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饭桶打开知乎,发现《少年的你》疑似抄袭… 打开评论区嘲成一锅粥,接着知乎不知道啥原因删专栏了。 带着激动的心情去电影院想要知道怎么回事,看完以后一拍大腿爽。 不知道咋滴,就是老想起《白夜行》可怜亮司和雪惠这对苦命鸳鸯。 慢,不对啊! 不是说好剧情片,讨论校园暴力电影的么,怎么变悬疑电影了。 蒙蔽的不光我一个。 饭桶看到有条很精致的留言,看完谁不敢说,东野大作家写的牛鼻呢。 饭桶估计编剧是东野的书迷。 你想啊,能把东野作品加以融合改进的一定是高级知识分子。 日本鬼子算啥,咱这才叫艺术。 问题来了什么叫艺术呢? 名人作家玖月晞绝对是东野的徒弟。 人称融梗女王… 这次电影这么烂,不能怪导演,要怪就怪这个剧本。 不是抄袭不抄袭的问题,同样的故事情节,不同的人物场景,再次拍没啥新意。 问题是观众都已经知道结局是啥,玩这个梗有什么意思,除非观看者不缺钱,看这个换汤不换药的剧情。 抄袭本意上就是,你的故事情节拿过来加工一下,场景地点改变一下,但核心梗的因果关系是没有变的。 国内对抄袭作者很温柔,即使抓住作者抄袭的小辫子,也不会施以重罪,顶多罚款。 官司可以一拖再拖,抄袭者却赚的彭满钵满。 典型代表就是郭敬明抄袭案,法院都强制执行了,小四也不道歉,还理直气壮,不叫抄袭,拒绝道歉。 咱们这个社会,这样做真的好么? 假如同学,无意中看见你写的作文,同时上交作文大赛,同时获奖,你惊讶发现,这不就是我的作品么。 你作何感想… 捧这种伪原创实乃对原著作者的一种伤害,往大了说,影响国家形象,拿这些融合梗获诺贝尔么。 饭桶关注这部电影很久,本来应该在6月份上映,迎合暑期口碑,可中间突然撤档,一时间谣言四起。 不要认为,小说和电影没有关系,都是一码事,小说只不过是艺术的延伸品,究其根本还是艺术。 小道消息听说,没有拿到龙标就想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展。 这要是真的话,丢人可就丢大了。 假如有天做个LOGO,跑去国际参展,楼下跳出来,分分钟揭发你,涉嫌抄袭作品。 尴尬不得不说,外国该怎样看待中国文化呢。 不管是与非都会用一种标准对待,没艺术的国家。 人人都可以拾取他人果实,窃别人之财产,给予自己共享之。 这又何来让外国人尊重中华之文化呢。 艺术要敬畏,也要有创新。 有些艺术夹杂着个人私心包裹着糖衣炮弹,打进别人的嘴里,说的好听是文化,实乃精神毒药。 小说,戏剧、电影、文字工作者都需要创新。 今年拍一部烂一部,前者大IP诛仙烂锅,配音演员尬演,后者疑似抄袭经日本著名作家。 2019的电影市场的口碑,就彻底败光了… 浮夸和毫无廉耻之心盛行,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 饭桶纠结一个问题,一部备受争议的影片,主要演员需不需要背锅? 有的说要,有的说不要。 有人说人家演出的时候,不知道这部电影受争议,可以算无罪。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玖月晞另一部作品立项的时候,找到陈坤出演,看完剧本后非常想演,后来一查,争议太大不想失去羽毛。 有的人不这样想,给钱啥都演,现代社会以钱为主嘛。 这样做并没有错,但实际上这是在消耗个人影响力。 钱是有的,偏偏当初对艺术的热忱没有了,而这些黑历史想洗都洗不掉。 人人都为利益做出有反道德的事情,以后大家还会相信谁。 一部好的作家,真正好的作品,必须具备普世价值,反思人性,引起大众共鸣,深切告诉大伙,不管书还是电影,都能告诉你一个道理。 从这个道理中,奥原来不应该这样做,要改变点啥。 啥叫艺术呢,啥叫共鸣呢,啥叫创新呢? 饭桶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深有感悟,讲述北平沦陷以后的世态炎凉。 主人公祁先生70多岁,一个儿子,三个孙子,老大老二都已婚,故事就从四代人身上展开。 北平沦陷以后,长孙心系爱国情怀,可无奈家中父母拖累,无法投身前线,只能做亡国奴下的教书匠。 他不甘心当亡国奴,又不敢对学生讲述该不该抗战,终日以惶惑度日。 二孙为人油滑,勾结邻居冠晓荷,意图惶惑之后,榜上日本人,便可以终想荣华。 冠晓荷出卖邻居钱默,以莫须有的罪名,硬生生把一个为人老实巴交的诗人,送进日本人的监狱。 举家皆受打击,大儿子郁郁而终,二儿子疑似杀死日军生死不明,母亲出殡当天撞死以立明志。 妻子死后,钱先生才释放回家,遍体鳞伤的身体看不一块好肉。 小羊圈胡同里,无人不泪目… 这样一件事,老舍先生,把这个故事写得可歌可泣,把所有人格都写的非常立体,是非对错,先生让读者自己判断。 作家为啥有艺术感呢,就是因为把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让你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感受可悲、可叹、可怜、可爱。 用手中的笔,见证艺术和人性的关系。 有事普世价值的人,都不能忘记根本。 这也是说明,有人写的很low,有的虽然古朴但感人。 这就是解释为什么看过电影以后,就不会干出卑鄙的事情。 价值是衡量演员和作家准绳。 看完这部作品,饭桶还真没发现有艺术价值。 看见陈念被欺辱,感同身受,失手杀掉同学,无可厚非,但后来让另外一人毁尸灭迹背锅算怎么回事。 瞬间觉得校园暴力没有了,普法栏目剧来了。 意思很明显告诉你,犯法以后,警察会一直跟踪你,调查你,直到让你露出马脚。 家长老师,各方反应的态度不谈… 饭桶知道杀人犯法,但是这种方式只会助长更多的校园暴力。 为什么要欺负同学,这孩子家庭环境如何,怎样的一个家庭,有怎么样的父母不谈。 光谈女主怎么样伪装自己,男主怎样保护女主,台词和《白夜行》有一拼,你保护我,我保护你。 饭桶真不敢想这部剧是怎么样爬到8.6… 前段时间《我们于恶的距离》大火,讨论无差别杀人案,获得大量观众好评。 为啥好? 剧本有新意,不光探讨死刑犯,重点探讨孩子犯罪是怎么来的,家长对待犯人的态度,嫌疑犯家属面对舆论压力该不该唾骂。 只有提前疏解心理疾病,才是终结青少年犯罪的根本。 不好意思,这些都没有拍出来。 上映也很巧,直接碰到几起校园暴力,带着话题这部电影就火了。 结局也是很多人吐槽的地方,女主不知道啥原因就被警察妥协着自首去了。 犯罪者确实应该尽快自首,但不是重点啊。 最后再直接内涵一下大家,不要犯法之类的。 饭桶看到这都笑了... 真正的罪恶没有得到改善,人性一点也没有共性。 小四曾经说写的电影就是讨论校园暴力,然而暴力是假,小情小爱是真。 该探讨的没有探讨,不该探讨的一样没落下。 天天看杀人破案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感同身受。 看完电影学会个啥? 走出电影院看见主人公,被霸凌好可怜,只有好可怜,没有之后了。 喜爱中国文化的作家们,不愿意为身边微小的事情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时候,这个文化早已经泯灭。 感受到人生不如意,婚姻暴力、求职困境,耻辱童年、的时候,发现所有的艺术作品只关心犯罪本身,而不去真正关心受害者。 我们看到他们受欺负变得默默无闻,于是也成了加害者。 这才是社会的不幸,文化的不幸。 死要死的明白,丧要丧的潇洒。 致敬老舍先生。 你温柔、美丽像一朵花,由于你自己吸收水分阳光、日光、而把美提供给全世界,可是你缺乏自卫的能力。 你越美好,就越容易折断,使你死灭,一个座城一个文化,恐怕都是如此。 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乎有色有香,而也在乎它有刺。 久远、繁荣的中国缺少这根刺。 爱玫瑰,刺痛人心,一部电影,一部小说都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