年不到的准备时间。

帮助孩子“爬藤”的家长,都深谙提前规划的必要性。有些孩子刚读小学,家长就早早设计好了名校之路。因此对京京而言,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京京的“爬藤”计划主要覆盖了十年级与十一年级两个阶段分为学业、数学竞赛、学校社团、数学社团主席、课外活动和夏令营六大板块。并且有清晰的小目标,例如“保持平均分95”等。

而针对京京的爱好与特长数学,计划也根据京京当时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数学方面的要求。从解出更多数学竞赛题、组织数学社团活动,到成为数学夏令营的讲解员,这个计划帮助京京提升了不同维度的数学能力。

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规划,Annie说,京京第一次改变了自己顺其自然的态度,在各个方面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培养、锻炼自己。

Annie与先生也越来越相信,京京申请MIT是个正确的选择。

京京在射击

眼看着申请开放的时间越来越近,京京又感到有些胆怯。进入MIT 真的很难,尤其对国际生而言。以京京入学的2014年为例,MIT全校4499名本科生中,只有436位国际生,仅占当年总人数的9.69%

而这次,又是妈妈的一番话,让京京有了前进的动力:“如果这是最适合你的地方,就不要去考虑它招收几个人,你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或许是最合适的,MIT 也在寻找最适合它的人,如果你是最适合的,那么哪怕只招一个人,那个人也会是你!”

在父母的信任与支持下,京京有了更多底气,按部就班地准备和提交MIT的申请表。

果然,京京被录取了。

在整个爬藤的过程中,如果说对MIT的向往是京京的源动力,那么父母的信任则是京京一路向上、披荆斩棘的助推力。当孩子知道背后永远有父母的支持与信任,那么他也就有更多勇气,走得更远。

Annie在采访过程中多次评价自己是个“easy-going(随和)”的家长。外滩君觉得,这种随和不是得过且过的态度,而是正如Annie所说的:平和的心态,以及顺应孩子兴趣与发展的教育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