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数学运算方面有些天分,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已经对5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熟悉了,对于用阿拉伯数字的表达的、比较直观的数学题,可以不用手指的辅助直接算出答案。但如果把这些运算转为用语言表达出来,往往他就比较容易绕晕。 比如:15+21=?类似这种数学表达式,他可以一下子就算出答案是36。 这道题改为语言文字表达是这样的:小红有15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多21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呀? 他也可以回答得出来:15个加21个,小明共有36个苹果。 如果题目改为这样:21-15=?他也马上能计算出等于6。 那么这道题改为语言文字表述呢?小红有21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15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呀? 他还是回答:21个加15个,小明共有36个苹果。 我纠正:不对哦,小红比小明多15个苹果,怎么是加呀?应该是21-15才对呀。 他固执的说:不,就是加,多就是加。 我终于听出来了,问题就出在“多”和“加”、“少”和“减”,儿子很简单的把“多”等同于“加”,把“少”等同于“减”,而忽略了两者之间对比的对象。 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或许一下子比较难理解“A比B多”和“B比A少”其实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也正面反映了他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于是我变换花式的出了很多题目去和他练习、帮助他理解,这样的练习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儿子依然没法完全弄懂。甚至我有时候感觉到,他为了迎合我会机灵的说出正确的答案,可他自己明明是一头雾水的。 后来我终于慢慢摸索到了诀窍,要让儿子理解这种对比的关系,需要先把一段话里面的关键词像零件一样拆解,一步一步弄明白。 “小红比小明多”,这句话里面都有谁呀? 小红、小明。 这里面是谁和谁比较呀? 小红和小明比较。 这里是比较什么呀? 比较谁多。 那小红多还是小明多呀? 小红。 对啦。先弄清楚比较的对象都有谁,是谁与谁比较,比较些什么,这样就容易理解啦。比如改为这样“小明比小红少”,这句话里面都有谁呀? 小明、小红。 这里面是谁和谁比较呀? 小明和小红比较。 这里是比较什么呀? 比较谁少。 那小明少还是小红少呀? 小明。 好啦,小明少,那谁多呀? 小红。 对了,你看,所以“小红比小明多”和“小明比小红少”都是说“小红多,小明少“哦。 儿子眨巴着眼睛,高兴的说:“我明白啦。” 我看着儿子高兴的笑脸,不禁有种老怀安慰的感觉,深刻的觉得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数学运算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同等重要。 毕竟,人生不会像数学表达式一样明明白白的列出来给你计算,还需要自己读懂、理解生活的语言后,才能运用运算能力去解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