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们每吃掉一片树苗,就有一个博士延期毕业(x

 transpacificm 2019-10-29

加拿大马鹿,北方的巨兽,雄伟的嘶鸣,荒野的象征……

北美大峡谷地区,雄性马鹿在寒冷的清晨嘶吼。图片:Eric Johnston / NPS

咦,今年的主题是城市呀?

嗯,好吧……

是这样没错……

“我们马鹿就不能有房吗?”图为在人类建筑中出现的马鹿。图片:Ryan K. Brook / The Canadian Field-Naturalist(2015)

自2012年起的那三个夏天,在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Saskatchewan)的阿尔伯特王子国家公园(Prince Albert National Park),一位研究者反复看到野生马鹿进入公园的宿营小屋和厨房。于是,供职于本省最大城市萨克屯(萨斯卡通 Saskatoon,人称萨克屯)一大学的他发了篇论文,称这是科学界首次记录到马鹿主动进入建筑物。在这些记录中,虽然房主不在家,房子附近却有人和车活动,但马鹿似乎毫不理会。

这种当今地球上体型第二大的鹿(仅次于“汽车杀手”驼鹿),与我们究竟有多近?

好大一只鹿

奥林匹克半岛的八月下旬,大半天的野外工作后,我走出样地的西部铁杉(Tsuga heterophylla)林,远远看到对岸河滩上趴着将近10头鹿。午后阳光里,是它们深色的头颈、红棕色的身体、浅色的臀部——这种色调反差,是典型的马鹿没错。虽然老师提醒过,在野外遇到马鹿要保持安全距离,但我还是忍不住靠近,直到仅一河之隔,可以用小数码相机记录。

当时我与它的距离大概不到200米。摄于华盛顿州西北部。图片:紫鹬

我心里惊呼,这可是马鹿最大的亚种啊。罗斯福马鹿(C. c. rooservelti),只生活在北美西部的温带雨林里,名字是为了纪念提议将这片生境保护起来的老罗斯福总统。眼前,有角的小公鹿漠视,其余母鹿们凝望,气氛并不怎么紧张;心里,我却怕着视野中没发现的大公鹿:那个角长达一米的家伙,体型约比母鹿大40%,体重可能长到500公斤,站起来比人高;而且,秋季繁殖时的他,为了保卫后宫连熊都敢怼的

马鹿典型的角最基部的眉枝和冰枝朝前,罗斯福马鹿的角长成后通常分出六个角尖,偶有多于八个。图片:BLM Oregon / wikimedia

早先初来乍到的欧洲人,看到北美巨大的马鹿,就拿家乡话叫它 “好大的鹿”(elk)——同源的古日耳曼语单词,在西欧各国的语言里其实都是驼鹿,后来人们尴尬地又发现北美的驼鹿时,只好另用 moose 一词代替。这混乱,堪比汉语使用者看到什么大的鹿都叫它“麋鹿”。还是本地的克里人(Kree)给出的名字更靠谱:wapiti,意思是“白屁股”,是马鹿的特征没错。

落基山马鹿(C. c. neisoni)的白屁股,爱你的形状。图片:Alex Melman / Flickr

这是体型更小、体色更红、角尖形态更多样的欧洲马鹿 (Cervus elaphus)。曾经东亚和北美的马鹿也被认为是它的亚种。图片:Luc Viatour / wikimedia

实际上,北美东部最先被欧洲人见到的马鹿,已经在猎枪下灭绝了,包括加拿大马鹿(指名亚种 C. c. canadensis)以及东南部的梅氏马鹿(C. c. merriami)都已经一个多世纪没出现过。

因地理隔离、保护需要以及历史上的杂交,马鹿的家谱非常复杂。上下滑动感受一下↓

1995年以后使用行为和分子分类的文献都有这样的共识:北美的马鹿和东亚的马鹿是同一个物种。那么最早发表的学名 Cervus canadensis 涵盖了所有亚种,更合适的中文名应只用“马鹿”二字。

活在图书馆、画册、以及墙上装饰里的加拿大马鹿,肯定算“城市物种”了。图片:John J. Audubon / wikimedia

马鹿的分类尚存争议,但近来的谱系学研究,给出了将形态也显著不同的欧洲马鹿(Cervus elaphus)与马鹿分开的足够证据:欧洲与别处的马鹿家族分手的时间,甚至比梅花鹿(C. nippon)、白唇鹿(C. albirostris)和其余马鹿的共同祖先分家还早。待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亚马鹿的物种地位以及马鹿的亚种划分上。

Cervus canadensis 包含了东亚与北美的马鹿分布范围。数据:IUCN Red List(2018);制图:紫鹬

2015年,通过对线粒体DNA的分析,人们发现北美的马鹿只有罗斯福马鹿和加州马鹿(C. c. nannodes)各自为单系群,其余的甚至与亚洲北部的阿尔泰马鹿(C. c. sibirucus)、阿拉善马鹿(C. c. alashanicus)都无法分别;倒是中国东北的马鹿(C. c. xanthopygus,亚种名是“黄屁股”)明显与它们不同;而青藏高原一带的白臀鹿(C. c. macneilli)、西藏马鹿(C. c. wallichii)等是彼此接近的另一个集团。

过去认为是马鹿亚种的塔里木马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接受,与克什米尔和中亚的马鹿一起划分为了单独物种(Cervus hanglu)。不过也有学者也将白臀鹿和西藏马鹿归入了中亚-塔里木马鹿的物种,这还需要更深入的核基因谱系的研究阐明。

从放下猎枪,到再拿起猎枪

不过,人类与马鹿的互动,不只有打到局部灭绝的单一剧情。

华盛顿大学森林俱乐部(Forest Club Room)就有一个猎得的“战利品”马鹿头。学生们会把林学会戏称为“挂掉的马鹿社团”(Dead Elk Society)。图片:sesf.uw.edu

加州马鹿,曾因为畜牧的竞争和狩猎,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874年,一个叫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私人庄园主找到了“最后一对”加州马鹿繁殖,开始了种群复壮的艰难尝试。1971年,州政府通过法案,以恢复到2000头马鹿为目标;1986年目标达成;2014年,加州马鹿有22群,总计约4200头。

加州马鹿是北美体型最小的马鹿,几乎只有罗斯福马鹿的一半大。人们不禁怀疑,是几百年来追求大鹿角的狩猎活动施加了选择压,让残余种群里的小个子才能遗传。毕竟欧洲马鹿群里有鹿角因狩猎长得更小的先例。

不过一切并不是都像教科书般想当然。如果在加拿大养育加州马鹿,仍然会得到一头北方巨兽。在这个例子里,是环境而非遗传,起了更关键的作用。

在繁殖季吼叫的加州马鹿。图片:Yathin S Krishnappa / wikimedia

另一边,黄石公园的落基山马鹿可以趴在公路边上对车辆无动于衷,而那里的野狼已经先在猎枪下灭绝

当地在19世纪末就建立的了国家公园,长期碰面使得马鹿在人类面前完全习惯化。没了狼群控制公园内的马鹿种群,公园里的沿河植被,尤其是大量杨柳科植物被马鹿吃掉,美洲河狸(Caster canadensis)等其它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

黄石国家公园,哺乳的落基山马鹿。图片:Jrmichae / wikimedia

只有少量的马鹿幼崽会在黄石被熊捕食。为了保护黄石的生态环境,人们再次举起猎枪,冬季迁徙到国家公园外的鹿群成了目标。在东边的怀俄明州,直到1970年代末,每年都有不限数量指标的猎鹿季。1990年代人们从加拿大成功引入野狼后,植被有了改观。

不过这并不单纯是生态学教科书上的狼多了—鹿少了—树多了的故事,还有河狸、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复杂互动

吃与被吃的平衡

在别处,狼的威慑持续存在。开头提到的在萨克屯看到马鹿进屋的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国家公园里的马鹿对人类设施早已习惯化(habituated),并且室内的温度更舒适,马鹿被吸引而来。更重要的是,此地的狼在历史上从未消失过,人造建筑里可以躲避捕食者和蚊虫叮咬

落单的马鹿遭到狼的攻击。图片:Doug Smith / wikimedia

吃与被吃的动态平衡,也上演于森林边缘。其它小型鹿类是森林里的采食者(browser),而成群的马鹿更像牛羊,是啃草皮的牧食者(grazer)。它们也不嫌弃小灌木和树苗,在食物短缺时,连其它动物难以入口的针叶树苗也会被马鹿吃掉幼嫩的头——我在样地上测量天然林更新的两棵树苗就惨遭此劫,论文因此多了两个丢失数据点。

今天,北美的自然保护者开始尝试通过树木的分布,来调节健康的马鹿种群数量:一方面靠马鹿营造多样的林缘开阔生境,另一方面保护树苗长大到不被马鹿啃死,维持马鹿不光顾的森林核心。

这是我当年发现树苗被马鹿啃了的野外工作记录。图片:紫鹬

未来也不要分开

1998年,在日本熊本县西边天草诸岛的海床上,人们发现了马鹿头骨化石,定年为约2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当时的海平面低于现在,至少九州岛与亚洲大陆相连,人类与马鹿都可以走上日本四岛。然而最后,日本还是没有马鹿,可能是人类搞砸了这个与马鹿相爱相杀的复杂剧本。

人类与马鹿的互动,甚至还可以回溯到更久远的往事。利用统计学,研究者重构出今天遍布东亚和北美的马鹿的祖先分布区,发现那是末次冰盛期之前的白令陆桥地区——很可能智人也曾追随马鹿的足迹,踏上美洲大陆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里的马鹿小伙子。图片:Jakub Fryš / wikimedia

如今,人们又把罗斯福马鹿重新引入到了马鹿已经绝迹的阿拉斯加。

这么看来,即使我们还不能智慧到了解生态学的各种复杂性,即使马鹿还未完全学会进城,但在地球历史上,也许我们与马鹿从未走远。

希望未来也是。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302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紫鹬。

鹿无止境

麋鹿拉雪橇?这可是个天大的误会

拉雪橇的“红鼻子鲁道夫”,是驯鹿!

珍稀动物梅花鹿,一年杀死两万头

当最大的鹿,撞上人类的钢铁机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